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疑问一:我拿什么来相信你,我们的中介?
案例:大连一高科技公司,项目属于国家863计划投资范围,发展态势良好。一新加坡咨询公司邀请其去新加坡上市,允诺回报云云。该公司急切渴望上市,先后付中介公司律师费、会计费、商业计划书费等费用共100多万元人民币。结果被新加坡证监会判定为不符合新上市的标准,未能实现上市,又向中介公司支付了一大笔“无法退回”的费用,只能空抱着一堆无用的财务报表等材料。
现象探究:一般来说,中介是这样产生的:我国中小企业看中了百度等先行境外上市的公司的良好融资现状,以及在美国上市门槛的低平,纷纷想奔赴国外境外大捞一笔,海外上市的概念越炒越热,但他们对海外资本市场极其不熟悉。同样地,海外市场对国内企业也不了解,中介就有了一个两边牵线的桥梁作用。换而言之,只有企业到海外上市才会需要中介,在国内上市几乎没有中介需要的,因为自家的规则都很熟悉,没有丝毫缝隙可钻。
正是由于国内企业和海外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中介充当的是把我国公司领进国外资本市场的媒人角色。那么,现在的中介市场有没有做到使企业和海外市场顺利对接呢?
企业想去海外资本市场寻发展,就必须得通过在当地有依存的中介公司。国外的行情一般是这样的:当公司有了上市需要,他们会主动地找中介公司策划整理。而在我国,大多数情形是:中介公司主动上门向企业宣传海外上市的种种利弊,可以说,我们的企业从一开始就是信息被动的一方,掌握的信息量永远在天平一端高高翘起。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中小企业没有主动选择中介的意识呢?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创业者认知的差别。一个企业从初生到成长,每个发展阶段会相伴着不同的融资方式,而上市是企业成熟后募集资金的一条健康渠道。由于在我国沪交所和深交所上市条件苛刻,融资渠道狭窄,而像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上市就很简单,凡是符合条件的企业都欢迎上市,因此,很多公司被中介公司所描绘出海外上市的光明远景所振奋,雄心勃勃想要募得境外资金。应该说,所有的出发点都是美好而明确的,但是,问题在于,很多企业并不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和资本市场,他们只是听了中介的一面之词就去冒险地尝试,孤注一掷。至于他们是否能找到正规的中介顺利上市.似乎仅凭运气好坏。
当初很多公司摩拳擦掌想把触角伸出国门的时候,肯定没有料到,通往境外之路居然会如此漫长而曲折。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采取新股首发上市(IPO)或买壳上市(RTO)两种方式。采取IPO方式的基本上是大型国企或者是国外风险投资资金扶持的公司,上市成本较高。民营企业则多半选择买壳上市的方式(即我国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筹资能力弱化的海外上市公司,剥离被购公司资产,注入自己的资产,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但是,买壳上市过程中玄关重重,不复杂但很专业,所以选择好的中介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希望在海外市场投石问路的创业者来说,如果你曾经接触的中介是这样的情况:先告诉你在海外上市将会获得多么丰厚的资金回报,喏,你看人家百度,喏,你看人家分众。待到你被巧舌所诱,也想在境外资本市场分一杯羹时.就不得不和中介把协议也签了,把定金也交了。如果对方允诺会在几个月内帮你上市,甚至还允诺股价会在多少云云,那恭喜你,你很可能遇到了中介骗子。无论对方是否真的具备中介方面的能力,你最后可能还是白忙活这一大场。
为什么我们会说企业奔赴海外上市的热潮有些盲目呢?就是因为很多企业根本达不到上市企业的资质,却也赶这一趟,最后当然白白损失了大笔钱财支付各类申报审批费用。上文中的案例就是如此。
正因为并非所有期待上市的企业都有这个实力,所以就需要中介公司细细筛选。一般而言,正规的中介公司先不急于承诺签约,而是要求企业先给出报表,考察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条件,然后才评估是否有上市的可能。据记者了解,正规中介公司挑选帮助上市的公司时,态度十分谨慎,对他们来说,成功案例就是声誉,他们像爱护羽毛般珍惜自己的声誉,绝不会捞一笔就换个地方,甚至声名狼藉后改个名又重新起家。
中介市场雾里看花,花拳绣腿让人迷乱。我们撰此文的目的,无非是想给大家提个醒,如果顺便能支个招,就再好不过了。
疑问二:上市还是不上市,这是个问题。
案例:某科技型公司,经过几年的扩股发展,现在每年有一千多万元人民币的净利润,发展态势良好。该公司管理者开始策划在海外上市,以大规模的募集资金。当他们向一正规中介机构咨询时,得到的建议是,其主打产品不被资本市场看好,况且这个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该公司并不具备一支独秀的发展潜质,每年的增长率虽然稳定却很低。经过中介机构的劝说,该公司放弃了海外上市的计划,寻求其他的融资渠道。
