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浅议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然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观念上,教师普遍接受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在课堂上也成为热点。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它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实施的盲目性
   新课程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但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安排探究性阅读活动。不管是小说还是科普文,都要经历探究才算“学习”,似乎每一篇课 文都试图衍生点儿“研究性”的东西,而不辨选文属何种类型、“研究”采取何种样式,因而“挖掘”出一些很怪模怪样的“研究课题”。同时,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探究性教学延伸价值的实现,而异化了探究性教学的原本目标。因为教学内容的移位,使得“概括观点”“筛选信息”“理解难句”“体会作者科学精神”等语文教学目标旁落了,致使语文课程“不像语文”了,语文教师也成了“杂家”,而语文教材则成了“杂货铺”。
   其次,形式化严重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作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教学中只追求形式上的探究,而没有扎实的探究过程,更没有有价值的探究结果。有些教师把探究性学习“嵌入”某种固定的操作程序中,只要是探究性活动都要按照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地执行,如在阅读教学中,第一阶段确立要探究的问题;第二阶段小组合作探究;最后交流探究结果。这就使原本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变得机械死板,限制了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久而久之也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再次,对差生的探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充分关注教室中“被遗忘的角落”。那些基础较差或性格内向的、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探究性阅读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我表现,这样也就能更努力地探究问题,以使自己的表现更佳。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开展?我们试从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其个人见解。
   (1)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不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阅读是一种充满创造的、动态的、开放的建构过程,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地进行。“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仔细阅读包含答案的部分内容,或综合各个部分的内容形成答案。”所以,阅读时就要运用“往回看”的策略,重新对文本加以阅读、分析,并对相关信息再次加工,从而促进理解。
   (2)整体感知文本,调动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的吟咏,进而认识文本的整体描绘,最终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感受作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整体感知下,去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具有意味的词语功能和审美能力,并体会作品的意旨甚至深层的哲理意蕴。
   二、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适时参与引导归纳。
   (1)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感知文本、品味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增强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激发探究思维的生成。
   (2)学生是主体,教师要适时参与引导。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特征就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教学过程。
   三、把握文本的客体地位
   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包含着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几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从“象”中看是景色,从“意”中看是别情。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滔滔流去起伏不定。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意象是难以表达的。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传神之笔、关键字句,含英咀华,在与文本的交流、激荡中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用自己的生命唤醒、复活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蕴获得新的呈现。
其他文献
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
期刊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在中考试题中,作文占40%的大比例,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忧虑。在作文教学中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专一练“写”而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语言训练……所以,一写作文学生就叫苦连天,从初一到初三,无数次作文训练,学生写得辛苦,老师改得更辛苦,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并没有多大提高。我认为提高作文的水平,必须
期刊
著名学者庞维国曾经这样定义自主学习: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立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基于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期刊
阅读能力是学生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面对一篇篇课文或者美文,学生常常读不出文章的精彩之处,感受不到语言的魅力,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对此我们不妨从文本细节入手,让学生在细节中感受语言修辞之美,感受文章结构立意之美,品味文章丰富的内涵。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赏析文本标点,感受语言丰富的内涵   鲁迅的《故乡》中用了大量的省略号,品味这些省略号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作品中的人物
期刊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良好的思维能力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他们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一、感恩的心(常规思维)   教学目标:   1.用心感受,用心感恩。   2.加强细节描写的训练。   (一)导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那是飞花落叶在感恩土地的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是柔风细雨在感恩天地的孕育。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应加强考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抒自己的真情。这一要求对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空间。老师在授课时,怎样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心设计并努力实践。   在教授韩愈的《马说》这篇课文时,我在教学设计上就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引导学
期刊
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方法有不少弊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囿于书本,不求甚解;缺乏一定的科学秩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一定隔阂,而学科素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既顾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又顾及教材中蕴含的品德、人格教育和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教育等因素,教师起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感到“我”要学也会学,探究获取学科知识的思维和实践活动规律,使学生的各种潜在素质得以发挥发展。实施
期刊
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为语文课堂生成提供最佳途径和最大可能,将生成的过程最优化和生成的空间最大化。语文生成性教学的策略具有多维性,从生成性教学实践、案例与生成性教学源头中可以探索出较为系统的、可操作的,能在初中语文课堂科学有效地实施的,具有推广价值的三个策略:   一、预设策略   1.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是有效实施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我们教师在重
期刊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名篇小说之一。这篇文章主要通过“我”一家人在去哲赛尔岛途中,巧遇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揭示并讽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金钱关系的扭曲情形。   那么,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呢?   读后看得很清楚,是菲利普夫妇。   菲利普夫妇都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们都具备自私自利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教师上课的基本要求。学生现在面对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思维变得活跃,对事物的好奇心特强,喜欢向周围事物挑战,同时有的同学在课堂上也喜欢向老师“发起进攻”,以显示自己的学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