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提出:“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也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小学生习作生活化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让作文鲜活、真实、生动起来。学生作文内容应该是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指导小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其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深挖写作素材;创设情境,从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丰富生活,从生活中激发表达需求。
引导观察,从生活中深挖素材
会观察是小学生习作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观察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用眼睛,还要用心灵、用脑子去想,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观察生活,引导发现和认识事物,特别是注重挖掘事物内在的联系,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在进行《我们的校园》习作训练时,老师要求学生课前观察校园里的景物。但總有学生觉得无话可写,无感可发。一棵樟树,一片草地,一丛灌木林;一杆旗杆,一座雕塑,一排教学楼。事实上,在校园的景观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带领学生走进校园的每一片土地,来欣赏校园里的风光,进而找出自己想要写作的对象,组织写作内容。当然,指导学生写作,要讲究方法。比如,在确定写作对象—一棵樟树时,教师首先给学生观看樟树的结构特点,各个部分有那些不同;然后对所看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最后再梳理我们的写作顺序,以最简单、最明晰的方式来归纳樟树的特征。有学生在观察樟树时,目光往往片面化。如停留在“樟树”的外形上,粗壮的树干,茂密的枝叶,嫩绿的叶片,缺乏对樟树不同视角、不同空间的观察。由此,笔者指导学生要变换观察视角,重新发现樟树的特色。有学生写出“校园内的绿伞”“夕阳里的绿樟”等。还有,在对樟树的观察中,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围绕对樟树的情感,有学生在“我爱樟树”中这样写道:首先,思考樟树在生活中的作用;其次,樟树与我们的关系;接着,为什么喜爱樟树,最后,樟树的品格。由此,从学生的多视角观察与指导中,让学生逐渐了解事物的写作顺序与手法,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富有创意的写作训练。
创设情境,从生活中获得体验
小学生习作指导要顺应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要贴近其生活认知需求。小学生爱表现、擅表演,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角色体验中来感受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例如,我们在《关爱残疾人》为题的写作指导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盲人”的角色。我们挑选学生扮演“盲人”,用纱布蒙住眼睛,拿着一本书从讲台走向座位,再回到讲台。期间,由另一位学生进行旁护。互换角色,体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盲人”扮演中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发表看法。有学生写道,“在纱布蒙上眼睛的那一刻,我的眼前一片黑暗,就好像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我感觉孤零无依”。有学生写道,“我在楼梯口下台阶时,由于看不到台阶在哪里,我很担心,浑身上下都是在哆嗦的”;有学生写道,“我摸索着走下楼梯,不经意间,一个踉跄,差点儿摔倒,幸亏同桌扶起了我,我才幸免被摔。但是,手里的书本散落了,我找不到在哪儿?我心里很着急,茫然地在地上摸索着,还是没有着落。当我想放弃的时候,同桌的鼓励,让我增强了继续搜寻的勇气。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书本,真的是如获至宝啊!”通过学生在自己亲历体验之后,让同学们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情感表达出来,而这些角色互换与表演,更让学生的体验真实、生动,也激发了学生对“盲人”生活的理解,将内心的这份爱慢慢滋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懂得关爱残疾人。
亲身体验,从实践获取素材
叶圣陶提出:“生活是泉源,文章如小溪,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每一个人都是生活中的一分子,都可以从丰富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灵感,激发起无穷的表达需求。
例如,在一次习作课之前,我们布置一项任务,要求学生陪着父母一起去逛菜市场。同时我们与家长取得联系,有针对性的与孩子一起购买一定食材。在习作课堂上,教师引入多媒体视频,将菜市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将顾客与商贩之间讨价还价的场面,以及大包小包鼓鼓囊囊的购物情景进行了播放。学生们从生动的情景展现中,联系自己逛菜市场的生活认知,顿时感觉到头脑里充满了想要表达的内容——所见、所闻、所感。还有,我们在以《当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为题习作时,当上课铃声响起,教师故意推迟10分钟不进教室,让学生在自然状况下感受在这10分钟里,教室里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有的学生敲起了桌子,嘴里哼唱着小曲;有的学生翘首企盼,眼睛死死地盯着门框;有的学生转过身子,向后面的学生扮鬼脸;有的学生站起了,将书本抛向了天空;有的学生偷偷溜到讲台,假扮老师的模样给同学们讲课……10分钟后,当教师突然走进教室,所有的混乱戛然而止时,给予学生的不是痛骂,反而是趁热打铁的鼓励,将刚才所看到的情景写出来。果然,同学们的习作热情瞬时高涨起来,因为他们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不但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积累素材,而且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从亲身经历、真情实感中打开汩汩地习作冲动,促进学生爱上写作。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实验小学)
