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程序的建立及评价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ysj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美术教育;儿童;绘画;课堂结构;绘画程
   序;绘画意图; 回应;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1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7(A)—0036—02
  
  儿童的美术教育对其人生的美育过程显得至关重要。面对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怎样引导儿童进行绘画课程学习?怎样又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都是值得我们研讨的课题。
  设计绘画程序和课堂结构
  设计绘画程序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儿童在课堂上的独立性,使他们的绘画作品效果更佳,赋予儿童绘画学习的独立性。教师在绘画教学中需要设计一系列步骤和程序,再从整体把握阶段性学习目标,这是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可以贯穿在学校绘画教育与课外绘画教育中共同进行。
  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较为独立的时间段,使他们准备绘画前的几个必要步骤:首先,选择所画内容;其次是思考具体形象;最后,作画和清洁绘画工具。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可能在一两年中,或者更长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段内的学习是建立在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基础之上的。儿童需要通过足够的时间来学习绘画的程序,学习如何使用材料,逐渐对绘画变得自信。
  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儿童投入到绘画活动中,使绘画成为富有意义的活动。要实现这样的阶段目标,教师必须了解正在学习中的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如,以教3岁左右的儿童学习绘画为例,在这个阶段里,大多数儿童正处于对绘画元素的感知阶段。当儿童第一次尝试使用颜料时,一般表现为在纸上有节奏地来回挥动画笔,用力不均匀,有时还会将画纸划破,对于纸面上留下的颜色、线条和形状,他们并不在意。他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己胳膊运动的知觉和画笔在纸上的运动感。当画笔挥舞时,儿童的目光可能不在画面上,他们可能在东张西望。随着胳膊的挥动,不同的颜色随意混合,用笔的痕迹相互堆积,最后逐渐形成一团灰褐色。这就是早期儿童的绘画作品。这时,如果教师一味追问他到底画了什么?或者马上给儿童制定一个学习认知“曲线”或“直线”这样具体绘画元素的目标,儿童的学习可能会收效甚微,并且,如果他们完成不了既定的目标时,会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对绘画有了抵触的情绪。
  课堂上,教师可向儿童示范绘画的简单程序,直至他们熟悉。教师可以给孩子们示范如何把画笔浸在颜料中蘸饱,如何把颜料画在纸上,以及如何清洗等等,必要时可以帮他们一步步完成。对于3岁左右的儿童来说,他们大约需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记住每次换色前要清洗画笔。而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强调每个环节的完美性,如果儿童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乐趣,即便是有些颜料或画出的颜色变得杂乱无章,教师也不必计较。
  当孩子已经在作画练习中熟悉了绘画材料,也知道了如何使用调色板时,教师如果想重新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可在课堂上改变颜料的种类,或绘画工具的摆放方法。这些尝试不但能给儿童带来新的绘画乐趣,而且会使儿童关注到这方面的绘画视觉要素。例如:如果平时是趴在桌子上画画,可以改变为把画纸钉在墙上或放在地板上,或者改变画纸的形状和大小。把画纸剪成三角、菱形等其他形状,有别于平常常规画纸的形状,这些变化能使孩子们关注到平面的大小和形状。有时教师还可以把白色的画纸换为彩色纸,这样可以加深儿童对色彩关系方面的感受。总之,这些变化都是建立在基本绘画实践的基础上依次进行的,也就是要把握住各阶段的整体目标,依循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合理设计绘画课程及课堂结构。
  教学中及时对儿童的作品作出回应
  儿童作画时,往往会聚精会神,一言不发。此时,他可能正考虑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正陶醉在颜料使用带来的乐趣中,这时教师应尽量不去干扰他们。画一阵后,有些儿童会遇到一些困难,向教师求助,教师可以先对他的受挫感或犹豫心理作出同感回应,然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例如,一个7岁左右的孩子因颜色调不好而灰心难过时,我对他说:“你本来想把淡黄色变深,但是添加蓝色以后,黄色就变绿了,也变脏了是不是?这的确让人伤脑筋,让我们想想办法吧。”我接着说:“在这么多种类的黄色里面有没有比淡黄深的黄色呢?比如土黄,试一试把土黄色加在淡黄色里是你想要的颜色吗?或者再试试别的种类的黄色,相加调配一下,你喜欢哪一种?”在这样的过程中,无疑已经帮助孩子丰富了调色经验并让他们注意到同类色彩的微妙差别。
  教师在回应儿童的过程中,为他们提供选择比告知答案有帮助。对于较年幼的儿童,应该尽量为其提供两种选择,因为,选择越多,他们会越迷惑。如,教师可以问:“你想在你这个图画里画很多小圆点还是一个大大的圆形?”提供这些选择时,首先是适合这个儿童所处发展阶段的理解能力;其次,它是作为一种建议供儿童考虑,而不是最终答案。
  教师回应儿童的作品时,还要仔细观察儿童的作品,确定他们的主要绘画目标。例如:一个四五岁的儿童将几个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拼在一起组成一幅画,如果教师看后马上问:“这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容易马上与儿童拉开距离。这时,教师要先以赞同的语言描述一下儿童的画面,最后再询问他的主旨所在,比如可以这样说:“看你画的这几个长方形,你首先画的是哪一个?你是怎么决定把第二个放在这里的?”这样可以引导他们谈论自己的想法,这个方法对大一点的儿童同样适用。比如一个10岁左右的小姑娘,煞费苦心地描绘了一个女孩子形象,她可能会给你解释为仙女、妈妈或是哪个阿姨,这里面一定包含有她对女性形象的认知,画中会有许多细节,比如:服饰、发型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用这些细节作为切入点与她讨论,她一定会积极做出回应。教师要先与他们一起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并指出画面中煞费苦心的地方,还可以肯定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并和他们一起讨论绘画心得。
  回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技巧,通过这种技巧,教师与儿童分享其富有意义的生活经验和绘画过程,而从这种回应中所延伸出的谈论使儿童增加他们对绘画语言的认知能力。同时,儿童可以利用从教师回应中学到的词汇,与同龄人或成年人讨论有关绘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回应是对儿童绘画经、思维和努力的肯定和认可。
  从整体课程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
