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在本课中着重从私家园林产生的原因、特点、四大名园入手,带领学生探究园林这一传统中国建筑与山水结合模式的独特意义,以及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的典型区别。
【关键词】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经济因素,四大名园
【背景介绍】
苏州园林是初三上(9年级上)的第五课,本课是欣赏、评述课程的代表性案例。苏州园林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建筑模式,其中包含的历史成因、文化成因、地理成因、人文成因,是很大很广的。在进行授课时,不能单从园林讲园林,否则会显得单薄和没有说服力。只有从苏州园林的起因、发展、人物、特色、保存等多个层面层层渗透,才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欣赏这种中国独特的园林建筑形式,从而让他们真正懂得园林,热爱园林,拓宽视野,认识本民族文化。
【案例回放】
导入:从各城市不同的特点说起,两个典型城市:北京、上海。
北京的城市特点:大气、悠久。
举例:公交系统的庞大、饮食的特点、北京方言(学生讲,老师补充)
上海的城市特点:现代、快速。
举例:高楼大厦的崛起、行色匆匆的人群(学生讲,老师补充)
苏州的特色:作为一座知名的旅游城市,苏州虽然在规模上不是一个大城市,但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底蕴成为名城。请学生分四组,分别讨论苏州的四个特征,并分别陈述(小组加分)。
四个特征:手工业、曲艺、饮食、方言。
学生讨论、陈述,老师总结。
手工业:刺绣,老师总结四大名绣:苏绣、蜀绣、粤绣、湘绣。
苏绣的特点:细腻、逼真。代表形式:乱针绣。
曲艺:昆曲、评弹。
老师总结:
昆曲:昆曲的形成及发展。
评弹:评话和弹词的统称,它的发展及特点。
饮食:从陆文夫的《美食家》说开去。
苏州饮食特点:偏甜,糕团出名。
方言:吴侬软语,适合昆曲和评弹的说唱。
和这些齐名的就属苏州园林了。
引入课题:《苏州园林》
园林的分类。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
起因:皇帝及皇族的需要。
地区:有皇朝建都的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
特点:规模宏大,建筑华丽。
代表:颐和园。
老师参照颐和园图片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规模及著名景点。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私家园林:
起因: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文人墨客想修建有自然山水之趣的私家园林。
地区:江南地区。
特点:规模较小,设计精美。
代表: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的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1、水:江南多湖泊,水源。
2、山:江南有堆山的湖石、黄石。
3、气候:气候适宜,四季分明。
经济条件:
1、江南是鱼米之乡,农业发达。
2、盛产丝绸、刺绣等,手工业发达。
3、乾隆帝六下江南,促进经济繁荣。
人文因素:
1、教育比较先进,人的文化素养比较高。
2、隐退的官员大多买房置地定居江南。
小结:这三大条件成为私家园林产生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这也是为什么私家园林在中国其他地区无法大量存在的原因。
四大名园:
1、沧浪亭(宋)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2、狮子林(元)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市市城东北园林路。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中峰禅师曾倡道天目山狮子岩,取佛书“狮子吼”之意,易名为狮子林。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又称五松园。1917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9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3、拙政园(明)
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音:yù,<书>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拙政园全园占地62亩(另三资料分别为:51950平方米、约50000平方米、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4、留园(清)
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齐名。坐落在苏州市阊(音:chāng)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另一资料:留园修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留园占地约30亩(另两资料:2顷、约30000平方米),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老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由苏州的地方特色特产入手,认识了苏州园林的美,以及它形成的原因。同学们通过看图和探究更深入理解了苏州园林背后的文化情结以及四大名园的特点。希望大家对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认知不要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当你走入某个园林时切身的去感悟,去体会,才会认识真正的园林之美。
【案例分析】
教与学,顾名思义,两者缺一不可。但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为主的学习。现代教学论也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许多美术教师也逐渐意识到教学必须摒弃教师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下当观众的现象,日益高度重视学生这个接受主体,把传统的教师“教”的方法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使教育成为一种十分重视学生个体的活动。所以,又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今历史教学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必须让学生觉得美术欣赏味道好,喜爱欣赏课,愿意学习美术,这样才能在最大范围内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才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学生在学习中会意识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从而产生骄傲”。这必将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中发展能力。
激发学生喜欢美术欣赏课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适当引入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历史趣味性内容或材料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也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功能,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增强求知欲;还可以运用美术欣赏中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展开美的联想,唤起学生内心的美感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欣赏美术。此外,通过教师启发指导,让学生学会积极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大胆的直陈自己的思维与想象等。
上述案例通过现代多媒体的图片展示,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不但活跃了教学内容,还给学生的直观感性感受,通过学生自主的观察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来理解教师授课过程中比较抽象的美术欣赏概念。学生经过观察、比较、思考,调动了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自己学习,自己探索的良好习惯。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到处存在,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教学活动,养成持久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这是美术教学中最为美丽的风景之一,对于美术教师来说,不是缺少这种发现与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最大限度的集中和唤醒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经济因素,四大名园