现象探究:我们先来看看企业急急忙忙奔赴上市的目的——除了募集资金,还有改善股东解构,扩大知名度以及方便银行贷款。
近两年来,良好的市场环境及先期上市企业的巨大示范效应推动国内企业掀起了又一个境外上市热潮。中小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实现融资目标,似乎是更安全、更为可行的一条募集资金之路。
但是,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够不上纳斯达可的标准,只能上美国专为中小企业准备的OTCBB板块。据悉,这个板块交易量并不活跃,虽然上市但处于沉寂状态的公司不在少数。
西方有谚语:不要把脚踏在看不见的地面上。我们的创业者在下的每一步棋,都要放在通盘的棋局中思量。
来看看郎咸平先生是怎么忠告觊觎外资的本土企业家的吧:
第一,先确定自己海外上市出于何种目的。是由来已久的融资需求还是受中介机构煽动而一时头脑发热?是虚荣心作怪还是战略投资的需要?
第二,必须了解清楚OTCBB是怎样的一个市场后再作决定。尤其是这个市场上公司的股价如何,融资效果如何,升级到纳斯达克等主板市场的希望多大等等,不要等到上市后再悔之晚矣。
第三,企业的盈利能力是确保企业上市后受到投资者青睐的根本。在股票市场上,有非常多业绩很好、非常有前景的上市公司,没有业绩支撑的股价飙升绝对不会持久.尤其是在OTCBB这样的柜台交易市场上。
第四,如果企业最终决定到OTCBB上市,找一个业务能力出色的中介机构会使上市过程顺利很多,减少不必要的很多麻烦,提高上市效率。
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发展到稳定,每一步都不容易。很多企业本身规模并不大,资金也不宽裕,还有很多研发项目要投入,还有广大市场有待开拓,这个时候,把大笔现金 抛在去境外市场的路上,是否值得?一旦上市失败,其代价企业能否承受的起?实在值得商榷。采访过多家咨询公司的专家后,我们发现,海外上市并没有想象中花团锦簇,特别是在OTCBB买壳上市的背后实则暗藏着许多陷阱和迷局,买壳上市的隐性成本远远大于看上去的几十万元买壳费用和后续费用。我们在一篇文章里无法将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一一列举,只是希望引起企业家们的注意,非到时机成熟不要轻言上市,即便决定上市,也应多咨询相关人士的意见,三思而后行。
疑问三:上市真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吗?
案例:北京A公司在OTCBB借壳交易完成后,股票由原来的9美分一度升至最高25美元,市值达到4亿美元以上,在当年被当做网络神话,并有业内人士预测用不了很长时间股票就能获准在纳斯达克交易。但是转眼3年已过,该公司至今仍然停留在OTCBB市场上,股价已跌至0.19美元,成为一只垃圾股。深圳B集团是又一例典型的个案。当年预计公司首期筹得资金6000万美元。其老总踌躇满志,计划首期融资之后即着手环保汽车的产业化。但理想终究没有实现,据了解,B集团至今尚未从OTCBB市场融到任何资。
现象探究:据资料显示,很多民营企业选择到美国OTCBB市场上市,但截止到2005年6月底.在OTCBB上市的70多家中国公司中,股价在3美元以上的只有7家,还有大约50家企业的股票长期在1美元以下。在3美元以下被视为垃圾股的美国,在OTCBB上市的中国概念股90%以上是垃圾股。
目前中国在海外上市的民营企业步入了一个尴尬境地:除了个别几只股票能维持中等股价甚至升入主板,大多数沦为垃圾股,很多天没有任何交易,成为生存在海外资本市场的“孤儿”。
除了中介的不确定因素,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后,表现低迷的另外一个原因。
美国投资者所关注的是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因此其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净利润、增长率这3点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而对于企业的行业范畴、所处区域、经营历史、资产规模则没有限制。一般来说,要求企业年收入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年净利润在1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年销售收入与年销售利润增长率在15%以上;如果以上3个指标目前没有达到,但预期可以完成且前景预测良好的话,也是可行的。
换句话说,美国资本市场只会把目光投向冉冉升起的“新星”身上,资质好、有潜力的企业是投资的关键词。如果你的公司发展中已经遇到瓶颈,只身冲进赶海外市场只是为了在这股热潮中捞一笔钱、分一杯羹,那还是劝你打消这个念头吧。美国的投资者经验老到,目光如炬,哪些是优质上市企业,他们一望就能知。上文中那50多家OTCBB板块上“垃圾股”的企业,就像一块块警示牌,足够使那些盲目跟境外风的国内企业清醒一下头脑,放慢尾随的脚步。
那些年利润才几百万,或是年增长率不足10%的民营企业就别往这张望了,即便中介机构描绘得再好听也不能动心。上市不是这些公司能吃得起的大餐,光是上市后每年的维护费就足以让公司捉襟见肘,这些钱投到其他地方岂不更好?
