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悲悼》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创作中期的一部重要剧作。本文对《悲悼》的女主人公莱维妮亚这一形象进行精神生态解读,认为清教、扭曲的爱欲和膨胀的欲望是造成其心理异常和精神变态的原因,指出现代人精神问题的产生应引起全人类的关注。
关键词:莱维妮亚 精神生态 精神异化 欲望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悲悼》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创作中期的一部现代心理悲剧,它是奥尼尔最喜爱的一部作品,称之为“该下地狱者的三部曲”。三部曲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由情感引起的家庭悲剧。孟南家的女儿莱维妮亚是一个被欲望蒙蔽了心灵的恶毒女人。她从小得不到母爱,误将父亲视作情感的维系;她嫉妒母亲的美貌,和弟弟奥林一起杀死了母亲的情人,替父亲报了仇,并最终导致母亲的自杀;她挑拨弟弟奥林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把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甚至放任了弟弟的自杀。当家人一个个悲惨地离开了人世,莱维妮亚才如梦初醒,幡然醒悟。莱维妮亚自小受到清教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严肃而刻板,她把自己任性的需求强压在冷酷的外表之下。而当这些欲望有了释放的土壤时,她邪恶的精神世界就暴露在了观众眼前。
在解析人类所面对的生态困境时,西方思想家欧文·拉兹洛说:“人类的最大局限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不是地球的有限,而是人类意志和悟性的局限,阻碍着我们想更好的未来进化。”拉兹洛所指的内部局限是心理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因素,其中心理因素是应被首要考虑的。他还将宗教冲突放在其他的因素比如社会歧视、种族主义、性别因素等之先来考虑,充分说明了他认为宗教对人的精神影响是巨大的。
一 压抑和痛苦:清教主义影响下拘谨的女人
《悲悼》表达了奥尼尔对于清教主义理想的谴责。清教主义接受卡尔文教教义,提倡勤俭节省,反对奢华纵欲。要求人们勤勉和节俭,节制自己的行为,努力地减轻上帝对自己的惩罚。莱维妮亚这一形象在具有压迫之势的清教影响下,为恪守教义而拒绝将自己作为女性之美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是可以被观众所理解的,但是清教对于她的心理伤害却是极具破坏性的。她是一位二十三岁的女性,正值青春年华,拥有高挑纤瘦的身材,却被裹在一身黑衣下面。欢笑、幸福、高兴和美丽是清教社会所害怕和憎恶的情感,这些在莱维妮亚身上也丝毫不见踪影。她小心地将自己的情感和美丽掩饰在像面具一样苍白的脸和朴素的黑衣之下,甚至连走路和行动的姿势都像是一个视察自己统御下的人和事的男人的样子。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模样怪异,不如母亲那般美丽。当她跟彼得谈论爱情时,抵触是她的第一反应。清教教义教导她爱情是原罪,男人对爱的向往是下流的。她对彼得说:“我不懂什么是爱,我也不想懂,我讨厌爱!”彼得曾向她求婚,她很抵触。她说:“我不能嫁人,彼得!我得待在家里,父亲需要我!”莱维妮亚的自我约束是对人性的违背,对本能的压抑。
表面看来,作为一个清教徒,莱维尼亚恪守教义,清心寡欲。事实上,她是一个令人同情的清教牺牲品,清教把她这样一个年轻的淑女变成了愁苦、冷漠、邪恶的病态女人,她的精神世界完全被扭曲了。她唾弃爱情和婚姻,倾其一生都在徒劳地通过模仿男性的阳刚来拯救欲望,以期慰藉自己的灵魂。但是,如果去深入了解她的内心,就会发现隐藏在其灵魂深处的真实欲望。
二 爱欲的扭曲:恋父和弑母
在《归家》和《猎》这两部里,莱维妮亚与其美丽迷人的母亲之间的战争如火如荼。她一直着装朴素,发型古板,风采尽失;观众所见是一位胸部平平、肢体僵硬如男子的女人;相比之下,母亲则美丽优雅、楚楚动人,深得男性的青睐。两人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自出生起,她从未得到来自母亲克里斯蒂娜丝毫的爱,甚至于认为自己的出生对于母亲也是不得已和厌恶的。战争把她和父亲分开的多年以来,她一直痛恨母亲并与之水火不容,两人经常恶语相向,而后便是长时间的冷战,并无半点心灵交流。
