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通过画面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收集到大量的供研究的幼儿绘画作品。然而这些作品很多时候是按照教师的意愿完成,甚至是经过了教师的“修改”。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展现个性,表达情感。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状态,我借助于日记画这一方式,来了解幼儿。日记画,顾名思义就是幼儿记录自己日常生活,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绘画活动。这一绘画形式有效地拓展了绘画的时间和空间,使绘画不受限制,无处不在。而且,最重要的是能让教师准确地掌握幼儿的心理状态。
例如,图1《我的一天》。在这个连环画中,我们看到画面多为重复,只有一个角色,表情相同,只有在第6小幅中出现一个伤心的脸部符号。在对这样一个作品的解读中,我首先是感到高兴,因为孩子已经能够用绘画完整、清楚地记录自己的生活了,其次,我觉得很震惊,绘画中所表达的思想已经超过了一个6岁女孩的心理发展水平。再次解读,我觉得这个孩子很消极,很孤独。
图2《我不开心》。这是一个6岁男孩的作品。受其家庭教育的影响,男孩胆小又不自信。因此。在绘画作品《我不开心》中,男孩把自己画得很小,放在角落。品。这个孩子性格开朗、活泼,平时在幼儿园里很受小朋友的喜欢。因此,在她的绘画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太阳、花、草、云都在笑,这样的幼儿很可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这就是皮亚杰“泛灵论”的看法,整个世界充满阳光。
图1孩子性格孤独,渴望伙伴;图2孩子胆小、不自信;图3孩子恰巧相反,自信心过剩;图4孩子不善交往;图5孩子想法多,但粗心、马虎。这几个性格不同的孩子,她们怎样通过合作,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呢?
图8《快乐的一天》这是五个孩子第一次共同完成的小组画。在这幅小组画的创作过程中,教师不做任何的指令与引导,完全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在图8中,我们可以再次读出这5个孩子的不同性格。自信心过剩的孩子,一切由她“说了算”,在小组画中完全不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霸占了画面的中心位置;胆小、自卑的孩子则主动在角落进行绘画;渴望伙伴的孩子紧挨着“中心”位置,不善表达的孩子被安排在了旁边:而粗心、马虎的孩子在画中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被伙伴们一致认定为“很吵”,在画面上却很难找到他的痕迹。
于是,我在对他们作品进行适当肯定与表扬之后,通过谈话,引导孩子们说说各自在绘画中的优缺点、长短处。然后再次进行合作。这次,我建议由不善言辞和渴望伙伴的两位孩子进行主题的确定与画面安排,对于胆小不自信的孩子告诉他:你能行!由他负责画面中心部分;粗心、马虎而又缺乏绘画技能的孩子让他添画画面中不可缺少的小细节,并明确告诉他:一定要认真,因为“细节成就完美”:自信心过剩的孩子建议她把机会留给伙伴,帮助丰富画面,学习当个“好助手”。图9是孩子们第二次合作完成的小组画。
3 图案画——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国美术教育家丰子恺认为:“道德与艺术殊途同归,艺术是情愿做的道德。”绘画对幼儿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图5。我们不难看出图5这类的幼儿不是智力发展的问题,而是习惯不好。于是,我尝试通过“图案画”的练习。来改善这类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图案画又称装饰画,是指幼儿利用各种纹样和色彩在不同的纸型上进行和谐、有规律的装饰与美化。装饰画有助于幼儿提高审美能力,以及认真、细致、耐心,有条理的良好行为习惯。在练习中,教师引导孩子从点、线到简单几何图形,由浅入深地引发孩子对装饰画的敏感。经过一段时间引导,我发现装饰画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帮助幼儿学习适当的绘画技能。图10为该孩子的作品。
