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或点明了知识的要点,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能力训练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语文教师备课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么,如何巧妙利用课后练习,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研读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编排设计,形式多样,意图明确。有的课后练习指向语言积累,如四年级下册《绿》课后第一题;有的指向遣词造句的品味,如四年级下册《猫》课后第二题;有的指向表达方法的习得,如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课后第二题;有的指向书面表达,如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课后第三题;还有的指向情感体验,如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课后第二题。
在教学《父爱之舟》课后第二题时,为引导学生潜心体会“新滋味”,笔者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并联系上下文,抓住“凑”“省”两个关键词展开联想:父亲是如何替“我”凑学费,如何省吃俭用的?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其他场景,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再出示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细腻深沉的父爱。
出示资料:因为母亲的病,父亲放弃了去无锡教书的理想,在村里小学教书。他在家围起母亲的围裙洗菜,做饭,喂猪,照顾孩子,也不怕别人嘲笑。很多时候,我对父亲母亲的印象是重叠在一起的。
师:读完材料你们最想说什么?
生1:父亲放弃了理想,我体会到父亲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生2: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很不容易,十分辛苦。
师:怪不得父亲回去时,“我”心酸地哭了。如果你是作者,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1:父亲回去了我很不舍。
生2:我感受到了父亲的艰难,我心疼父亲。
生3:父亲为我做了很多,而我却什么都做不了,我感到很自责。
师:不舍、心疼、愧疚、自责,你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读懂了作者心中的百般滋味、千般感慨。
本片段教学借助课后练习,紧扣细节,巧妙结合文外资源,在语言与画面的融合中感悟品味,有效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二、明确课后练习的编排序列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语文要素的编排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基于语文要素设计的课后练习也具有明显的序列性。
1. 单元内纵向推进。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贯穿在单元导语、课后习题、略读课文阅读提示、学习泡泡、交流平台之中,梯次编排、纵向推进。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课后相关练习的设计意图如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后第一题意在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仿照问题清单,整理同学提出的问题,从中学习提问方法。《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后第二题借助“小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尝试从内容、写法、得到的启示等不同角度提问。《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提问策略自主提问,整理交流,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2. 同册次螺旋上升。同一个语文要素在同一册教材中的编排也是螺旋上升的。如四年级上册“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语文要素:第一单元《观潮》课后练习第二题,要求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特点;第三单元《古诗三首》课后第二题,要求在想象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第四单元《盘古开天地》课后第一题,则是要求能抓住重点词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心目中的盘古的形象。
3. 学段间拾级而上。同一个语文要素在学段间的有序编排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围绕“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各学段的课后练习同样体现序列鲜明、拾级而上的特点。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语文要素和体会怎样表达思想感情是有机融合、螺旋上升进行编排的。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观照课后练习的前后关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挖掘课后练习的学习策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課后练习重视渗透学习策略指导,教师应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如在二年级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创设了借助图片、语句、提示、句式等丰富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习得复述的方法。
以《玲玲的画》为例,为了便于引导学生复述,在初步理解课文后,笔者先请学生圈画出课件中出示的“得意、伤心、满意”三个词语,引导学生找出“得意、伤心、满意”的原因,画出关键词“端详、评奖、弄脏、更好了”等;然后请学生尝试抓住这些关键词,通过词扩句、句串段、段连篇,逐层铺展、步步为营,练习把故事说完整、说清楚、说生动。
总之,只有认真研究教材的课后练习,准确把握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编排序列以及其中蕴含的学习策略,才能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作用,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研读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编排设计,形式多样,意图明确。有的课后练习指向语言积累,如四年级下册《绿》课后第一题;有的指向遣词造句的品味,如四年级下册《猫》课后第二题;有的指向表达方法的习得,如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课后第二题;有的指向书面表达,如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课后第三题;还有的指向情感体验,如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课后第二题。
在教学《父爱之舟》课后第二题时,为引导学生潜心体会“新滋味”,笔者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并联系上下文,抓住“凑”“省”两个关键词展开联想:父亲是如何替“我”凑学费,如何省吃俭用的?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其他场景,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再出示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细腻深沉的父爱。
出示资料:因为母亲的病,父亲放弃了去无锡教书的理想,在村里小学教书。他在家围起母亲的围裙洗菜,做饭,喂猪,照顾孩子,也不怕别人嘲笑。很多时候,我对父亲母亲的印象是重叠在一起的。
师:读完材料你们最想说什么?
生1:父亲放弃了理想,我体会到父亲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生2: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很不容易,十分辛苦。
师:怪不得父亲回去时,“我”心酸地哭了。如果你是作者,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1:父亲回去了我很不舍。
生2:我感受到了父亲的艰难,我心疼父亲。
生3:父亲为我做了很多,而我却什么都做不了,我感到很自责。
师:不舍、心疼、愧疚、自责,你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读懂了作者心中的百般滋味、千般感慨。
本片段教学借助课后练习,紧扣细节,巧妙结合文外资源,在语言与画面的融合中感悟品味,有效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二、明确课后练习的编排序列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语文要素的编排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基于语文要素设计的课后练习也具有明显的序列性。
1. 单元内纵向推进。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贯穿在单元导语、课后习题、略读课文阅读提示、学习泡泡、交流平台之中,梯次编排、纵向推进。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课后相关练习的设计意图如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后第一题意在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仿照问题清单,整理同学提出的问题,从中学习提问方法。《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后第二题借助“小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尝试从内容、写法、得到的启示等不同角度提问。《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提问策略自主提问,整理交流,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2. 同册次螺旋上升。同一个语文要素在同一册教材中的编排也是螺旋上升的。如四年级上册“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语文要素:第一单元《观潮》课后练习第二题,要求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特点;第三单元《古诗三首》课后第二题,要求在想象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第四单元《盘古开天地》课后第一题,则是要求能抓住重点词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心目中的盘古的形象。
3. 学段间拾级而上。同一个语文要素在学段间的有序编排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围绕“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各学段的课后练习同样体现序列鲜明、拾级而上的特点。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语文要素和体会怎样表达思想感情是有机融合、螺旋上升进行编排的。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观照课后练习的前后关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挖掘课后练习的学习策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課后练习重视渗透学习策略指导,教师应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如在二年级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创设了借助图片、语句、提示、句式等丰富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习得复述的方法。
以《玲玲的画》为例,为了便于引导学生复述,在初步理解课文后,笔者先请学生圈画出课件中出示的“得意、伤心、满意”三个词语,引导学生找出“得意、伤心、满意”的原因,画出关键词“端详、评奖、弄脏、更好了”等;然后请学生尝试抓住这些关键词,通过词扩句、句串段、段连篇,逐层铺展、步步为营,练习把故事说完整、说清楚、说生动。
总之,只有认真研究教材的课后练习,准确把握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编排序列以及其中蕴含的学习策略,才能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作用,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