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有序地开展了课程改革工作,并且也在不断地深化当中。“课堂创生”是源于国外的一种关于课程改革的取向,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工作带来很大的积极作用。对于我国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其中就具有丰富的创生成分,但是到目前为止,“课堂创生”在我国学前教育中被运用的时间还较短。“课程创生”对学前教育极具现实意义,所以在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中,怎样将“课程创生”与学前教育有效结合起来非常的关键。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创生;问题;策略
课程创生是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契合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规格的需要,适合学前儿童的发展和学前教育的特征,符合我国的学前课程管理政策和国情,因此成为近几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改革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学前教育中融合课程创生是幼儿园教师基于幼儿价值取向和兴趣需求提出的教学新理念,能有效的整合幼儿园的内外各类资源,通过开发、实施、评价课程过程,在反思和批判中创造适应幼儿课程发展的教学计划
一、什么是“课程创生”
我国有相关研究人员认为,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保证课堂持续进行,通常会进行批判反思,这种情况就叫做“课堂创生”,并且这种概念也在学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早在1992年,有美国学者提出“课堂创生”这一课程改革取向,其主张所谓良好的教育经验离不开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即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打造的。并且,课程教学的实质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创生出新的教学经验。现有的所有课程教学计划都是这个新的教学经验得以创生的基本条件。
通常情況下,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实行“课程创生”这一课程改革取向需要幼儿园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对幼儿园内部以及外部的相关资源进行优化,并且在学前教育课程的研发、实行以及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独到的批判和反思,从而不断地为学前幼儿得到全面发展而建立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课程。对于学前幼儿教学课程的建立,还必须充分考虑到要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体现出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的内涵。由于学前教育课程创生会有不一样的程度,所以体现的层面也可能不一样,有教师对国家以及教师对地方学前教育课程的建立等。由于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的结果不一样,其也包括独特的学前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以及新的课程实施模式和策略的建立等。学前教育课程创生不仅有利于幼儿园教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促进了幼儿以及课程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课程创生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课程改革工作得到积极的推进,“课程创生”这一课程改革取向也在学前教育中被广泛地使用,但由于当前实行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的时间尚短,所以不免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学前教育课程创生形式的单一。
(一)对课本和配套资料过度依赖
在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创生中,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存在对课本和配套资料过度依赖的现象,促使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的难度加大。另外,相关人员也没有积极开发学前课程教学资源,从而导致学前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短缺,相关的配套资源也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很不利于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只注重固定的课程创生资源
变化的课程创生资源对学前教育课程创生同样非常重要,但是在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的实际情况中,变化的课程创生资源往往被幼儿园的教师忽视。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关注的是对成人课程创生资源的开发,而对于幼儿学前教育课程创生资源的开发就关注得极少,这也是学前教育课程创生存在的一个弊端。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需要与环境有充分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对新事物的兴趣,并且也是幼儿智力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的体现。然而,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都不注重动态变化中的课程创生资源,从而影响了学前教育课程创生价值的实现。
三、如何进行学前教育课程创生
(一)要注重利用校外的课程创生资源
在学前教育中实行“课程创生”这一课程改革取向,除了校内的课程创生资源外,教师也应该把校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幼儿的家长以及幼儿所处社区等对实行学前教育课程创生有益的资源。在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相关教师要对各家长的职业特点以及对幼儿的教育方式有大致的了解,从而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前教育课程创生设计。幼儿园的教师要多利用校外的环境实施学前教育课程创生,这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实践经验。另外,在学前教育课程创生过程中,要想校外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幼儿园可以将幼儿所在社区的专业人员聘请来进行现场讲课,以达到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的优化。
(二)将儿童活动视为课程设计的通道
活动作为儿童的天性与本能,同时也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儿童在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交往等多种活动来获得直接经验,进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唯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他们才能够把内在的东西逐渐外露,并通过长时间地和外界接触,改造他们的生命,丰富他们的心灵。所以,学前课程实施的重点绝非是教师的“讲”,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做”。教师通过引导儿童在现实世界或现实情境中不断感受、体验、尝试,使儿童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体会所学知识的意义。游戏是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是积极主动、自主自发、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他可以自由地探索、自由地创造。
(三)课程实施以创生取向为原则
目前我国幼儿园由于种种原因,课程内容依然主要来源于各种版本的教材,并且在课程进行中,绝大多数教师也仍旧坚持教材的忠实取向。这一取向使得课程实施成了程序化、技术化的过程,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是知识的接受者,这就使儿童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被抹杀,是完全不符合当前学前教育理念的。当前形势下所倡导的儿童主体地位,强调儿童不但是课程实施的对象,而且更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在这一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学前教育课程应当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课程是师生亲身体会、领悟到的经验,而事先计划的课程方案仅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教育经验,因而教师应更加注重创造性、反思性教学实践。
(四)与现代信息化课程相结合
对于学前教育,幼儿园要想课程创生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可以与现代信息化课程有效结合。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实行学前教育课程创生,可以将信息化课程这一有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相关专家建立一个新型的经验交流与资源搜索平台。
结语
总而言之,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我国学前教育而言,实行“课程创生”这一课程改革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为学前教育的幼儿创建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幼儿园教师的视野也得到开阔,并且专业化的幼儿园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赖晓倩.课程创生: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J].山海经,2016.
