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教学应以教材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为重点,应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谈如何抓住教材特点展开教学。
一、充分利用情境图,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要重视情境教学。教材提供的素材就特别注重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环境,大部分的例题都配有相应的情境图。学生有了情境图的帮助就很容易提出有针对性或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也就容易激起探究学习的欲望。因此,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情境图的作用。
如人教版四下“乘法运算定律”,教材上呈现了学生在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的植树情境。因为学生也有相同的经历,在阅读教材后,他们便容易提出一系列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如“每组种树时一共需要浇多少桶水”“这25个小组中,负责抬水和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25个小组中,负责挖坑和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次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等。有了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为学生的进一步讨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教师也可以顺理成章导入课题,也就是说数学学习活动从情境图中的数学问题开始了。这样的教学,始终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感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整体把握教材,发展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编排是呈螺旋上升态势的。每个例题中前后各知识点也都是紧密相连的,前面的知识通常是为后面新知学习做铺垫。因此,在例题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教材,努力寻找知识间的联系点,把各知识点紧密串联起来。教师可以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以自上而下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的形式可以覆盖所有教学内容不会遗漏,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显得富有流动性和层次感,容易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感。
如人教版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例1的教学内容中有估算、笔算、计算器验算等内容。这里的估算就不能把它孤立起来,不能只停留在体现估算多样化思想的教学上,应该要把估算、笔算、计算器验算这三个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首先引导学生估算,然后笔算,等笔算结束后再引导他们利用估算值对笔算的结果进行验算,如果通过对比发现两个结果偏差太大了,可以断定笔算结果错误,如果发现很接近,说明可能是正确的。为了更准确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就产生用计算器验算的必要性。于是,自然而然过渡到用计算器验算。这样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整体把握教材,更容易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也就更容易厘清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有助于学生数学运算思维的发展。
三、强化重点语句,促进深度思考
教材例题中出现的概念、提出的问题或用彩色标记的语句通常就是教学的重难点或关键内容。因此,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这些重点语句,采用多种不同形式进行强化教学,促进学生不断地展开深度思考。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进行强化。
1. 反复提问或不断追问。如人教版五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例1中,22.4÷4这个例题就用红色字标注着“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和“24个十分之一”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其实就是本例题教学的重难点。因此,笔者在教学此例題时围绕着这两个重点语句反复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对齐?如果不这样对齐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如果把24与被除数中的22对齐又是表示什么?结果又将出现什么变化?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提问或不断追问的方式强化这两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商要如何对齐,深刻理解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法则,促进学生全面分析、深层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2. 设计说理题。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上“用字母表示数”时,笔者曾设计过这样的一道说理题:“已知小明比哥哥小5岁。请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小明的年龄。(1)小方说:哥哥的年龄-5=小明的年龄;(2)小张说:M-5=N;(3)小林说:C-5;(4)小马说:16-5=11。你最认同谁的表示方法?请说说你的理由。”这道说理题有4个选项,可教材上并没有出现这么多方案。这就迫使学生必须反复读题,深入领会题目中“简明”和“任何一年”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再通过有理有据的对比分析以准确地做出判断。
四、抓住关键动词,展开有效互动
教与学是不能分开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出发点,教材丰富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围绕教材积极展开有效的互动学习。在教材中常出现一些关键性的动词(如想一想、估一估、画一画、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剪一剪、拼一拼等),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紧紧抓住这些动词来确定教学手段并展开有效的互动学习。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的教学,笔者抓住教材中“画、剪、折、量”这几个关键性动词来组织学生展开互动学习,先让学生独自用圆规画几个不同大小的圆,并剪下来,同桌再相互欣赏剪下的圆。然后小组展开“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的合作活动,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最后组织全班交流反馈。确定了教学手段以后,每个环节又该如何把控才能确保有效互动呢?首先必须做到有序。只有先做到了有序,有效互动才能真正发生,才能逐步深入。笔者围绕教材中的几个动词设计出3个问题,即“通过折一折你有什么发现,通过画一画有什么发现,通过量一量又有什么发现”。然后自始至终围绕着这3个问题有序引导交流,交流时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如先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师问生答;随之,放手让学生自主阐述、生生互动;最后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表达见解或进行补充,推动交流互动的深化。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思考表达,感受到不论圆大还是圆小,都存在圆心。学生通过圆心对折,发现有无数条直径,且直径都相等。这样有序安排交流,整个互动过程很顺畅,也有针对性,学生表达得清楚、到位,从而使有效的互动真正发生。
总之,数学教材是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围绕教材这个最基本的蓝本,大胆实施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振辉)
微言
课前,教师需要精准地分析学生对与本课知识点相关联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情况,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合理有效地进行决策与修正,精准地设计与推进教学。
——江西省赣州市西津路小学 董珺
编后记