弗洛伊德认为,就像男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会发展为伊底帕斯情结一样,同样的事情也会在女孩子那里发生。“女孩常常迷恋父亲,想推翻母亲,取而代之,甚至在早年表现出撒娇症状,而流露出女性特有的诱人媚姿及艺术。”
莱维妮亚的恋父情结与她对母亲的怨恨是相伴而生的,两者都源自幼时母爱的缺失。《归家》一幕里,父亲一出现在莱维妮亚的视野,她便跑过去抱住他,激动地亲吻他,并把脸靠在父亲的肩膀上,幸福地流下眼泪。父亲回来后,她像士兵听命运于将军那样走路以期赢得父亲的注意。到了就寝时间,莱维妮亚也迟迟不肯离去。她对父亲说:“爸爸,别担心,我会一直照顾你的!”这种种表现表露了莱维妮亚对于父亲的非同寻常的感情。她爱父愈深,就憎母愈切。她以一个女人爱男人的方式爱着自己的父亲,服从于父亲,对父亲撒娇。这并非一个二十三岁的女人应有的对父亲的爱。她似乎陷入了泥沼而不愿自拔。她嫉妒母亲跟父亲在一起,甚至徘徊于母亲的卧室前偷听父母的谈话。当发现自己不能插身于他们的二人世界时,她满怀醋意痛苦地自言自语道:“我恨你!你把父亲的爱也抢走了!当我出生时,你就把所有的爱都抢走了!妈妈!你怎么这样对我?……爸爸,你怎么能爱着她这样无耻的贱人呢?我受不了了!我再也受不了了!”
次日,她便亲眼看到父亲死在了母亲的床上。这时的莱维妮亚便决定谋杀布兰特(母亲的情人)以报仇雪恨,此举也导致了母亲的精神崩溃和自杀。不过,莱维妮亚的恋父情结只是她意欲掩饰自己种种欲望的表象而已。
观众很快在《猎》和《祟》两部里看到莱维妮亚对男人的渴望进一步显露了端倪。父亲并非莱维妮亚要跟母亲争夺的唯一对象,母亲的情人布兰特也在莱维妮亚的心中点燃了嫉妒的火焰。莱维妮亚在向彼得表露性冲动时无意喊出了布兰特的名字而表露了其对母亲的情人的隐秘欲望。她一心谋求取代母亲成为布兰特的情人,父亲的妻子和奥林的母亲。其贪娈的私欲是其弑母的真正动机,她是杀害母亲的真正凶手。
莱维妮亚的弑母行为不仅仅是其报复心理的发泄,也是其细心掩藏的欲望的表露。艾·弗洛姆曾说:“利己者没有爱别人的能力,这是对的,但他们同样没有能力爱自己。”莱维妮亚对家人所做的一切也充分说明了当一个人被欲望所蒙蔽双眼的时候,也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一切。 三 精神的异变:欲望的膨胀和理性的缺席
父亲死后,莱维妮亚如愿以偿成了孟南家真正的主人,母亲克里斯蒂娜和弟弟奥林都成为了她的掌中之物,他们时刻受到莱维妮亚的严密监视。她逼迫母亲结束与布兰特的关系;她利用奥林的性格弱点成功使其在谋杀布兰特一事中与自己站在同一立场,并诱使他怒杀了母亲的情人;她使用军事命令化的方法使奥林在家中听命于自己,将奥林玩弄于股掌之中,甚至放任其自杀,但她却从未因为自己行为后果而让愧疚和负责感占据自己的内心。这些疯狂的行为背后,观众看到了一颗扭曲的心,一种失衡的精神生态。她的精神即“内部自然”呈现出一种严重的病态。
鲁枢元说:“健康,并不仅仅只局限在身体的生理方面,人们往往忘记了守护自己心理的健康、精神的健康,这其实要比仅仅维护身体的健康困难得多。”莱维妮亚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是心灵却是邪恶的,她是一个欲望远远超越理性约束的疯狂的女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严重失衡的典范。美国学者Larry Arnhart说过:“在争取美好的人生的过程中,理性和欲望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理性,我们不能更好地使我们的欲望得到满足,而没有欲望,理性就会缺少正确思考和行动的源动力。”莱维妮亚的精神世界正是缺少理性的存在。她放任自己的各种欲望占据自己的意识,为了达成目标不择手段。相比之下,莱维妮亚是比奥林更为冷血的杀人犯。奥林为了活命在战场上杀死敌人,而莱维妮亚却是亲手将至亲的家人看做自己的不共戴天的敌人,把家庭变成了血淋淋的战场,把亲人一个个送入坟墓。几乎没有词汇可以用来描述她这种疯狂的行为和变态的心理,这是精神的异化。
四 梦想幻灭后的心灵救赎:独居和思考
第三部《祟》里,在奥林葬礼的那一天,莱维妮亚又恢复了以前穿黑衣的模样,身材瘦削,胸部平平。她的笑容空洞,神采不复。由于黑兹尔的威胁,莱维妮亚最终拒绝了彼得的求婚。她向彼得坦白了自己在岛上色诱了一个男人并与之发生了关系,这使彼得退缩并永远离开了她。她最终决定面对自我和拷问灵魂。