曾经有一家民企到加拿大成功上市,但是这家公司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没有资本运作经验,又不做信息披露,圈到的钱就认为是自己的了,不再去考虑未来发展。当然,这家民企的股票最终成了自由落体,并且给当地投资者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为什么要上市?上市后能为企业带来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争取上市的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
上市不是目的,它只是个融资手段,寻求企业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上市也不是花架子,不是“形象工程”,通过上市的历练,使企业治理结构更规范、更实用,更科学化、国际化、人性化,更快地与国际接轨,在更高层面上吸引投资者、合作者、创业者,实现企业家追求的抱负与价值,实现企业稳健、持续的腾飞,这才是企业上市的真正目的。
企业上市之后,就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千百万双眼睛在盯着你,千百条规则在管着你,千百次“机会”在诱惑你,不能有半点闪失。境外上市是在考验诚信。企业信用非常重要,高管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信用程度在投资者心目中非常重要。国外投资者看中的是“老老实实做事”的企业。任何弄虚作假的包装行为,即便让其侥幸上了市,却还是过不了投资者这一关,最后不过是竹篮打水的下场。
案例:大连一高科技公司,项目属于国家863计划投资范围,发展态势良好。一新加坡咨询公司邀请其去新加坡上市,允诺回报云云。该公司急切渴望上市,先后付中介公司律师费、会计费、商业计划书费等费用共100多万元人民币。结果被新加坡证监会判定为不符合新上市的标准,未能实现上市,又向中介公司支付了一大笔“无法退回”的费用,只能空抱着一堆无用的财务报表等材料。
现象探究:一般来说,中介是这样产生的:我国中小企业看中了百度等先行境外上市的公司的良好融资现状,以及在美国上市门槛的低平,纷纷想奔赴国外境外大捞一笔,海外上市的概念越炒越热,但他们对海外资本市场极其不熟悉。同样地,海外市场对国内企业也不了解,中介就有了一个两边牵线的桥梁作用。换而言之,只有企业到海外上市才会需要中介,在国内上市几乎没有中介需要的,因为自家的规则都很熟悉,没有丝毫缝隙可钻。
正是由于国内企业和海外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中介充当的是把我国公司领进国外资本市场的媒人角色。那么,现在的中介市场有没有做到使企业和海外市场顺利对接呢?