【背景介绍】
苏州园林是初三上(9年级上)的第五课,本课是欣赏、评述课程的代表性案例。苏州园林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建筑模式,其中包含的历史成因、文化成因、地理成因、人文成因,是很大很广的。在进行授课时,不能单从园林讲园林,否则会显得单薄和没有说服力。只有从苏州园林的起因、发展、人物、特色、保存等多个层面层层渗透,才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欣赏这种中国独特的园林建筑形式,从而让他们真正懂得园林,热爱园林,拓宽视野,认识本民族文化。
【案例回放】
导入:从各城市不同的特点说起,两个典型城市:北京、上海。
北京的城市特点:大气、悠久。
举例:公交系统的庞大、饮食的特点、北京方言(学生讲,老师补充)
上海的城市特点:现代、快速。
举例:高楼大厦的崛起、行色匆匆的人群(学生讲,老师补充)
苏州的特色:作为一座知名的旅游城市,苏州虽然在规模上不是一个大城市,但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底蕴成为名城。请学生分四组,分别讨论苏州的四个特征,并分别陈述(小组加分)。
四个特征:手工业、曲艺、饮食、方言。
学生讨论、陈述,老师总结。
手工业:刺绣,老师总结四大名绣:苏绣、蜀绣、粤绣、湘绣。
苏绣的特点:细腻、逼真。代表形式:乱针绣。
曲艺:昆曲、评弹。
老师总结:
昆曲:昆曲的形成及发展。
评弹:评话和弹词的统称,它的发展及特点。
饮食:从陆文夫的《美食家》说开去。
苏州饮食特点:偏甜,糕团出名。
方言:吴侬软语,适合昆曲和评弹的说唱。
和这些齐名的就属苏州园林了。
引入课题:《苏州园林》
园林的分类。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
起因:皇帝及皇族的需要。
地区:有皇朝建都的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
特点:规模宏大,建筑华丽。
代表:颐和园。
老师参照颐和园图片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规模及著名景点。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私家园林:
起因: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文人墨客想修建有自然山水之趣的私家园林。
地区:江南地区。
特点:规模较小,设计精美。
代表: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的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1、水:江南多湖泊,水源。
2、山:江南有堆山的湖石、黄石。
3、气候:气候适宜,四季分明。
经济条件:
1、江南是鱼米之乡,农业发达。
2、盛产丝绸、刺绣等,手工业发达。
3、乾隆帝六下江南,促进经济繁荣。
人文因素:
1、教育比较先进,人的文化素养比较高。
2、隐退的官员大多买房置地定居江南。
小结:这三大条件成为私家园林产生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这也是为什么私家园林在中国其他地区无法大量存在的原因。
四大名园:
1、沧浪亭(宋)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2、狮子林(元)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市市城东北园林路。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中峰禅师曾倡道天目山狮子岩,取佛书“狮子吼”之意,易名为狮子林。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又称五松园。1917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9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3、拙政园(明)
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音:yù,<书>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拙政园全园占地62亩(另三资料分别为:51950平方米、约50000平方米、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4、留园(清)
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齐名。坐落在苏州市阊(音:chāng)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另一资料:留园修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留园占地约30亩(另两资料:2顷、约30000平方米),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老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由苏州的地方特色特产入手,认识了苏州园林的美,以及它形成的原因。同学们通过看图和探究更深入理解了苏州园林背后的文化情结以及四大名园的特点。希望大家对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认知不要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当你走入某个园林时切身的去感悟,去体会,才会认识真正的园林之美。
【案例分析】
教与学,顾名思义,两者缺一不可。但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为主的学习。现代教学论也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许多美术教师也逐渐意识到教学必须摒弃教师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下当观众的现象,日益高度重视学生这个接受主体,把传统的教师“教”的方法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使教育成为一种十分重视学生个体的活动。所以,又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今历史教学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必须让学生觉得美术欣赏味道好,喜爱欣赏课,愿意学习美术,这样才能在最大范围内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才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学生在学习中会意识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从而产生骄傲”。这必将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中发展能力。
激发学生喜欢美术欣赏课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适当引入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历史趣味性内容或材料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也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功能,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增强求知欲;还可以运用美术欣赏中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展开美的联想,唤起学生内心的美感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欣赏美术。此外,通过教师启发指导,让学生学会积极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大胆的直陈自己的思维与想象等。
上述案例通过现代多媒体的图片展示,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不但活跃了教学内容,还给学生的直观感性感受,通过学生自主的观察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来理解教师授课过程中比较抽象的美术欣赏概念。学生经过观察、比较、思考,调动了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自己学习,自己探索的良好习惯。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到处存在,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教学活动,养成持久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这是美术教学中最为美丽的风景之一,对于美术教师来说,不是缺少这种发现与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最大限度的集中和唤醒学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