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就目前的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课堂大部分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教师代替完成的,即“以教师的阅读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提出问题多是在教师的问题解决之后,往往也是极个别的学生有疑而问。究其根源,是长期以来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了学生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的缺失。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没有给学生以独立的思考空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做法,我进行了一些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尝试。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还原主体地位
现代阅读理念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如果不能让学生把阅读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就很难有自己的体验,很难走进文本的深处,领悟作者的情感,受不到心灵的震撼,那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和意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可见,阅读教学的结果就是看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形成怎样的创意思考,拥有怎样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生的个体品质丰富多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做到既能与活泼开朗的学生心心相通,又能与深沉严谨的学生丝丝默契,张扬学生个性,而不能以教师个人的性格倾向去评议审视学生。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的机会。
教学过程处于“对话者”的角色,有利于教师实施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法,打破常规思路,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焕发生机。阅读教学中,利用我们课程资源,不失时机地点拨、提问,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我在执教苏教版《享受生活》这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们去感受海伦·凯勒的生活,自拟题目《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做一天盲人》等进行创造性发散思维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同学们都在训练中抒发了来自心底的独特感受。通过训练,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海伦·凯勒的生活,更加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学生为海伦·凯勒的勇敢和乐观的精神所折服,表示会像海伦·凯勒那样去乐观地积极地去生活,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二.让学生读透文本,读出体验
朱熹提出“熟读精思”。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教师正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透文本,走进文本。使学生与文本深入接触,用心灵去解读文本。
新课程标准倡导课堂教学要紧扣文本,深入解读,使语文课变成了有新课程气息、有语文味的课。通过反复地阅读,来走进文本,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作者的情感之美和文章的意境之美。可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体验的时间很少,在课程内容多和课时量少的矛盾前提下,许多时候还是老师讲解的多,学生体验的少,老师的讲解、体验(更多的是教参编者的体验)代替甚至破坏了学生的体验。特级教师程翔认为,语文课应该拿出十分钟让学生读书,不读书不能开讲,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他的公开课《名人传奇》就抓住文章重点段落第二、三节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个人读、集体读,最后教师范读,并且交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一堂课既紧张又轻松地过去了。他的课上得实在,有内容,有语文味。
三.让学生读出独特感受,读出个性化的见解
学生的生活体验是理解文本的仓库。生活体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阅读归根结底就是读自己。萧乾曾经说过:“阅读就是生活的汇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阅历,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之中去,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已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如我在执教苏教版九年级语文《送行》一课时,布置了一项作业,分组开展关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眼泪是不是真情的流露展开全班的大讨论。经过同学们充分的准备,我们班开展一场激烈的舌战。辩论过程中,高潮迭起,精彩辩论使同学们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领悟到了文章所蕴涵的生活哲理。
阅读过程就是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而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塑造形象,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及其作家的思想感情,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也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出一定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有人不同意权威专家的判断,以为主题不在于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认为其中贯穿着甜美、欢乐的回忆,有对先生开明通达的好感和读书入神的赞美,实为一首少年时代的恋歌,这不失为一种个性见解。学生只要能像鲁迅说的“自己思考,自己做主”,坚持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去解读文本,获得独特体验,必然能读出自己的个性来。
阅读教学任重道远。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和谐的情感氛围中阅读思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开辟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给学生提供展示阅读个性的绚丽舞台。
张维新,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还原主体地位
现代阅读理念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如果不能让学生把阅读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就很难有自己的体验,很难走进文本的深处,领悟作者的情感,受不到心灵的震撼,那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和意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可见,阅读教学的结果就是看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形成怎样的创意思考,拥有怎样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生的个体品质丰富多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做到既能与活泼开朗的学生心心相通,又能与深沉严谨的学生丝丝默契,张扬学生个性,而不能以教师个人的性格倾向去评议审视学生。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的机会。
教学过程处于“对话者”的角色,有利于教师实施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法,打破常规思路,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焕发生机。阅读教学中,利用我们课程资源,不失时机地点拨、提问,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我在执教苏教版《享受生活》这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们去感受海伦·凯勒的生活,自拟题目《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做一天盲人》等进行创造性发散思维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同学们都在训练中抒发了来自心底的独特感受。通过训练,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海伦·凯勒的生活,更加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学生为海伦·凯勒的勇敢和乐观的精神所折服,表示会像海伦·凯勒那样去乐观地积极地去生活,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二.让学生读透文本,读出体验
朱熹提出“熟读精思”。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教师正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透文本,走进文本。使学生与文本深入接触,用心灵去解读文本。
新课程标准倡导课堂教学要紧扣文本,深入解读,使语文课变成了有新课程气息、有语文味的课。通过反复地阅读,来走进文本,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作者的情感之美和文章的意境之美。可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体验的时间很少,在课程内容多和课时量少的矛盾前提下,许多时候还是老师讲解的多,学生体验的少,老师的讲解、体验(更多的是教参编者的体验)代替甚至破坏了学生的体验。特级教师程翔认为,语文课应该拿出十分钟让学生读书,不读书不能开讲,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他的公开课《名人传奇》就抓住文章重点段落第二、三节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个人读、集体读,最后教师范读,并且交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一堂课既紧张又轻松地过去了。他的课上得实在,有内容,有语文味。
三.让学生读出独特感受,读出个性化的见解
学生的生活体验是理解文本的仓库。生活体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阅读归根结底就是读自己。萧乾曾经说过:“阅读就是生活的汇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阅历,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之中去,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已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如我在执教苏教版九年级语文《送行》一课时,布置了一项作业,分组开展关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眼泪是不是真情的流露展开全班的大讨论。经过同学们充分的准备,我们班开展一场激烈的舌战。辩论过程中,高潮迭起,精彩辩论使同学们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领悟到了文章所蕴涵的生活哲理。
阅读过程就是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而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塑造形象,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及其作家的思想感情,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也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出一定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有人不同意权威专家的判断,以为主题不在于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认为其中贯穿着甜美、欢乐的回忆,有对先生开明通达的好感和读书入神的赞美,实为一首少年时代的恋歌,这不失为一种个性见解。学生只要能像鲁迅说的“自己思考,自己做主”,坚持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去解读文本,获得独特体验,必然能读出自己的个性来。
阅读教学任重道远。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和谐的情感氛围中阅读思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开辟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给学生提供展示阅读个性的绚丽舞台。
张维新,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