引导观察,从生活中深挖素材
会观察是小学生习作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观察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用眼睛,还要用心灵、用脑子去想,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观察生活,引导发现和认识事物,特别是注重挖掘事物内在的联系,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在进行《我们的校园》习作训练时,老师要求学生课前观察校园里的景物。但總有学生觉得无话可写,无感可发。一棵樟树,一片草地,一丛灌木林;一杆旗杆,一座雕塑,一排教学楼。事实上,在校园的景观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带领学生走进校园的每一片土地,来欣赏校园里的风光,进而找出自己想要写作的对象,组织写作内容。当然,指导学生写作,要讲究方法。比如,在确定写作对象—一棵樟树时,教师首先给学生观看樟树的结构特点,各个部分有那些不同;然后对所看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最后再梳理我们的写作顺序,以最简单、最明晰的方式来归纳樟树的特征。有学生在观察樟树时,目光往往片面化。如停留在“樟树”的外形上,粗壮的树干,茂密的枝叶,嫩绿的叶片,缺乏对樟树不同视角、不同空间的观察。由此,笔者指导学生要变换观察视角,重新发现樟树的特色。有学生写出“校园内的绿伞”“夕阳里的绿樟”等。还有,在对樟树的观察中,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围绕对樟树的情感,有学生在“我爱樟树”中这样写道:首先,思考樟树在生活中的作用;其次,樟树与我们的关系;接着,为什么喜爱樟树,最后,樟树的品格。由此,从学生的多视角观察与指导中,让学生逐渐了解事物的写作顺序与手法,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富有创意的写作训练。
创设情境,从生活中获得体验
小学生习作指导要顺应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要贴近其生活认知需求。小学生爱表现、擅表演,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角色体验中来感受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例如,我们在《关爱残疾人》为题的写作指导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盲人”的角色。我们挑选学生扮演“盲人”,用纱布蒙住眼睛,拿着一本书从讲台走向座位,再回到讲台。期间,由另一位学生进行旁护。互换角色,体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盲人”扮演中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发表看法。有学生写道,“在纱布蒙上眼睛的那一刻,我的眼前一片黑暗,就好像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我感觉孤零无依”。有学生写道,“我在楼梯口下台阶时,由于看不到台阶在哪里,我很担心,浑身上下都是在哆嗦的”;有学生写道,“我摸索着走下楼梯,不经意间,一个踉跄,差点儿摔倒,幸亏同桌扶起了我,我才幸免被摔。但是,手里的书本散落了,我找不到在哪儿?我心里很着急,茫然地在地上摸索着,还是没有着落。当我想放弃的时候,同桌的鼓励,让我增强了继续搜寻的勇气。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书本,真的是如获至宝啊!”通过学生在自己亲历体验之后,让同学们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情感表达出来,而这些角色互换与表演,更让学生的体验真实、生动,也激发了学生对“盲人”生活的理解,将内心的这份爱慢慢滋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懂得关爱残疾人。
亲身体验,从实践获取素材
叶圣陶提出:“生活是泉源,文章如小溪,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每一个人都是生活中的一分子,都可以从丰富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灵感,激发起无穷的表达需求。
例如,在一次习作课之前,我们布置一项任务,要求学生陪着父母一起去逛菜市场。同时我们与家长取得联系,有针对性的与孩子一起购买一定食材。在习作课堂上,教师引入多媒体视频,将菜市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将顾客与商贩之间讨价还价的场面,以及大包小包鼓鼓囊囊的购物情景进行了播放。学生们从生动的情景展现中,联系自己逛菜市场的生活认知,顿时感觉到头脑里充满了想要表达的内容——所见、所闻、所感。还有,我们在以《当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为题习作时,当上课铃声响起,教师故意推迟10分钟不进教室,让学生在自然状况下感受在这10分钟里,教室里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有的学生敲起了桌子,嘴里哼唱着小曲;有的学生翘首企盼,眼睛死死地盯着门框;有的学生转过身子,向后面的学生扮鬼脸;有的学生站起了,将书本抛向了天空;有的学生偷偷溜到讲台,假扮老师的模样给同学们讲课……10分钟后,当教师突然走进教室,所有的混乱戛然而止时,给予学生的不是痛骂,反而是趁热打铁的鼓励,将刚才所看到的情景写出来。果然,同学们的习作热情瞬时高涨起来,因为他们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不但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积累素材,而且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从亲身经历、真情实感中打开汩汩地习作冲动,促进学生爱上写作。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