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新课标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问,将使这种交往、互动变得和谐,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加工,迁移到未知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尊重与学习的快乐,乐于学习。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要么设问思维价值不高,过于简单、琐碎,学生不用思考,答案就能脱口而出;要么所设问题的指向不明,学生无法回答;或者是对一些学生早已熟悉的知识反复提问并讲解,内容索然无味,学生没有答题的欲望和兴趣;甚至于所提问题仅仅限于少数成绩优秀的同学,造成大部分中下学生得不到老师的提问,长期处于“陪读”“陪听”状态。笔者就课堂教学设问中的几个应注意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应注意课堂设问的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角度选得好,教学效果就好。
首先,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例如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内容(教科版九年级第十课第1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美国奥巴马经过全民选举当选为总统的过程,然后问学生:“如果我国也像美国一样让13亿中国公民一起来选举国家领导人,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好,并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就我国的国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对本来显得有点枯燥的内容因为老师结合时事及设问角度的新颖而产生了兴趣,也使得本来枯燥的说教成了学生自己乐于思考的问题。
其次,问题的设置要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例如在讲解“竞争”这一内容(教科版七年级第六课第3框)时,在让学生了解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关于竞争的例子之后,问学生:“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赞同这一说法吗?”有的学生赞同,有的不赞同,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一场争论,从而较全面地认识了竞争的意义,较好地实现了教学任务。
二、应注意课堂设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回答出来。要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编制出难度不同的问题,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首先,设置的问题要有难度。如果提的问题太容易,有的学生会不屑一顾,结果使得课堂气氛不是死气沉沉就是表面化的热闹,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所以,有些问题设置需要变换角度,增加难度,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讲解“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老师提问:“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什么?”一个学生马上举手回答完了,其他一些同学就说:“只会照书念!”。不如把这一内容分解成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①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什么?②基本路线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③基本路线中为什么说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④基本路线制定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就不会使学生觉得思品学习就是照本宣科。
其次,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提的问题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问题的设置应该具体一些,难易要适中。如在讲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时,如果直接问学生“请你来说说‘以人为本’的意思” ,估计很多学生会答不上来或说得文不对题,这就需要老师先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维护老百姓权益的事例,再来问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三、应注意课堂设问的梯度
古语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以说解。”同一设问对不同学生的回答要求要有梯度。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例如在讲授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关注弱势群体”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段材料:“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呀却飞也飞不高……”一个把打工族称为“小小鸟”、为打工族义务维权的普通人——魏伟,创立了“小小鸟热线”,为进城打工者在求职、讨要工钱、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无偿援助。他用无私大爱帮助了许许多多“手无寸铁”、承受生存之苦的农民工。魏伟把打工族称为“小小鸟”,这里隐含了对未来雄鹰展翅、远走高飞的渴望,也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处于弱势状态的“小小鸟”的无奈。熟悉的人都叫魏伟“鸟妈妈”。依据材料,我设置了一系列问题:①为什么魏伟把打工族称为“小小鸟”?②你所了解到的社会中这样的“小小鸟”还有哪些?为什么?③这些“小小鸟”又被称为弱势群体,你能归纳弱势群体的特征吗?④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想?魏伟的行动给你什么启示?这样设问,就使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实践出发,步步深入,使学生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情感的升华这样一个过程,比直接问学生“什么是弱势群体?”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更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应注意课堂设问的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也不能没有提问。同时,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众“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设问有“度”,才能使“问”真正收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功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应注意课堂设问的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角度选得好,教学效果就好。
首先,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例如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内容(教科版九年级第十课第1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美国奥巴马经过全民选举当选为总统的过程,然后问学生:“如果我国也像美国一样让13亿中国公民一起来选举国家领导人,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好,并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就我国的国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对本来显得有点枯燥的内容因为老师结合时事及设问角度的新颖而产生了兴趣,也使得本来枯燥的说教成了学生自己乐于思考的问题。
其次,问题的设置要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例如在讲解“竞争”这一内容(教科版七年级第六课第3框)时,在让学生了解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关于竞争的例子之后,问学生:“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赞同这一说法吗?”有的学生赞同,有的不赞同,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一场争论,从而较全面地认识了竞争的意义,较好地实现了教学任务。
二、应注意课堂设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回答出来。要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编制出难度不同的问题,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首先,设置的问题要有难度。如果提的问题太容易,有的学生会不屑一顾,结果使得课堂气氛不是死气沉沉就是表面化的热闹,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所以,有些问题设置需要变换角度,增加难度,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讲解“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老师提问:“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什么?”一个学生马上举手回答完了,其他一些同学就说:“只会照书念!”。不如把这一内容分解成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①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什么?②基本路线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③基本路线中为什么说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④基本路线制定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就不会使学生觉得思品学习就是照本宣科。
其次,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提的问题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问题的设置应该具体一些,难易要适中。如在讲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时,如果直接问学生“请你来说说‘以人为本’的意思” ,估计很多学生会答不上来或说得文不对题,这就需要老师先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维护老百姓权益的事例,再来问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三、应注意课堂设问的梯度
古语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以说解。”同一设问对不同学生的回答要求要有梯度。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例如在讲授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关注弱势群体”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段材料:“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呀却飞也飞不高……”一个把打工族称为“小小鸟”、为打工族义务维权的普通人——魏伟,创立了“小小鸟热线”,为进城打工者在求职、讨要工钱、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无偿援助。他用无私大爱帮助了许许多多“手无寸铁”、承受生存之苦的农民工。魏伟把打工族称为“小小鸟”,这里隐含了对未来雄鹰展翅、远走高飞的渴望,也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处于弱势状态的“小小鸟”的无奈。熟悉的人都叫魏伟“鸟妈妈”。依据材料,我设置了一系列问题:①为什么魏伟把打工族称为“小小鸟”?②你所了解到的社会中这样的“小小鸟”还有哪些?为什么?③这些“小小鸟”又被称为弱势群体,你能归纳弱势群体的特征吗?④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想?魏伟的行动给你什么启示?这样设问,就使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实践出发,步步深入,使学生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情感的升华这样一个过程,比直接问学生“什么是弱势群体?”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更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应注意课堂设问的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也不能没有提问。同时,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众“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设问有“度”,才能使“问”真正收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功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