《悲悼》三部曲的结局在观众的心里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莱维妮亚在其以后与孟南家的鬼魂一起度过的漫长岁月里,她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是的,莱维妮亚会独自居住在孟南家的宅子里过着修女般的生活,她会跟那些逝去的孟南家的魂灵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会对他们也会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她的内心也一定会对人生有更多的思考。她曾在发现妈妈的通奸之事时感到不知所措,曾为父亲之死复仇,也成功挽救了家族的荣誉,而现在是该思考自己对与错和人生意义的时候了。她会发现她几乎对自己一无所知,她需要多了解自己。她的那些统治了她的意识的信仰和情感已经使她的人生没有半点意义;她必须学习如何表现谦卑和尊重他人。莱维妮亚最后选择与孟南家的鬼魂生活在一起,不仅表明了她勇于接受惩罚的决心和勇气,也表明了她对孟南家族命运的抗争和自我心灵的救赎。
五 结语
莱维妮亚是奥尼尔笔下一个高大丰满的形象。她浑身上下充满了亢奋和欲望,在青春年华时却被压抑;到了成年时期,她用扭曲和变态的方法去寻求满足,甚至不惜用家人的生命去换取,这样的行为远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弗洛伊德认为,“要想控制像性本能这样强烈的冲动,恐怕把一个人所有的精力都耗尽,也难以办到,……对于那些性欲似火的年轻人来说,做到这一点就更是难上加难。至于其他人,则要么是犯罪,要么是陷入心理症。”莱维妮亚显然是属于后一种的。当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她便从破坏别人的幸福中获得短暂的欢愉,这是一种病态的精神征兆。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既是社会悲剧、家庭悲剧,又是现代心理悲剧。奥尼尔通过对莱维妮亚这一美国式的厄勒克特拉进行重新塑造,使其对现代人具有了精神价值上的警醒意义。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Doris.Eugene O’Neill’s Creative Struggle:The Decisive Decade,1924-1933.PA: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
[2] Arnhart,Larry.Darwinian Natural Right:The Biological Ethics of Human Nature.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3] [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 刘蓓:《生态批评:寻求人类“内部自然”的回归》,《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5] 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 刘文良:《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生态批评不可忽视的维度》,《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
[7] 刘永杰:《当代美国戏剧的生态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 鲁枢元:《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南方出版社,2002年版。
[9]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 朱鹏杰:《范畴与体系:中国语境下的精神生态批评研究》,《鄱阳湖学刊》,2010年第4期。
[11] [美]尤金·奥尼尔:《奥尼尔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13] [美]艾·弗洛姆:《爱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14]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智慧》,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赵东霞,女,1978—,河南登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
