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

来源 :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jh9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文化批评的理论、方法以及它的言说的有效空间三个方面,对于文化批评的基本状况作了一些分析和说明。并且认为,文化批评作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方式,不是追求一劳永逸、包治百病的对待文学现象,而是更注重于对于文学研究提供思想的解剖刀和反思。
  【关键词】文化批评;理论;方法;话语权力“文化批评”已经成为当前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普遍共识,即文学研究除了应该深入到对于文学自身的剖析,尤其是语言分析之外,还应该有着一种文化层面的眼光。那么这里的文化可以是文化人类学意义的范畴,探讨植根于民族文化心理和民俗中的基本样态,也可以是着眼于当代生活中或隐或显地起着引导、支配或者影响人们生活的事体。如果我们把眼光聚焦到后者,就有可能面对各种生活事实,这些事实是刚才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缺乏成系统的言说渠道,也没有可以依靠的理论范式和话语规则,因此有必要对于其中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讨。
  
  1.批评的根基:为何理论与如何理论
  
  事实上,人们看待事物都是内含理论或依靠理论的。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们有“早晨”的观念,而“早晨”除了是一个特定时段,同时还是一种循环的、多次重复的时辰。古代人们更多地从周而复始的意义理解它,今天人们主要从矢量发展的角度看待它,这里分别就有不同理论作为内在依据。除了日常生活有着理论的背后的依托,就是在学科研讨中,也同样有着理论的先行。在实验室里,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对象,这是非常客观的了,可是这种客观中也有发现的预期,而预期就有某种假设,它是依据理论的。诸如现代高能物理在探测新粒子时,要预先建立大型设备,投资巨大,探测的结果实际上是有着理论预期成分的。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
  科学不能仅仅在经验的基础上成长起来,在建立科学时,我们免不了要自由地创造概念,而这些概念的适用性可以后验地用经验方法来检验。这种状况被前几代人疏忽了,他们认为,理论应该用纯粹归纳的方法来建立,而避免自由地创造性地创造概念。科学的状况愈原始,研究者要保留这种幻想愈容易,因为他似乎是个经验论者。直到19世纪,许多人还相信牛顿的原则——“我不作假说”——应当是任何健全的自然科学的基础。[1]
  通过这种回顾可以见出,仅仅依靠经验的基础面对事物,这既是不可能的,也不是科学所推崇的态度。
  如何理论实际上不是采用一种现成的理论按图索骥,而是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侧面对于问题进行梳理。这里可以明确的一点在于:20世纪初文学研究有一种“内化”倾向,即研究文学着重于文学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重点关注文学的语言,二是文学作为艺术,它的根本存在方式是文本,不能把精力抛掷到文本之外的社会因素方面。这种文学研究的“内化”成为20世纪文学研究的一道重要的风景线。但是对于文学的文化批评成为文学研究重新“外化”趋向的发起者和生力军。作为美国耶鲁学派批评家的希利斯•米勒指出:“事实上,自1979年以来,文学研究的兴趣中心已发生大规模的转移:从对文学作修辞学式的'内部'研究,转为研究文学的'外部'联系,确定它在心理学、历史或社会学背景中的位置。换言之,文学研究的兴趣已由解读(即集中注意研究语言本身及其性质和能力)转移到各种形式的阐释学解释上(即注意语言同上帝、自然、社会、历史等被看作是语言之外的事物的关系)。”[2]
  
  2.批评的方式:寻求方法与创造方法
  
  文化批评作为文学的一种研究途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从何而来?
  一方面,由于文化批评涉及相关的多种理论,因此它所包含的方法也就有多样性;另一方面,它又有着一种挑剔的眼光,既然文化批评要从社会的整体看待文学,那么,象形式主义批评那样以一种专门化的方法对待文学,或者如精神分析批评那样只是关注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更关键的在于,这种批评不是专家立场的研究,而是着眼于我们生活的现实场景,从现实状况的分析出发,发现可能有价值但是又容易被忽略的东西。
  利奥塔指出,“文化存在于一个民族与世界和与它自身的所有关系之中,存在于它的所有知性和它的所有工作之中,文化就是作为有意义的东西被接受的存在。”[3]这就是说,文化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关于文化的思想则是对于文化的阐释和引导。譬如,自从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近代问世后,它就渗入到人们生活中,尤其每天固定时间出版的报刊影响更甚。黑格尔关于读报的阐说,就给报刊阅读赋予了一种文化意味,而我们看来也是揭示了读报的文化意义。由这样一种对于报刊阅读的文化意义的解释,也完全可以推及到人们对于其它媒体的认识。
  诸如当今的电视走入了家庭,观看电视的行为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冲击性效果,原先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就餐场合,可能被观看电视的行为所取代了,于是电视中剧情成为牵连他们的线索。一些家庭电视剧如《闲人马大姐》,之所以选择在晚上6时左右播放,就是因为剧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当餐桌上日常生活内容的交流缺席时,“马大姐”可以成为一种替代性的符码。如果《闲人马大姐》在收视率取得成功,那么艺术上高低也可以忽略不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大众文艺的市场反响,其实大多就是这样的市场因素所致,批评活动着眼点不是针对艺术因素,而是背后的文化因素。艺术因素只有通过文化因素才能发生作用。
  
