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历次重要会议报告可见,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理论日趋体系化,本文拟根据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及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归纳探讨这一趋势的系统价值。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提出,体现了治国理政的系统思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新常态大背景明确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进而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提出,为经济建设系统化思维创造了新高度,体现日趋成熟的脉络,反映对特定时期经济发展特征的整体研判。
(一)问题倒逼,从改革经济体制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指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重点在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特征,指出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问题意识”,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引導“问题倒逼”,采取有效举措解决问题。据此作出“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一涉及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判断。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概念,提到“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定位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科学研判,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把“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问题提了出来,作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判断。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7月8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再次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初步确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根据会议精神,可将其提炼为:首先,“新常态”成为大背景,其次,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第三是始终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强调“战略定力、问题导向、底线思维、钉钉子精神”。“框架”概念的提出,可理解为战略思维的呈现和经济政策拟定的系统性思路,一直到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经济政策框架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体系。
该系统思维不仅应用于国家经济管理事务,也应用于整体的治国理政。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导向是系统思维的起点,科学研判是系统思维的基础。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体现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条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一个“产业体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一套“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二)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路径体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解决路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了对其“大逻辑”的铺垫性分析,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这个概念及“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而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怎么“深入推进”的具体要求。十九大后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年均增长7.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求平衡。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逐步形成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过去五年实践中已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领导上,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理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大局上,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路径上,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主线上,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方法上,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維。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产生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体现理论创新的开放性
由于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习近平经济思想针对性很强,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习近平做了九点说明,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涉及新常态下的主要问题,包括关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加强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等。问题导向下,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呈现为“重大结构性失衡”,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一)现实问题倒逼改革,改革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初期的倒逼多为“教训型”倒逼,现实改革中的倒逼多为“困难型”倒逼,未来的倒逼应多为“期望型”倒逼。
(二)严峻问题要求创新解决。“肉都啃完了,只剩硬骨头”,改革进入深水区,问题更严峻,所以“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
(三)改革需要中国特色的经济思想和方法论。强调改革方法论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探索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创新的系统思维,又具有开放性。
(四)开放发展战略将产生深远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进一步创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格局中,习近平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极大拓展了改革开放的视野,全面深化了改革开放的实践与理论,推动“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单位为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提出,体现了治国理政的系统思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新常态大背景明确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进而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提出,为经济建设系统化思维创造了新高度,体现日趋成熟的脉络,反映对特定时期经济发展特征的整体研判。
(一)问题倒逼,从改革经济体制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指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重点在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特征,指出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问题意识”,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引導“问题倒逼”,采取有效举措解决问题。据此作出“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一涉及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判断。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概念,提到“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定位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科学研判,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把“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问题提了出来,作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判断。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7月8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再次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初步确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根据会议精神,可将其提炼为:首先,“新常态”成为大背景,其次,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第三是始终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强调“战略定力、问题导向、底线思维、钉钉子精神”。“框架”概念的提出,可理解为战略思维的呈现和经济政策拟定的系统性思路,一直到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经济政策框架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体系。
该系统思维不仅应用于国家经济管理事务,也应用于整体的治国理政。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导向是系统思维的起点,科学研判是系统思维的基础。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体现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条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一个“产业体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一套“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二)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路径体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解决路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了对其“大逻辑”的铺垫性分析,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这个概念及“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而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怎么“深入推进”的具体要求。十九大后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年均增长7.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求平衡。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逐步形成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过去五年实践中已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领导上,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理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大局上,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路径上,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主线上,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方法上,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維。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产生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体现理论创新的开放性
由于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习近平经济思想针对性很强,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习近平做了九点说明,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涉及新常态下的主要问题,包括关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加强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等。问题导向下,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呈现为“重大结构性失衡”,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一)现实问题倒逼改革,改革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初期的倒逼多为“教训型”倒逼,现实改革中的倒逼多为“困难型”倒逼,未来的倒逼应多为“期望型”倒逼。
(二)严峻问题要求创新解决。“肉都啃完了,只剩硬骨头”,改革进入深水区,问题更严峻,所以“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
(三)改革需要中国特色的经济思想和方法论。强调改革方法论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探索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创新的系统思维,又具有开放性。
(四)开放发展战略将产生深远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进一步创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格局中,习近平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极大拓展了改革开放的视野,全面深化了改革开放的实践与理论,推动“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单位为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