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看弗罗斯特诗歌的英汉翻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kel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具有语言简练、传承思想、运载情感的艺术特征,因此诗歌翻译要求译文既能表达作者的意图,又能使读者在译文文化背景与语言环境里陶冶情操、得到精神的享受。本文从目的论视角赏析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诗歌的英汉翻译,通过介绍弗罗斯特诗歌以及江枫教授的翻译,解析目的论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说明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进而为诗歌翻译提供进一步的研究空间,同时对译者提出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的要求,促进译者翻译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诗歌翻译 目的论 弗罗斯特诗歌 英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诗歌可以抒情明志,涤荡心灵。世界上的语言纷繁复杂,但是诗人的情怀不尽相同,要把诗人表达的意境用不同的语言表述出来,既要实现“信”,即传达诗句的原意;又要体现“雅”,即刻画场景,突出意境,深入心灵,产生共鸣,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理论的影响指导下完成翻译过程。罗伯特·弗罗斯特被誉为20世纪最受喜爱的美国诗人,他在美国现当代文学史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富有浓郁的田园色彩和乡间气息,诗词没有用华丽的词藻、精工雕琢的篇章,而是运用仿佛“方言土语”的口语,让人倍感亲切,并且透露着清新质朴的民风特色,同时又表达内心深处个性鲜明的观点立场。我国著名翻译家、诗人江枫教授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家之一,他翻译的诗歌脍炙人口。他提出的“形似而后神似”的翻译主张也成为影响翻译界的重要思想,而这一思想又恰与20世纪70年代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威密尔提出的“目的论”不谋而合。本文就是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赏析江教授翻译的弗罗斯特诗歌,通过介绍几种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明确目的论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对翻译者的要求。
  二 目的论的理论背景和诗歌翻译
  1 目的论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许多学者都讲究语言的对等性,即要完全忠实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正当这种等值译法受到许多人推崇的时候,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威密尔跳出这个“束缚圈”,标新立异地提出了“目的论”。这一理论突破性指出翻译过程应该遵循的法则首先是“目的法则”,它指出翻译后的文章可以不必死搬硬套地与原文达到一致,只要能够表达原文作者所想要体现的思想意境即可。目的论强调文化差异对译文的影响,也就是说,要使读者能够成功领悟原文作者的意图,必须考虑读者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由于两种语言存在的文化差异,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就无法实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意识的流畅转化。因此,可以根据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例如“改译”、“增译”、“减译”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有效的目的论翻译手段。译者可以从语言文字本身和语言传达意境两个方面入手,使译文被充分的理解接受,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字习惯、韵律音准、理解模式、思维方向等方面的因素,由这些因素共同决定所选择的译文文字。同时,目的论强调译者的作用,它认为译者不再应该仅仅被当作一种简单的翻译工具,而是对译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一篇文章翻译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译者的文化内涵、艺术修养的影响。因此作为译者,应该重视学习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并在个人文学素养的提升方面不懈努力。
  2 诗歌翻译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是作者一种精神世界的表达,感情世界的迸发,是通过描写来实现对读者的心理影响,激发读者的共鸣,促使读者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与单纯地描述现实内容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因此,诗歌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它既不像小说,可以用较长篇幅叙述内容,刻画反映心理,表达意境;也不像广告语、标语等应用文体,这一文体的译文只要能够“煽动”阅读者的情绪,让他们可以在瞬间迸发“购买”或者“行动”的欲望即可,而不必要对读者产生长时间的影响,更不会令人终身回味。由于诗歌的感情表达功能与语言表述形式密切相关,诗歌翻译要将作者的意图添加到译文中去,就不能刻板地将文字一一对应翻译,而要充分考虑到目的语所在环境中的读者的语言背景,让他们可以用自己所处文化背景中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接受和思考诗歌本身。同时,诗歌翻译又具备另外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要求译文的语言凝练,同时在目的语中也具备语言的“音乐性”特点,即需要在一定格式上体现押韵,具备朗朗上口的特点。鉴于诗歌的特性,它对于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成为建立作者和读者之间桥梁的“语言工程师”,他们要选择恰当的翻译语言和翻译风格,而且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的影响。因此,对于诗歌翻译而言,既要实现语言的“指示功能”,又要实现语言的“表达”功能。
  三 弗罗斯特诗歌的特点
  弗罗斯特的诗歌多以英格兰的农村生活为创作背景,乡村小路、农耕田野、牧场草地都是他描绘的对象,他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如《牧场》、《割草》、《雪夜林边》、《白桦》等等。作者观察生活的视角平实却独到,诗歌语言简单却充满质朴的感情,让读者可以轻松读懂。人们可以通过他的诗享受到旖旎的田园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纯情淡雅。这种语言特点与作者长期生活在农村有密切关系,一种自然美会在不经意间从诗歌中流露。那种对于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的描述,那种完全贴近人们生活的原生态语言极易让读者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正是作者的这种“返璞归真”的语言特色决定在翻译时也要体现出那种自然的原汁原味。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华美的辞藻更是数不胜数,如果选择隽永秀丽的文字来翻译弗罗斯特的诗歌,由中国人读起来会十分顺畅,但是却无法充分体现出诗歌作者原本想表达的平实的意境。因此,只有考虑到翻译的最终目的才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翻译,用同样朴实的语言表达译文,让目的语读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理解作者最初的意图和目的,进而深层次体会作者运用这些语言的真实原因,从而加深对诗歌的认识。
  四 目的论视角下的弗罗斯特诗歌翻译
  1 诗歌翻译应符合目的语文体的语言风格   弗罗斯特很重视语言的简洁,但是又看重音律的优美,他擅长用韵律来表达感情,而汉语在押韵上尤为讲究,为了让中国读者可以体会原诗的“韵美”,译者在斟词酌句上就有较高的要求。例如,他的那首“Into My Own(成就自我)”里的第一小节:
  One of my wishes is that those dark trees,
  So old and firm they scarcely show the breeze,
  Were not, as the nearest mask of gloom,
  But stretched away onto the edge of doom.