关键词:莱维妮亚 精神生态 精神异化 欲望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悲悼》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创作中期的一部现代心理悲剧,它是奥尼尔最喜爱的一部作品,称之为“该下地狱者的三部曲”。三部曲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由情感引起的家庭悲剧。孟南家的女儿莱维妮亚是一个被欲望蒙蔽了心灵的恶毒女人。她从小得不到母爱,误将父亲视作情感的维系;她嫉妒母亲的美貌,和弟弟奥林一起杀死了母亲的情人,替父亲报了仇,并最终导致母亲的自杀;她挑拨弟弟奥林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把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甚至放任了弟弟的自杀。当家人一个个悲惨地离开了人世,莱维妮亚才如梦初醒,幡然醒悟。莱维妮亚自小受到清教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严肃而刻板,她把自己任性的需求强压在冷酷的外表之下。而当这些欲望有了释放的土壤时,她邪恶的精神世界就暴露在了观众眼前。
在解析人类所面对的生态困境时,西方思想家欧文·拉兹洛说:“人类的最大局限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不是地球的有限,而是人类意志和悟性的局限,阻碍着我们想更好的未来进化。”拉兹洛所指的内部局限是心理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因素,其中心理因素是应被首要考虑的。他还将宗教冲突放在其他的因素比如社会歧视、种族主义、性别因素等之先来考虑,充分说明了他认为宗教对人的精神影响是巨大的。
一 压抑和痛苦:清教主义影响下拘谨的女人
《悲悼》表达了奥尼尔对于清教主义理想的谴责。清教主义接受卡尔文教教义,提倡勤俭节省,反对奢华纵欲。要求人们勤勉和节俭,节制自己的行为,努力地减轻上帝对自己的惩罚。莱维妮亚这一形象在具有压迫之势的清教影响下,为恪守教义而拒绝将自己作为女性之美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是可以被观众所理解的,但是清教对于她的心理伤害却是极具破坏性的。她是一位二十三岁的女性,正值青春年华,拥有高挑纤瘦的身材,却被裹在一身黑衣下面。欢笑、幸福、高兴和美丽是清教社会所害怕和憎恶的情感,这些在莱维妮亚身上也丝毫不见踪影。她小心地将自己的情感和美丽掩饰在像面具一样苍白的脸和朴素的黑衣之下,甚至连走路和行动的姿势都像是一个视察自己统御下的人和事的男人的样子。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模样怪异,不如母亲那般美丽。当她跟彼得谈论爱情时,抵触是她的第一反应。清教教义教导她爱情是原罪,男人对爱的向往是下流的。她对彼得说:“我不懂什么是爱,我也不想懂,我讨厌爱!”彼得曾向她求婚,她很抵触。她说:“我不能嫁人,彼得!我得待在家里,父亲需要我!”莱维妮亚的自我约束是对人性的违背,对本能的压抑。
表面看来,作为一个清教徒,莱维尼亚恪守教义,清心寡欲。事实上,她是一个令人同情的清教牺牲品,清教把她这样一个年轻的淑女变成了愁苦、冷漠、邪恶的病态女人,她的精神世界完全被扭曲了。她唾弃爱情和婚姻,倾其一生都在徒劳地通过模仿男性的阳刚来拯救欲望,以期慰藉自己的灵魂。但是,如果去深入了解她的内心,就会发现隐藏在其灵魂深处的真实欲望。
二 爱欲的扭曲:恋父和弑母
在《归家》和《猎》这两部里,莱维妮亚与其美丽迷人的母亲之间的战争如火如荼。她一直着装朴素,发型古板,风采尽失;观众所见是一位胸部平平、肢体僵硬如男子的女人;相比之下,母亲则美丽优雅、楚楚动人,深得男性的青睐。两人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自出生起,她从未得到来自母亲克里斯蒂娜丝毫的爱,甚至于认为自己的出生对于母亲也是不得已和厌恶的。战争把她和父亲分开的多年以来,她一直痛恨母亲并与之水火不容,两人经常恶语相向,而后便是长时间的冷战,并无半点心灵交流。
