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无论是过去利少弊多的传统教育,还是现今以发展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或是旨在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教师均要倾其所能,把新一代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教师所要培育的幼苗——学生,则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智力有高有低,能力有好有坏,品德有优有劣。这就决定了每个教师必须面对那些各方面总是不如人意但又不容忽视的特殊生。如何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我的做法是:给单亲孩子一个爱;给心理障碍学生一个正常的环境;给双差生一个自信,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一、给单亲孩子一个爱
班里有位姓陈的学生,从小失去了父亲,家庭不幸,生活艰难,使他有时流露出与人为仇的思想,和同学稍微有矛盾出手就打,并且下手凶狠,我对他进行多次教育,收效甚微。我仔细分析后,认为这种意识根源是缺少家长的关心,缺少人们的爱。我事事处处关爱他,让他感到老师喜欢他,这位同学身体素质好,体育方面很有天赋。我抓住这一闪光点,鼓励他好好锻炼身体,将来当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当一名军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现在必须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否则这一切都是空想。他酷爱踢足球,生活有困难我就出手帮助他。对他体贴入微,他的心终于被打动。他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得到任课老师的好评。响鼓还得重锤敲。从那以后,我更加严格要求他,给他压担子,让他当班干部,担任劳动委员,这种信任约束着他,使他松懈不得,他工作很努力,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赢得了全班同学的信赖,年终被评为三好学生,并在自然竞赛中获奖,也不和同学闹矛盾,见了同学很亲热,不再是一副冷漠的神态。
二、给心理障碍生一个正常环境
有些学生常因学习不好而遭家长的苛责,同学的冷遇,心理大多比较自卑,缺乏安全感,整日忧心忡忡,情绪低落,出门就自觉矮人三分,从而形成心理障碍。要使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就一定要关注他们主观心理的成长,给予他们一个正常的环境。本班有位后进生小泳,她曾因偷过同学的东西被发现,便觉得自己在班上没有地位和自尊,从此表现更差:作业经常不交,甚至躲在家里不肯上学,父母对她也失去了信心。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断分析她如此消极的原因,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为她打气、鼓劲,平时更是注意观察她的一举一动,仔细捕捉她潜在的优点,给予肯定,加以表扬。在素质发展报告书上,我写道:“……你从来都是老师心中美丽的花朵,父母眼中可爱的天使。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能挺起胸膛,勇敢地向困难、缺点挑战,那你的进步一定会令人惊喜,生活也将无限精彩。”这诚恳而期盼的评语犹如一股暖流注入了她内心的深处,和她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使她恢复了应有的自信和活力。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爱真是灵丹妙药,孩子犯错误后,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决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错最不值得人爱,但这时却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一个爱的眼神,几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直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只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就会产生奇迹。
三、给“双差生”一个自信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给一些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上“差等生”的帽子,这样做就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心的发展阶段,是非观念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教师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他们必然不会得到老师的厚爱,只能得到老师的惩罚或训斥,这样做很容易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差上加差。如果我们真诚地爱护学生,给他们一个信任的眼神,或一句安慰的话语,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肯定,他们就会重新树立起信心。下面这一事例足以说明以上观点。上学期我们班转来一位姓蔡的新同学,由于父母离异,孩子对一切失去信心,坐在课堂上,一节课不听,一个字不写。上课不是玩,就是扰乱别的同学,以种种理由不做作业。一次,我偶然发现他的字写得很规范,我随意表扬了一句“陈锦辉同学的字写得很漂亮。”第二天竟然交上了一本整洁的作业本。我感到很惊讶,上课时我注意观察,他能认真听讲。这一微小的进步,的确使我吃惊不叫,教师对学生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对差等生一时不爱学,一时跟不上表示理解,同时还要有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同情心,不能歧视,不能讨厌,而要积极引导他们共同参与,相信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能学好,给他们极大的信任和理解,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相信每位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承认差异,扬长避短。
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认识到老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只有健全人格的教师,才会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格与人品,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最高的成就。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基本信念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也只有把爱全部给了孩子,才能使孩子愿意去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学实践证明了,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单靠说服教育是不行的,要在良好的群体氛围中,依靠老师的辅导训练,家长的配合,才能见成效,教师首先要扬起孩子们自信的风帆!