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专辑围绕如何针对学生的学情来把握教材与其他教学素材,从而实施有效教学而展开。希望所刊发的文章能对一线教师有所启发。
一、充分利用情境图,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要重视情境教学。教材提供的素材就特别注重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环境,大部分的例题都配有相应的情境图。学生有了情境图的帮助就很容易提出有针对性或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也就容易激起探究学习的欲望。因此,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情境图的作用。
如人教版四下“乘法运算定律”,教材上呈现了学生在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的植树情境。因为学生也有相同的经历,在阅读教材后,他们便容易提出一系列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如“每组种树时一共需要浇多少桶水”“这25个小组中,负责抬水和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25个小组中,负责挖坑和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次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等。有了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为学生的进一步讨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教师也可以顺理成章导入课题,也就是说数学学习活动从情境图中的数学问题开始了。这样的教学,始终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感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整体把握教材,发展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编排是呈螺旋上升态势的。每个例题中前后各知识点也都是紧密相连的,前面的知识通常是为后面新知学习做铺垫。因此,在例题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教材,努力寻找知识间的联系点,把各知识点紧密串联起来。教师可以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以自上而下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的形式可以覆盖所有教学内容不会遗漏,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显得富有流动性和层次感,容易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感。
如人教版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例1的教学内容中有估算、笔算、计算器验算等内容。这里的估算就不能把它孤立起来,不能只停留在体现估算多样化思想的教学上,应该要把估算、笔算、计算器验算这三个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首先引导学生估算,然后笔算,等笔算结束后再引导他们利用估算值对笔算的结果进行验算,如果通过对比发现两个结果偏差太大了,可以断定笔算结果错误,如果发现很接近,说明可能是正确的。为了更准确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就产生用计算器验算的必要性。于是,自然而然过渡到用计算器验算。这样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整体把握教材,更容易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也就更容易厘清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有助于学生数学运算思维的发展。
三、强化重点语句,促进深度思考
教材例题中出现的概念、提出的问题或用彩色标记的语句通常就是教学的重难点或关键内容。因此,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这些重点语句,采用多种不同形式进行强化教学,促进学生不断地展开深度思考。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进行强化。
1. 反复提问或不断追问。如人教版五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例1中,22.4÷4这个例题就用红色字标注着“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和“24个十分之一”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其实就是本例题教学的重难点。因此,笔者在教学此例題时围绕着这两个重点语句反复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对齐?如果不这样对齐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如果把24与被除数中的22对齐又是表示什么?结果又将出现什么变化?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提问或不断追问的方式强化这两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商要如何对齐,深刻理解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法则,促进学生全面分析、深层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2. 设计说理题。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上“用字母表示数”时,笔者曾设计过这样的一道说理题:“已知小明比哥哥小5岁。请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小明的年龄。(1)小方说:哥哥的年龄-5=小明的年龄;(2)小张说:M-5=N;(3)小林说:C-5;(4)小马说:16-5=11。你最认同谁的表示方法?请说说你的理由。”这道说理题有4个选项,可教材上并没有出现这么多方案。这就迫使学生必须反复读题,深入领会题目中“简明”和“任何一年”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再通过有理有据的对比分析以准确地做出判断。
四、抓住关键动词,展开有效互动
教与学是不能分开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出发点,教材丰富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围绕教材积极展开有效的互动学习。在教材中常出现一些关键性的动词(如想一想、估一估、画一画、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剪一剪、拼一拼等),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紧紧抓住这些动词来确定教学手段并展开有效的互动学习。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的教学,笔者抓住教材中“画、剪、折、量”这几个关键性动词来组织学生展开互动学习,先让学生独自用圆规画几个不同大小的圆,并剪下来,同桌再相互欣赏剪下的圆。然后小组展开“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的合作活动,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最后组织全班交流反馈。确定了教学手段以后,每个环节又该如何把控才能确保有效互动呢?首先必须做到有序。只有先做到了有序,有效互动才能真正发生,才能逐步深入。笔者围绕教材中的几个动词设计出3个问题,即“通过折一折你有什么发现,通过画一画有什么发现,通过量一量又有什么发现”。然后自始至终围绕着这3个问题有序引导交流,交流时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如先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师问生答;随之,放手让学生自主阐述、生生互动;最后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表达见解或进行补充,推动交流互动的深化。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思考表达,感受到不论圆大还是圆小,都存在圆心。学生通过圆心对折,发现有无数条直径,且直径都相等。这样有序安排交流,整个互动过程很顺畅,也有针对性,学生表达得清楚、到位,从而使有效的互动真正发生。
总之,数学教材是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围绕教材这个最基本的蓝本,大胆实施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振辉)
微言
课前,教师需要精准地分析学生对与本课知识点相关联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情况,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合理有效地进行决策与修正,精准地设计与推进教学。
——江西省赣州市西津路小学 董珺
编后记
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专辑围绕如何针对学生的学情来把握教材与其他教学素材,从而实施有效教学而展开。希望所刊发的文章能对一线教师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