企业想去海外资本市场寻发展,就必须得通过在当地有依存的中介公司。国外的行情一般是这样的:当公司有了上市需要,他们会主动地找中介公司策划整理。而在我国,大多数情形是:中介公司主动上门向企业宣传海外上市的种种利弊,可以说,我们的企业从一开始就是信息被动的一方,掌握的信息量永远在天平一端高高翘起。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中小企业没有主动选择中介的意识呢?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创业者认知的差别。一个企业从初生到成长,每个发展阶段会相伴着不同的融资方式,而上市是企业成熟后募集资金的一条健康渠道。由于在我国沪交所和深交所上市条件苛刻,融资渠道狭窄,而像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上市就很简单,凡是符合条件的企业都欢迎上市,因此,很多公司被中介公司所描绘出海外上市的光明远景所振奋,雄心勃勃想要募得境外资金。应该说,所有的出发点都是美好而明确的,但是,问题在于,很多企业并不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和资本市场,他们只是听了中介的一面之词就去冒险地尝试,孤注一掷。至于他们是否能找到正规的中介顺利上市.似乎仅凭运气好坏。
当初很多公司摩拳擦掌想把触角伸出国门的时候,肯定没有料到,通往境外之路居然会如此漫长而曲折。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采取新股首发上市(IPO)或买壳上市(RTO)两种方式。采取IPO方式的基本上是大型国企或者是国外风险投资资金扶持的公司,上市成本较高。民营企业则多半选择买壳上市的方式(即我国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筹资能力弱化的海外上市公司,剥离被购公司资产,注入自己的资产,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但是,买壳上市过程中玄关重重,不复杂但很专业,所以选择好的中介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希望在海外市场投石问路的创业者来说,如果你曾经接触的中介是这样的情况:先告诉你在海外上市将会获得多么丰厚的资金回报,喏,你看人家百度,喏,你看人家分众。待到你被巧舌所诱,也想在境外资本市场分一杯羹时.就不得不和中介把协议也签了,把定金也交了。如果对方允诺会在几个月内帮你上市,甚至还允诺股价会在多少云云,那恭喜你,你很可能遇到了中介骗子。无论对方是否真的具备中介方面的能力,你最后可能还是白忙活这一大场。
为什么我们会说企业奔赴海外上市的热潮有些盲目呢?就是因为很多企业根本达不到上市企业的资质,却也赶这一趟,最后当然白白损失了大笔钱财支付各类申报审批费用。上文中的案例就是如此。
正因为并非所有期待上市的企业都有这个实力,所以就需要中介公司细细筛选。一般而言,正规的中介公司先不急于承诺签约,而是要求企业先给出报表,考察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条件,然后才评估是否有上市的可能。据记者了解,正规中介公司挑选帮助上市的公司时,态度十分谨慎,对他们来说,成功案例就是声誉,他们像爱护羽毛般珍惜自己的声誉,绝不会捞一笔就换个地方,甚至声名狼藉后改个名又重新起家。
中介市场雾里看花,花拳绣腿让人迷乱。我们撰此文的目的,无非是想给大家提个醒,如果顺便能支个招,就再好不过了。
疑问二:上市还是不上市,这是个问题。
案例:某科技型公司,经过几年的扩股发展,现在每年有一千多万元人民币的净利润,发展态势良好。该公司管理者开始策划在海外上市,以大规模的募集资金。当他们向一正规中介机构咨询时,得到的建议是,其主打产品不被资本市场看好,况且这个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该公司并不具备一支独秀的发展潜质,每年的增长率虽然稳定却很低。经过中介机构的劝说,该公司放弃了海外上市的计划,寻求其他的融资渠道。
现象探究:我们先来看看企业急急忙忙奔赴上市的目的——除了募集资金,还有改善股东解构,扩大知名度以及方便银行贷款。
近两年来,良好的市场环境及先期上市企业的巨大示范效应推动国内企业掀起了又一个境外上市热潮。中小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实现融资目标,似乎是更安全、更为可行的一条募集资金之路。
但是,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够不上纳斯达可的标准,只能上美国专为中小企业准备的OTCBB板块。据悉,这个板块交易量并不活跃,虽然上市但处于沉寂状态的公司不在少数。
西方有谚语:不要把脚踏在看不见的地面上。我们的创业者在下的每一步棋,都要放在通盘的棋局中思量。
来看看郎咸平先生是怎么忠告觊觎外资的本土企业家的吧:
第一,先确定自己海外上市出于何种目的。是由来已久的融资需求还是受中介机构煽动而一时头脑发热?是虚荣心作怪还是战略投资的需要?