  在这一节中,作者分别在第一、二句用了/z/,第三、四句用了/m/两个押韵的音节,使原文读起来十分顺畅,在江教授的译文中,他描述到:
  我有个愿望,是那些黝黑、古朴,
  坚实,有风刮来也纹丝不动的树,
  不仅是看上去那种阴暗的遮蔽物,
  而应该伸展到接近我此生尽头处。
  这几句翻译充分符合汉语的语体风格,四句话同时押了/u/的韵,设想把一二句按照原诗顺序翻译成“我有个愿望,那些黝黑古朴的树,坚定地站在风里纹丝不动”,那么效果将大打折扣。译文体现了目的论的一种翻译策略—“Adaptation”,即“改译”,通过这种方法使译文符合目的语文体的语言风格。
  又如,他的那首诗歌“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林边)”里的第一小节: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这首诗第一、二和四句都运用了/?藜u/这一元音来达到押韵的效果,读起来文字圆润饱满。译文为:
  这是谁的树林我想我清楚,
  他家就在那边村子里住;
  他不会看见我在这里停下来,
  观赏白雪覆盖住他的林木。
  这几句翻译中,首先译者也在第一、二和四句体现押韵的效果,使得目的语读者体会到简洁却有韵律的文字,同时,在第二句中,原作里的“though”一词,根据上下文衔接的需要,并没有翻译出来,运用了“Abridgement”的译法,即“减译”。
  再如,作者的“A Prayer in Spring(春日祈祷)”里的第二小节前两句:“Oh,give us pleasure in the orchard white;Like nothing else by day, like ghosts by night.”第一句译文为“哦,给我们白花盛开果园的欢乐”,运用了目的论中“Addition”的翻译方法,即“增译”,增加了“盛开”这一动词,描绘出一幅花团锦簇,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二句译文为“白天,无与伦比;夜晚,像鬼魂”,这两句话的翻译既恰到好处地运用“改译”手法,让诗歌意思更好地表达,又在句式上符合中文“排比”的语言习惯,让读者有更好的观感和听感。
  2 诗歌翻译应尊重目的语语言文化
  诗歌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词,在翻译中只有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传统,才会被更好地理解接受,例如,弗罗斯特的“Nothing gold can stay(美好事物难久留)”:
  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
  Her hardest hue to hold,
  Her early leaf’s a flower,
  But only so an hour.