  3.批评的状况:文化批评的可能空间
  
  文化批评立足于一个广阔的空间进行批评活动,这种广阔包括采用的理论的多学科性、批评方法的多方面性,由此也就有批评空间的多种可能性。
  这种可能空间最主要的或者关键的方面在于:它通过对于文艺文本及文艺现象的阅读,发掘出这一文本或现象的内在的因素,从而使得文艺批评活动不只是对于文本意义层面的讲述,而且进入到文本作用于人们无意识领域的探究,于是批评活动在意义层面之外又获得了超越意义,同时又是具有另一种意义的东西。当然,这种“另一种意义的东西”并不是批评家凭空杜撰的,而是由于文本表达的语境、接受者心态、以及作者的话语权力影响关系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指认了创作活动的权力影响。他说,“文化生产者拥有一种特殊的权力,拥有表现事物并使人相信这些表现的相应的象征性权力,这种象征性权力还表现在文化生产者,用一种清晰的、对象化的方式,提示了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或多或少有些混乱的、模糊的、没有系统阐释的,甚至是无法系统阐释的体验,并通过这一表述赋予那些体验以存在的理由。”[4]这种话语权力不是强迫人们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而是在于他通过讲述赋予世界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即使是有根据的,但是也还有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看待的问题,而讲述的话语权力就是把作者认可的那种秩序作为正宗的表述,而别人可能具有的其他秩序则居于次要的或者从属的地位。
  约翰•斯道雷从所谓东方主义或者后殖民主义的角度认识这一问题,他说:“好莱坞在处理东方问题方面的主要形式是:'说明它、认可对它的看法、描述它、讲述它'。好莱坞影片将越南'虚构'为美国的一个'对照形象'和'替代物及……潜在本体'。好莱坞影片——与其他离散实践、歌曲、小说、电视连续剧等一起——以这种方式成功地创作出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有关越战的话语:通过一系列'真理的程式'告诉美国和全世界,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之所以发生这些事是因为越南本来就是那样的。”[5]斯道雷认为,这种讲述有着美国对于这场战争的反省,不过在这背后,是美国的一种替代性补偿,即美国已经不具有对于越南的事实层面的“管辖权”,于是经由这种话语讲述的方式获得二者关系上的定位。这里,文化批评包含了社会批评、政治批评、心理批评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又不同于这些批评之中的任何一种,其中关键在于,它是多学科化乃至泛学科化的,它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而不是要着力于改变人们的常识。
  文化批评不是包打天下的文学研究的类型,但是,在今天全球化渗透到世界各地,当代科技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构织时代神话的现实下,文化批评毕竟可以给予我们思想的解剖刀。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9页
  [2]希利斯•米勒《文学理论在今天的功能》,见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21~122页
  [3]《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4页
  [4]《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7页
  [5]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4~115页,第133页
  收稿日期:2008-05-08
其他文献
一幅艺术作品的成败,最终是由评价者来体现,在教学中,则主要表现为“教学评价”。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力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要着眼于学生群体和长远发展要求,强化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科学建全的教学评价体系,美术教学评价作为检验和改进美术课堂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发成就感,并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独特的价值。
期刊
耐力跑教学难度之所以大于其它运动项目,其因有二:一是教师宣传、教育不到位,加之教学手段较为陈旧、单一,缺乏创新,没有激活力,学生的练习处于 “身顺心违” 尴尬境地,身心疲惫,根本谈不上乐趣之享。二是学生认识出现偏差,心有余悸,始终笼罩在 “苦与累” 的阴影中,练习中相当部分的学生消极怠工,很难体验到耐力跑中的乐趣。因此,耐力跑教学出现 “三多” 现象(请假的多,叫苦的多,投机取巧的多)。在解决 “
期刊
导言的设计应该通过听、看、动、想、说、导的方式来进行,用以深化、强化学生的理想、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导言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环。重视这一环节,定能使我们的教学增辉、生色。  下面是笔者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    1.讲故事  引起注意,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而讲故事则是吸引儿童的最好方法之一。如教唱二年级歌曲《大鹿》时,老师给学生讲故事:在一个茂密的大森林,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和睦相处,团
期刊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为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中学体育目的和任务”一章中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然而,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
期刊
参加德江县美术学科新课改教育教学观摩研讨会之后,使我对美术课的结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美术课要突出人文性    让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学习。对刘世彬老师的报告和高中几位老师的课我感触较深,老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容量,老师的知识要广博。对照他们,我显得那么浅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懂了,不懂的还有很多。    2.关于提问 
期刊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在美术教学中
期刊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像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
期刊
在小学体育课常教学中,针对某一教材内容的学习与练习,适时地采用游戏法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练、习的力度,而且还对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性主义精神以及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都有显著的作用。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淡谈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运用游戏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游戏法是指在体育课教学中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在小学体育教学
期刊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电大如何更好地发挥现代化开放办学的优势,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远程教育的战略任务,是摆在电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  Be Zealous for Developing long-distance and Open Education  To Serve for Building a Lif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学生全面发展。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体魄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学校体育工作直接影响着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体育更是学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    1.当前部分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