4 绘画展——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陈鹤琴说过:“无论什么人,受过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在每次绘画活动结束后,每位孩子的作品不分好差,我都个个给予上墙,期期展出。布置画展,让孩子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试图通过“成功教育”和“愉快教育”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当然,对于个别自信心过剩的孩子则给予适当的“冷处理”。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收集到大量的供研究的幼儿绘画作品。然而这些作品很多时候是按照教师的意愿完成,甚至是经过了教师的“修改”。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展现个性,表达情感。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状态,我借助于日记画这一方式,来了解幼儿。日记画,顾名思义就是幼儿记录自己日常生活,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绘画活动。这一绘画形式有效地拓展了绘画的时间和空间,使绘画不受限制,无处不在。而且,最重要的是能让教师准确地掌握幼儿的心理状态。
例如,图1《我的一天》。在这个连环画中,我们看到画面多为重复,只有一个角色,表情相同,只有在第6小幅中出现一个伤心的脸部符号。在对这样一个作品的解读中,我首先是感到高兴,因为孩子已经能够用绘画完整、清楚地记录自己的生活了,其次,我觉得很震惊,绘画中所表达的思想已经超过了一个6岁女孩的心理发展水平。再次解读,我觉得这个孩子很消极,很孤独。
图2《我不开心》。这是一个6岁男孩的作品。受其家庭教育的影响,男孩胆小又不自信。因此。在绘画作品《我不开心》中,男孩把自己画得很小,放在角落。品。这个孩子性格开朗、活泼,平时在幼儿园里很受小朋友的喜欢。因此,在她的绘画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太阳、花、草、云都在笑,这样的幼儿很可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这就是皮亚杰“泛灵论”的看法,整个世界充满阳光。
图1孩子性格孤独,渴望伙伴;图2孩子胆小、不自信;图3孩子恰巧相反,自信心过剩;图4孩子不善交往;图5孩子想法多,但粗心、马虎。这几个性格不同的孩子,她们怎样通过合作,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呢?
图8《快乐的一天》这是五个孩子第一次共同完成的小组画。在这幅小组画的创作过程中,教师不做任何的指令与引导,完全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在图8中,我们可以再次读出这5个孩子的不同性格。自信心过剩的孩子,一切由她“说了算”,在小组画中完全不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霸占了画面的中心位置;胆小、自卑的孩子则主动在角落进行绘画;渴望伙伴的孩子紧挨着“中心”位置,不善表达的孩子被安排在了旁边:而粗心、马虎的孩子在画中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被伙伴们一致认定为“很吵”,在画面上却很难找到他的痕迹。
于是,我在对他们作品进行适当肯定与表扬之后,通过谈话,引导孩子们说说各自在绘画中的优缺点、长短处。然后再次进行合作。这次,我建议由不善言辞和渴望伙伴的两位孩子进行主题的确定与画面安排,对于胆小不自信的孩子告诉他:你能行!由他负责画面中心部分;粗心、马虎而又缺乏绘画技能的孩子让他添画画面中不可缺少的小细节,并明确告诉他:一定要认真,因为“细节成就完美”:自信心过剩的孩子建议她把机会留给伙伴,帮助丰富画面,学习当个“好助手”。图9是孩子们第二次合作完成的小组画。
3 图案画——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国美术教育家丰子恺认为:“道德与艺术殊途同归,艺术是情愿做的道德。”绘画对幼儿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图5。我们不难看出图5这类的幼儿不是智力发展的问题,而是习惯不好。于是,我尝试通过“图案画”的练习。来改善这类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图案画又称装饰画,是指幼儿利用各种纹样和色彩在不同的纸型上进行和谐、有规律的装饰与美化。装饰画有助于幼儿提高审美能力,以及认真、细致、耐心,有条理的良好行为习惯。在练习中,教师引导孩子从点、线到简单几何图形,由浅入深地引发孩子对装饰画的敏感。经过一段时间引导,我发现装饰画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帮助幼儿学习适当的绘画技能。图10为该孩子的作品。
4 绘画展——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陈鹤琴说过:“无论什么人,受过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在每次绘画活动结束后,每位孩子的作品不分好差,我都个个给予上墙,期期展出。布置画展,让孩子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试图通过“成功教育”和“愉快教育”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当然,对于个别自信心过剩的孩子则给予适当的“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