弗洛伊德认为,就像男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会发展为伊底帕斯情结一样,同样的事情也会在女孩子那里发生。“女孩常常迷恋父亲,想推翻母亲,取而代之,甚至在早年表现出撒娇症状,而流露出女性特有的诱人媚姿及艺术。”
莱维妮亚的恋父情结与她对母亲的怨恨是相伴而生的,两者都源自幼时母爱的缺失。《归家》一幕里,父亲一出现在莱维妮亚的视野,她便跑过去抱住他,激动地亲吻他,并把脸靠在父亲的肩膀上,幸福地流下眼泪。父亲回来后,她像士兵听命运于将军那样走路以期赢得父亲的注意。到了就寝时间,莱维妮亚也迟迟不肯离去。她对父亲说:“爸爸,别担心,我会一直照顾你的!”这种种表现表露了莱维妮亚对于父亲的非同寻常的感情。她爱父愈深,就憎母愈切。她以一个女人爱男人的方式爱着自己的父亲,服从于父亲,对父亲撒娇。这并非一个二十三岁的女人应有的对父亲的爱。她似乎陷入了泥沼而不愿自拔。她嫉妒母亲跟父亲在一起,甚至徘徊于母亲的卧室前偷听父母的谈话。当发现自己不能插身于他们的二人世界时,她满怀醋意痛苦地自言自语道:“我恨你!你把父亲的爱也抢走了!当我出生时,你就把所有的爱都抢走了!妈妈!你怎么这样对我?……爸爸,你怎么能爱着她这样无耻的贱人呢?我受不了了!我再也受不了了!”
次日,她便亲眼看到父亲死在了母亲的床上。这时的莱维妮亚便决定谋杀布兰特(母亲的情人)以报仇雪恨,此举也导致了母亲的精神崩溃和自杀。不过,莱维妮亚的恋父情结只是她意欲掩饰自己种种欲望的表象而已。
观众很快在《猎》和《祟》两部里看到莱维妮亚对男人的渴望进一步显露了端倪。父亲并非莱维妮亚要跟母亲争夺的唯一对象,母亲的情人布兰特也在莱维妮亚的心中点燃了嫉妒的火焰。莱维妮亚在向彼得表露性冲动时无意喊出了布兰特的名字而表露了其对母亲的情人的隐秘欲望。她一心谋求取代母亲成为布兰特的情人,父亲的妻子和奥林的母亲。其贪娈的私欲是其弑母的真正动机,她是杀害母亲的真正凶手。
莱维妮亚的弑母行为不仅仅是其报复心理的发泄,也是其细心掩藏的欲望的表露。艾·弗洛姆曾说:“利己者没有爱别人的能力,这是对的,但他们同样没有能力爱自己。”莱维妮亚对家人所做的一切也充分说明了当一个人被欲望所蒙蔽双眼的时候,也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一切。 三 精神的异变:欲望的膨胀和理性的缺席
父亲死后,莱维妮亚如愿以偿成了孟南家真正的主人,母亲克里斯蒂娜和弟弟奥林都成为了她的掌中之物,他们时刻受到莱维妮亚的严密监视。她逼迫母亲结束与布兰特的关系;她利用奥林的性格弱点成功使其在谋杀布兰特一事中与自己站在同一立场,并诱使他怒杀了母亲的情人;她使用军事命令化的方法使奥林在家中听命于自己,将奥林玩弄于股掌之中,甚至放任其自杀,但她却从未因为自己行为后果而让愧疚和负责感占据自己的内心。这些疯狂的行为背后,观众看到了一颗扭曲的心,一种失衡的精神生态。她的精神即“内部自然”呈现出一种严重的病态。
鲁枢元说:“健康,并不仅仅只局限在身体的生理方面,人们往往忘记了守护自己心理的健康、精神的健康,这其实要比仅仅维护身体的健康困难得多。”莱维妮亚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是心灵却是邪恶的,她是一个欲望远远超越理性约束的疯狂的女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严重失衡的典范。美国学者Larry Arnhart说过:“在争取美好的人生的过程中,理性和欲望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理性,我们不能更好地使我们的欲望得到满足,而没有欲望,理性就会缺少正确思考和行动的源动力。”莱维妮亚的精神世界正是缺少理性的存在。她放任自己的各种欲望占据自己的意识,为了达成目标不择手段。相比之下,莱维妮亚是比奥林更为冷血的杀人犯。奥林为了活命在战场上杀死敌人,而莱维妮亚却是亲手将至亲的家人看做自己的不共戴天的敌人,把家庭变成了血淋淋的战场,把亲人一个个送入坟墓。几乎没有词汇可以用来描述她这种疯狂的行为和变态的心理,这是精神的异化。
四 梦想幻灭后的心灵救赎:独居和思考
第三部《祟》里,在奥林葬礼的那一天,莱维妮亚又恢复了以前穿黑衣的模样,身材瘦削,胸部平平。她的笑容空洞,神采不复。由于黑兹尔的威胁,莱维妮亚最终拒绝了彼得的求婚。她向彼得坦白了自己在岛上色诱了一个男人并与之发生了关系,这使彼得退缩并永远离开了她。她最终决定面对自我和拷问灵魂。
