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dgfhd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坤虎,我又有三篇文章发表了!其中一篇还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今天中午,亚西老师欣喜地对我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作为我的同事,我多年的挚友,我也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亚西老师在去年,打破多年来的沉寂,二十余篇教育教学文章接二连三地在全国多家正规教育教学期刊上发表,教研成果不断,真是喜事连连,令全校教师羡慕不已。
  带着几分羡慕,也带着几分学习的冲动,晚上,我来到亚西老师家里,要他传经送宝,把成功经验“如实招来”。
  “这也是前年参加学校高级教师竞聘给逼出来的。”前年,亚西老师和我一样,在学校激烈的高级教师竞聘中落选了。
  “看来还得感谢这一次残酷的竞争哟!”我说。
  “对,人是被逼出来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你也可以多写呀,教育写作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善于发现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教学中有了自己的深刻感悟,然后再仔细地推敲琢磨,不断提炼,这样就能写出好的教育教学文章。”亚西老师颇有感触地对我说。
  是啊!我们很多的一线教师,包括我自己,每天总是机械地备课、上课。批改堆积如山的作业,不厌其烦地辅导后进生。至于教学研究,只是随便翻翻教育报刊和杂志,每学期按照学校规定上几节教研课,评课也只是蜻蜓点水,走走过场而已。一句话,教师缺少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反思,更没有养成在反思中写作的习惯。如此日复一日地机械工作,怎能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又何谈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呢?
  其实,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充满生命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是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每一位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在教师的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教育智慧。将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自觉地反思,并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这正是开启教育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曾看到《教师博览》上有一篇文章《不做教书匠——位年轻校长对青年教师的七条真诚建议》,其中关于写作的一段话我觉得甚好,摘录如下:
  “在我看来,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写作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能力的外显性标示。思考固然可以不动笔。但你必须承认:不动笔、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浮光掠影的。写作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把破碎变得完整,把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使人们把观点表达得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思考之马奔跑起来,起初还能控制,还知道方向和周围的环境,随着渐行渐远,就必然顾了后边忘了前边、惦记前面又无法继续深入。在这个时刻,我们只有拿起笔来,一路走下去,一路记下来,边走边记。等我们回过神来,纸上的文字便是这趟思考之旅的见证和收获。真正的写作不能是信马由缰的记录,它必须条理清晰,充实严谨。写作的好处,在于梳理,在于促使人们阅读更多的书籍、查证更多的资料,以求证自己的思索。这个过程成了一种吸收性极强的学习。”
  由此可见,写作的幸福感将使我们更加热爱思考。一个热爱思考的教师。注定是一个不断向着大师靠拢的人。每个教师都应该把写作视为一种生命常态,使之成为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真正做一个思考着的教育实践者。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其他文献
六位学区工作伙伴共同收集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从他们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    新教师代表们从我手中接过用订书器订在一起的一打纸。“这是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老师在接受我们的调查时所说的情况。你们怎么理解?”我对他们说。  我们认为这些调查得来的资料包含着一系列扶持新教师的策略以及对一些开放性问题的总结,接受调查的老师们还把对他们来讲很重要的事情按次序排了队。    重要的策略  
所谓范式是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世界观。范式不是静态的,而是通过应用不断完善和拓展的,它是在一个迫切的新环境下进一步清晰和细化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某个范式初步形成之后,其后的研究者所做的工作往往是使之更加完善和丰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新的范式又将以竞争的姿态出现,通过新的实践选择,新的范式可能会取代旧有的范式,而成为学科的公认范式,这就叫范式转换。可见,课堂上是没有一承不变的学习范
如何走出“满堂问”的误区?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少一些问题,多一些话题,将课堂中的问题,想方设法变成我们师生交流的话题。    下班走在路上,不经意地问孩子:“今天语文课上举了几次手?”孩子兴高采烈地回答:“42次!老师问了42个问题,每一次我都举手了。”我愕然。这看起来好似一个笑话,但也反映出语文课堂的“满堂问”弊端: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教师连续发问,学生或
近几年,一说起学校教育,谈论比较多的是校本课程、师本理念、生本思想、人本主义等。这些都是对的,但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其实,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我觉得,要树立大教育观,也就是“立体教育观”——魅力校长、卓越团队、阳光教师、快乐学生、和谐家庭、宽松社会。  魅力校长。尽管有诸多争论,但我还是信奉被多年的经验教训证明了的那句话: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我当了26年
俗话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使人敬服的声誉和威望,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正是班主任权威产生的前提。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
课改以来,小学科学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种理念,叫“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所谓“一英寸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内容要尽量少一些、精一些。“一英里深”是指具体到每一个教学内容要充分展开,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同时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突出了探究的深度。    矫枉过正的现状    相比较于我国传统的科学(自然)教学中过于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过于追求课堂知识掌握的效率,忽视学生
我的一个朋友,他是一位从业20多年的资深律师。一次,我打电话让他告诉我qq号,这样我们可以相互聊聊天。他回答说:“对不起,很抱歉,我没养‘小企鹅’。我没时间,我养不起!”  朋友的这句话引起了的深恩。这使我想起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崔琦。他远离政治,整日浸泡在书本中和实验室内,甚至在诺奖桂冠加冕的当天,他还如常地到实验室工作。、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堂堂的诺奖得主的大科学家至今
中学时期是个体从儿童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理发育的高峰阶段,又是自我概念、价值观、各种社会技能的发展由不成熟、不稳定到成熟、稳定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外在世界进行的探索日益增多,开始发展独立的思考能力,扩大自主权的要求日益增长,不愿遵从父母和老师的要求,进入到“叛逆期”。由于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没能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无法处理好如何与子女恰当沟通的问题,不仅出现了严重的亲子对立现
在乡镇高中,学校的微机房的计算机配置比较低,像我们学校使用的还是九八年买的计算机,到现在微机损坏率很高,当时投入比较大,学校现在基本不可能再更新机房了。 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谈话调查,一个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有家用电脑,并且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学生开始对计算机都比较感兴趣。但在开学初,我却发现有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聊天、下载歌曲、
“回头率”,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回头的概率和频率。或者说,是指学生在上课期间将头转向窗外的人数和次数。  一堂40分钟的课,务必要有既定的学习任务,有教师的倾情讲授,更有班集体形成的竞争氛围,按理学生应该是神情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的眼神应该是与教师进行心灵的对话,传递的是领会、喜悦或者是疑惑的信号;耳朵里传来的是教师娓娓道来的天籁之音;大脑里是教师创设的情境和自己领悟的遐想;手中笔尖流淌的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