一、给单亲孩子一个爱
班里有位姓陈的学生,从小失去了父亲,家庭不幸,生活艰难,使他有时流露出与人为仇的思想,和同学稍微有矛盾出手就打,并且下手凶狠,我对他进行多次教育,收效甚微。我仔细分析后,认为这种意识根源是缺少家长的关心,缺少人们的爱。我事事处处关爱他,让他感到老师喜欢他,这位同学身体素质好,体育方面很有天赋。我抓住这一闪光点,鼓励他好好锻炼身体,将来当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当一名军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现在必须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否则这一切都是空想。他酷爱踢足球,生活有困难我就出手帮助他。对他体贴入微,他的心终于被打动。他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得到任课老师的好评。响鼓还得重锤敲。从那以后,我更加严格要求他,给他压担子,让他当班干部,担任劳动委员,这种信任约束着他,使他松懈不得,他工作很努力,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赢得了全班同学的信赖,年终被评为三好学生,并在自然竞赛中获奖,也不和同学闹矛盾,见了同学很亲热,不再是一副冷漠的神态。
二、给心理障碍生一个正常环境
有些学生常因学习不好而遭家长的苛责,同学的冷遇,心理大多比较自卑,缺乏安全感,整日忧心忡忡,情绪低落,出门就自觉矮人三分,从而形成心理障碍。要使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就一定要关注他们主观心理的成长,给予他们一个正常的环境。本班有位后进生小泳,她曾因偷过同学的东西被发现,便觉得自己在班上没有地位和自尊,从此表现更差:作业经常不交,甚至躲在家里不肯上学,父母对她也失去了信心。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断分析她如此消极的原因,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为她打气、鼓劲,平时更是注意观察她的一举一动,仔细捕捉她潜在的优点,给予肯定,加以表扬。在素质发展报告书上,我写道:“……你从来都是老师心中美丽的花朵,父母眼中可爱的天使。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能挺起胸膛,勇敢地向困难、缺点挑战,那你的进步一定会令人惊喜,生活也将无限精彩。”这诚恳而期盼的评语犹如一股暖流注入了她内心的深处,和她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使她恢复了应有的自信和活力。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爱真是灵丹妙药,孩子犯错误后,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决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错最不值得人爱,但这时却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一个爱的眼神,几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直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只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就会产生奇迹。
三、给“双差生”一个自信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给一些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上“差等生”的帽子,这样做就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心的发展阶段,是非观念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教师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他们必然不会得到老师的厚爱,只能得到老师的惩罚或训斥,这样做很容易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差上加差。如果我们真诚地爱护学生,给他们一个信任的眼神,或一句安慰的话语,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肯定,他们就会重新树立起信心。下面这一事例足以说明以上观点。上学期我们班转来一位姓蔡的新同学,由于父母离异,孩子对一切失去信心,坐在课堂上,一节课不听,一个字不写。上课不是玩,就是扰乱别的同学,以种种理由不做作业。一次,我偶然发现他的字写得很规范,我随意表扬了一句“陈锦辉同学的字写得很漂亮。”第二天竟然交上了一本整洁的作业本。我感到很惊讶,上课时我注意观察,他能认真听讲。这一微小的进步,的确使我吃惊不叫,教师对学生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对差等生一时不爱学,一时跟不上表示理解,同时还要有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同情心,不能歧视,不能讨厌,而要积极引导他们共同参与,相信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能学好,给他们极大的信任和理解,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相信每位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承认差异,扬长避短。
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认识到老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只有健全人格的教师,才会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格与人品,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最高的成就。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基本信念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也只有把爱全部给了孩子,才能使孩子愿意去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学实践证明了,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单靠说服教育是不行的,要在良好的群体氛围中,依靠老师的辅导训练,家长的配合,才能见成效,教师首先要扬起孩子们自信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