  在儿童绘画学习中,教师需要经常对课程的进展作出评价。教师的评价是解读儿童成长过程的重要实例。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接受儿童有时对绘画兴趣索然,或是看起来毫无章法的绘画作品。因为,在儿童时期,孩子们的表达不是既定的模式,他们的变化的确是时常让人难以捉摸。随着儿童慢慢学会一些绘画再现的技法,他们有时会对早期已经较为娴熟掌握的一些绘画技巧“暂时遗忘”,表现为,画面中某些部分可能会不尽如人意,描绘粗糙,甚至一团模糊。比如,一个5岁左右儿童,在画面中画出一个图形,或者是凌乱的分散着几个图形,然后,他正在不断地在上面反复覆盖,从这些凌乱的图形中会依稀看出:烟雾会变成水、火或云等等。最后,随着线条和颜色的改变,纸上连他开始已经熟练掌握能画出的那几个图形也不见了,变成一团杂乱的图形。此时教师不必灰心,可以把这个看成是一个儿童学习绘画的过渡期。这里画纸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临时的草稿纸,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经历了:想象、发现、表现、再发现的过程。并且在不断与前一个过程进行区别,而后一阶段的过程只是手部运动的不断重复。教师只有理解了这种不尽如人意、缺乏秩序的作品的必要性,才能认清这里失败的原因,理解并鼓励儿童,而不至于判断成他们绘画水平退步了。
  教学中会发现:有些儿童乐于用图画来再现事物,有些却更喜欢图案风格的作品,大多数的孩子是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每个年龄段的儿童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个人爱好进行描绘。教师这时不要加速或延迟他们的再现创作,而是应该耐心地引导他们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绘画的下一个阶段。催促和忽视都会挫伤儿童的积极性,因此,当教师评价时,一定不要把儿童在某个年龄段的再现能力看作是他绘画能力发展的必然标志,应该仔细观看儿童的绘画作品,以发现他们作品中的变化,完成好阶段性的教学。
  通过观察一个儿童的绘画作品,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他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了解他在每个阶段所取得的进步。教师对作品进行整体的评价后,对儿童的绘画兴趣、努力方向就更为明确,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们进行绘画学习的探索。
其他文献
核心提示    ●到2020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超过西部平均水平,主要办学指标和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位于西部前列。  ●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今年1月公布的《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为甘肃省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描绘了崭新蓝图。《纲要》提出:到20
期刊
〔关键词〕 后进生;心理因素;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7(A)—0015—01    所谓的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品行或学习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采用适当的教育教学策略,让他们不断进步
期刊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伴随着岁月的脚步,我在学校中已度过28个春秋。28年来,作为一名《甘肃教育》的忠实读者和作者,每当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回味教书育人的甘甜时,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一页页飘着油墨香味的《甘肃教育》。  1982年8月,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在老家西部的关山林区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林区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教学条件,迫使我不得不如饥似渴地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于是我求亲靠友四处邮寄与小学教学
期刊
校园惨案应从源头治理    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县一民营幼儿园发生一起砍杀幼儿事件,造成7名儿童死亡,11名儿童受伤。这是自3月23日的“南平惨案”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在小学和幼儿园发生的第6起惨案。(据《河南商报》报道)  在“南平惨案”之后,各地政府就采取了强有力的治安措施。然而为什么此类恶性案件仍在学校频频发生呢?现在看来加强安保问题只是一个临时性的措施,是治标不治本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
期刊
〔关键词〕 阅读教学;好读;善思;勤写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7(A)—0020—01    目前,中学生课业负担重,难以进行广泛而有效的课外阅读。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三级目标导读”法(即好读——善思——勤写),指导学生立足课内,放眼课外,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课外阅读,实现“取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目标
期刊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A)-0042-01    信息技术有别于中学课程中的其他学科的,不论是在教法研究、学法指导,还是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靠信息技术教师去探索。如何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上好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要求达到23个学分,相对于其他科目的学分来讲,其比重很大,这样设置的用意在哪里?  专家解读:在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必修课程,是《方案》中所规定的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它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学习领域。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旨在促进学校
期刊
〔关键词〕 英语教学;词汇;完成句子;问题;语境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7(A)—0044—01    英语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奠基石。如何让学生高效地学习英语词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探讨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1. 通过完成句子学习词汇  教师先在黑板上板书该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单词,让学生跟读这些单词,然后给出不完整
期刊
〔关键词〕 诗歌教学;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7(A)—0023—01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汉魏乐府到南北朝民歌,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极具特色,基本可概括为:真实、独特的
期刊
〔关键词〕高考政治复习;基础知识;主  干知识;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7(A)—0029—01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下,近几年的政治高考题,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答案绝大部分在教材中。因此,惟有抓好基础知识,才能在高考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要真正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