  这首小诗的译文清新脱俗,语言明快,“自然的初绿是黄金,这种色彩最难保存;早发的叶片是鲜花,一小时后就起变化”,与汉语中“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传统文化理念不谋而合。正是因为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才让读者轻松地理解诗人的意蕴,感叹时光匆匆无法停留的忧思。
  再如,另外一首诗歌“Mowing(割草)”里的一句话,“Or easy gold at the hand of fay or elf”,这句话中的“fay”本意是“小仙女”,而“elf”是“小精灵,小矮人”,可是如果直译到汉语,可能很多人会不理解。因此,译者的译文是“不是神仙手中轻易可得的黄金”,把两个词译为“神仙”,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使读者容易理解接受。
  五 小结
  诗歌的文字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语言内涵,而诗歌翻译就相当于一个重塑艺术品的过程,它不等同于一个简单的文字转化的概念。通过欣赏江枫教授完美流畅的弗罗斯特诗歌的翻译,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这位翻译大师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语言表达上的“音准、词形、诗意、神色”。同时,本文通过分析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论证了它在诗歌翻译中所起到的作用,为研究诗歌翻译理论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与此同时,笔者希望本文可以激发广大诗歌翻译爱好者的情绪,使他们不懈地提升自我修养,拓宽知识领域来理解诗歌的内涵,从而力求译文可以传递诗歌原文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情感,让读者体味犹如原诗一样美好神奇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张今:《文学翻译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 谭载喜:《翻译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谭载喜:《翻译学必须重视中西译论比较研究》,《中国翻译》,2000年第2期。
  [4] 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中国翻译》,1991年第3期。
  [5] 杨英明:《论功能翻译理论》,《中国翻译》,2001年第6期。
  [6] 江枫:《弗罗斯特诗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刘慧敏,女,1980—,山东青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以“军事需要”为借口将所有居住在美国的日本人和拥有日本血统的人关入了重置营。日裔美籍作家约翰·冈田的《不-不仔》以1942年的重置事件为背景,反映了1943年的征兵令对战后日裔美国社区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叙述话语上的言语反讽、情节构建上的情景反讽、人物塑造上的命运反讽以及主题呈现上的制度反讽,使作者在淋漓尽致地再现主人公的爱与憎、是与非、忠诚与背叛的同时,又消解了它们的界限,
期刊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在该作品中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以加强艺术个性,提升思想内涵,深化作品主题。本文着重从“绿灯”入手,去探求“绿灯”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对盖茨比梦想破灭的暗示,并进一步去寻找“绿灯”在我们真实生活中的遗存。  关键词:绿灯 希望 象征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
期刊
摘要 电影剧本中的词、句所表达的含义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其所处语境的制约,即语言因素方面的制约和非语言因素方面的制约。译者要翻译出贴切的译文,就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语境的这种制约作用。本文通过《乱世佳人》电影翻译实例分析,探讨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境 《乱世佳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翻译经验点滴》(1959年5月30日《文艺报》半月刊第10期
期刊
摘要 本文以薇拉·凯瑟小说中大量运用的内嵌故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两部主要作品中波西米亚老人哈塔的故事、俄罗斯民间故事和纳瓦霍印第安人家园丧失和复得故事的分析,探究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古老欧洲、美洲文明传统,并认为凯瑟借助内嵌故事揭示了美国西部地域文化与他者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她对多元文化的接纳态度,打破了以往自我指涉的民族主义神话,体现了她包容他者的现代视野及对美国民族根源的深层追寻和多重建构。  关
期刊
摘要 《瓦尔登湖》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如果从传记的角度去解读,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作者梭罗的自传,是作者用散文体写成的回顾自己两年零两个月独处生活的作品。虽然梭罗被爱默生誉为是“一个天生的倡异议者”,但他并不希望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模仿他的生活方式,他号召读者成为探索自己心灵的探险家,去探索自己的极地。梭罗的确是一位倡异议者,甚至在深受爱默生影响的同时,他也超越了爱默生人类中心论的观点,而《瓦尔登湖》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创作的小说《美妙的新世界》被视为20世纪英国反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该作中,赫胥黎巧妙地化文字为音符,令全文小至英文单词,大到句子,乃至篇章都颇具音乐的韵律性与节奏感。在《美妙的新世界》这部反乌托邦小说中,赫胥黎并没有直接抨击当时的英国社会,而是巧妙地将思想与音乐融入笔端,令读者在字里行间享受奇妙乐曲的同时,反思当下的社会。  关键词:《美妙的新世界》 音乐
期刊
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作为英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一直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从某种程度上讲,勃朗特在小说中所塑造的男主人公,运用了很多美狄亚神话中的人物造型,从而将当时社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变异人生充分地展现出来,从内心深处唤醒了隐藏在读者精神世界中那一丝丝的“种族记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深埋于人们心里最深处的那种“集体无意识”,并在给读者各种恐怖以及惊骇的同时,使得人们对文中男主
期刊
摘要 《诺桑觉寺》女主角凯瑟琳是一个相貌平凡、资质平常、天真感性、不通世事的乡村女孩,她在繁华都市巴斯认识了伊莎贝拉·索甫和亨利·蒂尼。在伊莎贝拉虚假友谊的诱导下,她迷上了哥特小说,并开始把现实中的人和事与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号入座。在亨利的帮助下,她逐步认清了现实世界与小说虚幻世界的差异,开始走出幻想,运用理性来分析社会与人生。  关键词:凯瑟琳 幻想 理性 《诺桑觉寺》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生与死的二元对立是贯穿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尝试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本能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阐释这部小说的深层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村上春树的生死观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生本能 死本能 精神分析 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挪威的森林》(以下简称《挪》)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中
期刊
摘要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大约在1595年创作完成。年轻的莎士比亚已经创作了多部优秀的喜剧作品,如《驯悍记》、《错中错》、《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这几部喜剧作品有很多的“巧合”和“误会”,而且情节都相当的热闹,曲折离奇。这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中经常使用的手法,而在他不断的写作过程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已越来越明显。将人物性格的矛盾运用到喜剧中,在当时是很新颖的一种“性格喜剧”。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