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造型语言的客观性与个性化表现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t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描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语言,同时它也是人们从事造型艺术活动的根基。随着时代的发展,素描造型样式的多元化、个性化也同电子产品一样,让人目不暇接,同时它也引起了工作在教学一线的美术教师的密切关注。
  近年来,素描教学领域中,出现了带有创作性质的主观个性化的素描语言,这无疑给古老而朴素的素描语言注入了活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然而有些人不知创作素描的初衷,盲目地模仿其表现形式并过早地施用于基础课教学之中,结果造成了教学秩序的混乱、价值取向的错位。那么是否所有的素描教学均不分层次、不分时段、不分活动目的地将原有的客观形象信息加以改变呢?其实不然。
  我们知道,素描造型手段始终具备双重性。其一是客观表现性,即写实功能的体现;其二是主观表现性,即摆脱具体客观形象要素的束缚,从而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这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层面的造型观念问题。前者是按照对象提供的客观实在的形象要素,用写实艺术的表现形式、手段技巧将对象客观、形象、“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出来,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客观形象性。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写实能力,打好造型基础。例如画石膏几何形写生就是如此。该课的研究方向,就是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认识对象形体结构,感觉透视空间、区别强弱虚弱变化,分析明暗系统等形象要素,并能较准确地表现出上述关系的能力。在该活动中,主观因素的主导作用,是受该活动目的制约的,它要求我们的一切活动思维均要准确、客观地再现眼前,绝不是用某种符号来替代。
  再如画素描人物头像写生,其目的就是表现人物对象的动势三停五眼关系、头部解剖结构关系、体面关系、形象特征、强弱变化、固有色差别、质感关系,表现人物的神态性、个性心理及社会“痕迹”等。该活动的主观因素同样也受客观对象的形象制约,它要求我们将感受到的一切形象信息均要“真实”、客观地再现出来,并赋予生命、气息、个性。而主观个性化素描语言则不同,它是在主观审美因素的作用下,将原来提供的客观形象要素,按照个性心理的需求,进行概括、夸张、取舍并个性化地表现出来,其艺术主张是主观实现性,它的活动目的是训练学生创造新视觉形象。如果将两种培养目标作比较的话,不难看出,前者侧重的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艺术语言感悟、观察感受写实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则是侧重对学生在审美形态中的主观偏好、个性心理的需求,以及潜意识的一种冥冥情绪的释放,进而使得表现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原有的形态,提升“非客观”性的形态表现能力的培养。
  写实性素描语言与主观个性化素描语言除了在艺术思维活动方面有差异外,在画面表现上也有所不同。前者是以“真实”生动、可视性强、能与观者的形象记忆产生共鸣为语言特征的;而后者则是以“我”个人的主观个性化特征来支持画面的构成,其特点是将原有的客观对象,在形态上进行大胆的夸张、变形,甚至主张“丑化”,强调自我表现及个性张扬、非常态化为语言特征的。由于两者在艺术品主张、表现形式、训练目的上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教育教学程序来安排教学,绝不能单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风格而违背艺术教学规律,拔苗助长。
  近几年,在素描基础教学中出现了刮“黑、丑”风的现象,一时间使得素描作品的评价标准“迷失”了方向。尤其是素描基础课教学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有些学生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在画素描人物头像写生的过程中,不按照对象提供的形象信息来表现,而是按照个性心理的需求,主观将对象统统画成又黑又丑的“大头人”,连最能容忍的模特儿看到自己被画成如此模样,也忍不住地说:我是让你们给“毁容”了!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却反映出一个问题,即在素描基础课教学中,何时进行个性化素描教学内容的引导,如何把握训练方向,科学地安排不同层次教学内容,是摆在素描教师眼前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只有严把造型关、风格样式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同时还要科学地安排好创作性与个性化素描教学的时间,不应过早地介入基础理论造型阶段,如果过早地引导学生进行该教学内容的学习,会给学生在造型观念上设置障碍。因为学生对客观对象的认知能力还不强,造型观念还没有形成,因此必须按照形象思维的基本程序来培养,即感觉、感知表象,创造表象,而感觉、感知表象阶段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创造表象的基础,属绘画素质范畴,如果在该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没有建立稳固而科学的造型思维模式,将很难有正确的造型思维形式,进而在画面的表现上就会出现造型不准确、平面化、无秩序、局部与整体脱离等现象,而在心理上也会造成排斥性,即不想按照客观感受来表现对象。
  正确引导,分清教学内容、层次任务,明确教学目的,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来办事,既要考虑单元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兼顾整体内容的连续性,既要考虑造型语言的客观性,还要兼顾样式的时代审美特征。总之,素描造型的客观性,与创作性主观个性化素描语言,是两个不同阶段的训练内容,训练目的也就不同,两者不可混淆。
其他文献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要让学生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能在45分钟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激发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要从教材、学生、教师三个要素入手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一、激活语文教材 。文学作品源于社会和人生,是社会和人生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生,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对教材的合理挖掘中寻找其中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变成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因此,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满怀激情地主动学习。这样,语文课堂就成为学生张扬个性,拓展思维,放飞想像的空间。那么在新课标下,语文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呢?
人类正走向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在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教育必须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才能使自己的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想谈四点看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新的思想离不开创新的氛围,爱心是激发创新力的“催
目前正在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政治课程改革,在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教师都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教学目标虚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形式化、教师角色转换失衡等普遍性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教学内容泛化现象    有的教师教学超越教材,过多过早地补充内容,甚至偏离课本而大谈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教学内容失去了支撑;有的教师片面强调
【摘 要】 为了加深对英语听力教学的认识,提高中学英语听力的教学质量,本文对本镇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根据英语听力教学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和问卷调查中得到的各种数据的分析,探讨有效的听力教学方法,探索听力训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村 英语 听力 教学    听力是外语学习的基础,是外语学习各种知识和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听力技能对学生今后英语整体能力的提高及将
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个性?  让学生想写什么内容就写什么内容。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命题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他们或凭主观想像,信手拈来个题目;或照搬课后练习题;或照抄报刊上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则一改这种传统做法,对写作内容不再作硬性规定,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本来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由此产生
教育是师生民主平等交流的精神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师生共同创造美的活动。在这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感到快乐、幸福和心灵的启迪。    一、让学生在书本中找到快乐(兴趣)    张闻天说:“人生要有意义只有发扬生命,快乐就是发扬生命的最好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实,使他们心灵构筑真善美形象,从中感受到生命追求的愉悦?知识就是我们借助飞上天堂的羽翼。苏格拉底说:“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珍宝,那就是知识;
掌握升格的技巧,提高作文的水平,是一个引发教师探究和引起广大学生重视的问题。我认为,深化作文的立意,巧妙选择作文的材料,优化作文的结构,是全面提升作文水平的好方法。    一、深化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一篇文章主题的深化,应该做到主题创作的深、高、新。  1.深。立意的深刻来自对生活的思考,但是并不意味着只能用生活事例来揭示才会深刻。寓理于景,寓理于物,寓理于事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在应试教育的年代,“学困生”带着这个不光彩的称号,经常处在被遗忘的角落。可如今教育出现了转轨,已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它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面向全体学生。这无疑对改变学困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素质教育中,他们在可以得到关心、爱护的同时,优点也可以得到进一步赏识。而这些正是他们以前所缺少的。现结合多年的
新课程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这是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全人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它所指的“人”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即每一个受教育者。因此,“全人”的含义是“全体学生”,而非“十全十美的人”。基于这样的界定,“全人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使每一个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