第二,必须了解清楚OTCBB是怎样的一个市场后再作决定。尤其是这个市场上公司的股价如何,融资效果如何,升级到纳斯达克等主板市场的希望多大等等,不要等到上市后再悔之晚矣。
第三,企业的盈利能力是确保企业上市后受到投资者青睐的根本。在股票市场上,有非常多业绩很好、非常有前景的上市公司,没有业绩支撑的股价飙升绝对不会持久.尤其是在OTCBB这样的柜台交易市场上。
第四,如果企业最终决定到OTCBB上市,找一个业务能力出色的中介机构会使上市过程顺利很多,减少不必要的很多麻烦,提高上市效率。
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发展到稳定,每一步都不容易。很多企业本身规模并不大,资金也不宽裕,还有很多研发项目要投入,还有广大市场有待开拓,这个时候,把大笔现金 抛在去境外市场的路上,是否值得?一旦上市失败,其代价企业能否承受的起?实在值得商榷。采访过多家咨询公司的专家后,我们发现,海外上市并没有想象中花团锦簇,特别是在OTCBB买壳上市的背后实则暗藏着许多陷阱和迷局,买壳上市的隐性成本远远大于看上去的几十万元买壳费用和后续费用。我们在一篇文章里无法将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一一列举,只是希望引起企业家们的注意,非到时机成熟不要轻言上市,即便决定上市,也应多咨询相关人士的意见,三思而后行。
疑问三:上市真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吗?
案例:北京A公司在OTCBB借壳交易完成后,股票由原来的9美分一度升至最高25美元,市值达到4亿美元以上,在当年被当做网络神话,并有业内人士预测用不了很长时间股票就能获准在纳斯达克交易。但是转眼3年已过,该公司至今仍然停留在OTCBB市场上,股价已跌至0.19美元,成为一只垃圾股。深圳B集团是又一例典型的个案。当年预计公司首期筹得资金6000万美元。其老总踌躇满志,计划首期融资之后即着手环保汽车的产业化。但理想终究没有实现,据了解,B集团至今尚未从OTCBB市场融到任何资。
现象探究:据资料显示,很多民营企业选择到美国OTCBB市场上市,但截止到2005年6月底.在OTCBB上市的70多家中国公司中,股价在3美元以上的只有7家,还有大约50家企业的股票长期在1美元以下。在3美元以下被视为垃圾股的美国,在OTCBB上市的中国概念股90%以上是垃圾股。
目前中国在海外上市的民营企业步入了一个尴尬境地:除了个别几只股票能维持中等股价甚至升入主板,大多数沦为垃圾股,很多天没有任何交易,成为生存在海外资本市场的“孤儿”。
除了中介的不确定因素,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后,表现低迷的另外一个原因。
美国投资者所关注的是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因此其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净利润、增长率这3点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而对于企业的行业范畴、所处区域、经营历史、资产规模则没有限制。一般来说,要求企业年收入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年净利润在1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年销售收入与年销售利润增长率在15%以上;如果以上3个指标目前没有达到,但预期可以完成且前景预测良好的话,也是可行的。
换句话说,美国资本市场只会把目光投向冉冉升起的“新星”身上,资质好、有潜力的企业是投资的关键词。如果你的公司发展中已经遇到瓶颈,只身冲进赶海外市场只是为了在这股热潮中捞一笔钱、分一杯羹,那还是劝你打消这个念头吧。美国的投资者经验老到,目光如炬,哪些是优质上市企业,他们一望就能知。上文中那50多家OTCBB板块上“垃圾股”的企业,就像一块块警示牌,足够使那些盲目跟境外风的国内企业清醒一下头脑,放慢尾随的脚步。
那些年利润才几百万,或是年增长率不足10%的民营企业就别往这张望了,即便中介机构描绘得再好听也不能动心。上市不是这些公司能吃得起的大餐,光是上市后每年的维护费就足以让公司捉襟见肘,这些钱投到其他地方岂不更好?
曾经有一家民企到加拿大成功上市,但是这家公司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没有资本运作经验,又不做信息披露,圈到的钱就认为是自己的了,不再去考虑未来发展。当然,这家民企的股票最终成了自由落体,并且给当地投资者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为什么要上市?上市后能为企业带来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争取上市的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
上市不是目的,它只是个融资手段,寻求企业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上市也不是花架子,不是“形象工程”,通过上市的历练,使企业治理结构更规范、更实用,更科学化、国际化、人性化,更快地与国际接轨,在更高层面上吸引投资者、合作者、创业者,实现企业家追求的抱负与价值,实现企业稳健、持续的腾飞,这才是企业上市的真正目的。
企业上市之后,就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千百万双眼睛在盯着你,千百条规则在管着你,千百次“机会”在诱惑你,不能有半点闪失。境外上市是在考验诚信。企业信用非常重要,高管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信用程度在投资者心目中非常重要。国外投资者看中的是“老老实实做事”的企业。任何弄虚作假的包装行为,即便让其侥幸上了市,却还是过不了投资者这一关,最后不过是竹篮打水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