《悲悼》三部曲的结局在观众的心里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莱维妮亚在其以后与孟南家的鬼魂一起度过的漫长岁月里,她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是的,莱维妮亚会独自居住在孟南家的宅子里过着修女般的生活,她会跟那些逝去的孟南家的魂灵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会对他们也会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她的内心也一定会对人生有更多的思考。她曾在发现妈妈的通奸之事时感到不知所措,曾为父亲之死复仇,也成功挽救了家族的荣誉,而现在是该思考自己对与错和人生意义的时候了。她会发现她几乎对自己一无所知,她需要多了解自己。她的那些统治了她的意识的信仰和情感已经使她的人生没有半点意义;她必须学习如何表现谦卑和尊重他人。莱维妮亚最后选择与孟南家的鬼魂生活在一起,不仅表明了她勇于接受惩罚的决心和勇气,也表明了她对孟南家族命运的抗争和自我心灵的救赎。
五 结语
莱维妮亚是奥尼尔笔下一个高大丰满的形象。她浑身上下充满了亢奋和欲望,在青春年华时却被压抑;到了成年时期,她用扭曲和变态的方法去寻求满足,甚至不惜用家人的生命去换取,这样的行为远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弗洛伊德认为,“要想控制像性本能这样强烈的冲动,恐怕把一个人所有的精力都耗尽,也难以办到,……对于那些性欲似火的年轻人来说,做到这一点就更是难上加难。至于其他人,则要么是犯罪,要么是陷入心理症。”莱维妮亚显然是属于后一种的。当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她便从破坏别人的幸福中获得短暂的欢愉,这是一种病态的精神征兆。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既是社会悲剧、家庭悲剧,又是现代心理悲剧。奥尼尔通过对莱维妮亚这一美国式的厄勒克特拉进行重新塑造,使其对现代人具有了精神价值上的警醒意义。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Doris.Eugene O’Neill’s Creative Struggle:The Decisive Decade,1924-1933.PA: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
[2] Arnhart,Larry.Darwinian Natural Right:The Biological Ethics of Human Nature.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3] [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 刘蓓:《生态批评:寻求人类“内部自然”的回归》,《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5] 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 刘文良:《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生态批评不可忽视的维度》,《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
[7] 刘永杰:《当代美国戏剧的生态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 鲁枢元:《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南方出版社,2002年版。
[9]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 朱鹏杰:《范畴与体系:中国语境下的精神生态批评研究》,《鄱阳湖学刊》,2010年第4期。
[11] [美]尤金·奥尼尔:《奥尼尔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13] [美]艾·弗洛姆:《爱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14]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智慧》,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赵东霞,女,1978—,河南登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