[2]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向海英.课程制度管理:学前课程创生之机制保障[J].学前教育研究,2010.
[4]向海英.学前课程创生之特征透视[J].课程.教材.教法,2010.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创生;问题;策略
课程创生是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契合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规格的需要,适合学前儿童的发展和学前教育的特征,符合我国的学前课程管理政策和国情,因此成为近几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改革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学前教育中融合课程创生是幼儿园教师基于幼儿价值取向和兴趣需求提出的教学新理念,能有效的整合幼儿园的内外各类资源,通过开发、实施、评价课程过程,在反思和批判中创造适应幼儿课程发展的教学计划
一、什么是“课程创生”
我国有相关研究人员认为,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保证课堂持续进行,通常会进行批判反思,这种情况就叫做“课堂创生”,并且这种概念也在学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早在1992年,有美国学者提出“课堂创生”这一课程改革取向,其主张所谓良好的教育经验离不开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即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打造的。并且,课程教学的实质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创生出新的教学经验。现有的所有课程教学计划都是这个新的教学经验得以创生的基本条件。
通常情況下,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实行“课程创生”这一课程改革取向需要幼儿园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对幼儿园内部以及外部的相关资源进行优化,并且在学前教育课程的研发、实行以及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独到的批判和反思,从而不断地为学前幼儿得到全面发展而建立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课程。对于学前幼儿教学课程的建立,还必须充分考虑到要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体现出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的内涵。由于学前教育课程创生会有不一样的程度,所以体现的层面也可能不一样,有教师对国家以及教师对地方学前教育课程的建立等。由于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的结果不一样,其也包括独特的学前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以及新的课程实施模式和策略的建立等。学前教育课程创生不仅有利于幼儿园教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促进了幼儿以及课程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课程创生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课程改革工作得到积极的推进,“课程创生”这一课程改革取向也在学前教育中被广泛地使用,但由于当前实行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的时间尚短,所以不免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学前教育课程创生形式的单一。
(一)对课本和配套资料过度依赖
在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创生中,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存在对课本和配套资料过度依赖的现象,促使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的难度加大。另外,相关人员也没有积极开发学前课程教学资源,从而导致学前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短缺,相关的配套资源也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很不利于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只注重固定的课程创生资源
变化的课程创生资源对学前教育课程创生同样非常重要,但是在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的实际情况中,变化的课程创生资源往往被幼儿园的教师忽视。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关注的是对成人课程创生资源的开发,而对于幼儿学前教育课程创生资源的开发就关注得极少,这也是学前教育课程创生存在的一个弊端。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需要与环境有充分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对新事物的兴趣,并且也是幼儿智力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的体现。然而,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都不注重动态变化中的课程创生资源,从而影响了学前教育课程创生价值的实现。
三、如何进行学前教育课程创生
(一)要注重利用校外的课程创生资源
在学前教育中实行“课程创生”这一课程改革取向,除了校内的课程创生资源外,教师也应该把校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幼儿的家长以及幼儿所处社区等对实行学前教育课程创生有益的资源。在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相关教师要对各家长的职业特点以及对幼儿的教育方式有大致的了解,从而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前教育课程创生设计。幼儿园的教师要多利用校外的环境实施学前教育课程创生,这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实践经验。另外,在学前教育课程创生过程中,要想校外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幼儿园可以将幼儿所在社区的专业人员聘请来进行现场讲课,以达到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的优化。
(二)将儿童活动视为课程设计的通道
活动作为儿童的天性与本能,同时也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儿童在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交往等多种活动来获得直接经验,进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唯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他们才能够把内在的东西逐渐外露,并通过长时间地和外界接触,改造他们的生命,丰富他们的心灵。所以,学前课程实施的重点绝非是教师的“讲”,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做”。教师通过引导儿童在现实世界或现实情境中不断感受、体验、尝试,使儿童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体会所学知识的意义。游戏是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是积极主动、自主自发、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他可以自由地探索、自由地创造。
(三)课程实施以创生取向为原则
目前我国幼儿园由于种种原因,课程内容依然主要来源于各种版本的教材,并且在课程进行中,绝大多数教师也仍旧坚持教材的忠实取向。这一取向使得课程实施成了程序化、技术化的过程,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是知识的接受者,这就使儿童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被抹杀,是完全不符合当前学前教育理念的。当前形势下所倡导的儿童主体地位,强调儿童不但是课程实施的对象,而且更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在这一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学前教育课程应当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课程是师生亲身体会、领悟到的经验,而事先计划的课程方案仅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教育经验,因而教师应更加注重创造性、反思性教学实践。
(四)与现代信息化课程相结合
对于学前教育,幼儿园要想课程创生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可以与现代信息化课程有效结合。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实行学前教育课程创生,可以将信息化课程这一有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相关专家建立一个新型的经验交流与资源搜索平台。
结语
总而言之,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我国学前教育而言,实行“课程创生”这一课程改革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为学前教育的幼儿创建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幼儿园教师的视野也得到开阔,并且专业化的幼儿园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赖晓倩.课程创生: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J].山海经,2016.
[2]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向海英.课程制度管理:学前课程创生之机制保障[J].学前教育研究,2010.
[4]向海英.学前课程创生之特征透视[J].课程.教材.教法,2010.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