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里的风景”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8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景类文本的教学,要处理好“语言里的风景”和眼中的“风景”的关系。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地着眼于眼中看到的风景,而忽略了欣赏“风景”里的语言。写景类文本的语言需要“深度解读”,需要发掘出能够引领学生阅读需求的东西。
  【关键词】写景类文本深度解读阅读需求一、问题:写景类美文,没有什么深度可教?
  在校研究课上,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三亚落日》,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1.欣赏三亚的落日图片,读课文,三亚落日给了你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概括。
  2.画出相关语句,体会三亚落日的美。
  3.读三亚落日的三个比喻句,播放落日的录像,然后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各组选定段落朗读PK。
  4.扩展写作,写出三亚落日还像什么。
  以上流程,重点是第二部分,大约用时30分钟。主要策略是学生找出文中重要的语句,读出落日的美。朗读PK的环节,课堂比较热闹,但在评选哪一个小组胜出时分歧较大,教师最后只能含糊而过。最后一个环节,时间来不及了,基本是不了了之。
  整节课朗读的形式多样。显然教师将教学目标的重点指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如果还有一个目标的话,就是体会作者如何写出三亚落日的美。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欣赏画面配点音乐刺激学生不断地朗读以外,似乎并没有其他有效的方法。
  课后,教师无奈地说:“课前选《三亚落日》就有些担心,写景类的文字虽然优美,但是容易理解,没有什么深度。除了读,没有什么好讲的。所以,不知道该怎么教。”
  二、思考:基于写景类“文本”教学的两个认识
  1.“三亚落日”≠三亚落日。
  《三亚落日》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借助文字让学生欣赏三亚落日之美,还是欣赏三亚落日的文字之美?其实,对于这一个问题的认识,干国祥老师就曾围绕《莫高窟》的教学有过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阐述:“若意指‘莫高窟’,那么我们最好不要停留于这个并不太成功的简易文本,我们应该引入图片、影视、历史资料,让学生获得一个关于‘莫高窟’这个世界文明遗产的更多的信息。若意指‘《莫高窟》’,那么我们需要思考,教材,作为教学的材料,我们想用它来做什么?或者说,通过对这个文本的教学,我们想让学生获得一些什么?”[1]
  当然,对于一些写景类的文本来说,“语言里的风景”和“风景”本身二者并无必然矛盾。不过,应该意识到的是,通过图片、录像所呈现出来的三亚落日,其实已经不是作者所言说的“三亚落日”了。
  2.读美≠读会。
  写景的美文往往是作者亲身游历后所撰,心驰美景中,情融笔尖下,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应该说这类美文更适合“美读”。而事实上,教师对于“美读”的理解,却简单地认为将美文读“美”,读出“感情”,甚至认为读“美”了自然就读会了。显然,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缺乏对语言的深入品味,忽视学生对作者及作品情感真正的理解,那课堂所呈现出来的“美读”,自然就是学生带着夸张的表情做作式的朗读了。这样将“美文”读“美”的教学显然是扭曲的。
  三、探索:基于“深度解读”的教学改进
  《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散文,那么解读的重心放在哪里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呢?反复阅读文本,至少可以对以下几个“深入点”进行改进。
  1.音韵的和谐。
  《三亚落日》语言清新、活泼、柔美而富于变化。全文的用字特别讲究音韵的和谐,词语的重叠又非常普遍。教学中不需要借助媒介,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文字里静静读。这些含有音韵的诗化的文字,就能够“化”开孩子的心。[2]
  2.语言的精准。
  学习言语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感悟写法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因此阅读教学要指向言语表达,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表达的精准。例如,“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蘸蓝”与“染蓝”“浸蓝”是不同的。在课文中像这样贴切自然,耐人寻味的词语很多。教学美文,需将值得品味的地方细细品一番。
  3.想象的奇特。
  在这篇课文里最典型、最突出的语言现象就是“想象”。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触及这些“想象”,但都没能好好分析为什么这样“想象”的细微之妙。读懂“想象”,不妨追问下面的几个问题:
  (1)同一轮落日,为什么一会儿想象成“快乐的孩童”,一会儿成了“大红灯笼”,一会儿又成了“跳水员”?
  想象发生变化的背后是落日的变化,而这只是理解“想象”的第一个层次。
  (2)为什么要将落日想象成“快乐的孩童”“红灯笼”“跳水员”?
  这一问题就触及作者藏在文字里,藏在意象中的情感。试着用“还原分析”的方法来比较一下,如果没有了这些想象,此时作者眼里的落日应该是怎样的?例如将落日比作“快乐的孩童”还原之后:“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是那么的灿烂夺目。它把自己的光照耀在大海上,海面上闪烁着无数深红、浅红的亮点。”
  通过比较,很容易就能发现,没有了想象,文字里就少了情感的温度,少了趣味,作者对落日的感情之色都褪去了。读出想象背后作者的情感,还只是理解文中想象的第二个层次。
  (3)作者将落日想象成“快乐的孩童”“红灯笼”“跳水员”到底好不好呢?好在哪儿呢?
  评判想象在这里好不好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的,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有可比性。例如:为什么将落日想象成“大红灯笼”,想象成“大红气球”好不好?再比如,作者将落日想象成“跳水员”,那么苏州的落日是否也可以想象成“跳水员”呢?因此将所有的想象都贴上“生动形象”是不行的。在“这一篇”文章中,“想象”是有其特殊的不可替代性的。
  4.结构的精巧。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构思非常精巧。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三亚落日“真有诗意”“美妙绝伦”,让读者对三亚落日满怀期待。正当人们急于欣赏三亚落日时,文章却宕开一笔,先写三亚的海“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文末又以一个饱含惊叹的“哦”戛然而止,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基于上述几个研读“深入点”,我尝试重构了《三亚落日》一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从文字里品味风景。
  (1)读文中含有“落日”的语句,梳理出三亚落日的整个过程,突出想象的三个画面。
  (2)研读“三处想象”的画面,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想象?你最喜欢作者的哪个想象?好在哪儿?
  (3)课文中第二自然段一个字都没有写到落日,这一部分与落日有没有关系呢?
  重构的教学设计,目标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指向文本的语言及表达,引领学生读会“语言里的风景”。以下是调整后的教学活动片段之一:
  生:我最喜欢作者将落日想象成跳水员,感觉特别的形象有趣,还写出了落日落水时的速度是很快的。
  师:是呀!好的想象,读起来让人感到愉悦、新奇。不过,在这句想象中,如果没有“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等词,“那落日颤动了两下,像跳水员那样入了水。”同学们再比较地读一读,感觉还一样吗?
  生:不好,我感觉少了这些词,落日入水的过程不美了。
  师:是的,这些词,其实就将跳水员入水的那一瞬间给拉长了,就像一幅画,让我们感觉是那么的美妙绝伦,充满着诗意。
  师:其实,写落日最难写的就是落日消失的那一瞬间,我们不妨也来欣赏一些名家笔下的落日绝唱。
  (出示):它像手足无措的孩子,左顾右盼,脸上涌起淡淡的红晕。或许是太疲倦了吧,它淘气地在地平线上打个滚,悄悄地回到它要返回的地方去了。
  师:比较地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呢?
  …………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不同地方、不同环境的落日,消失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不过呀,再细细琢磨的话,其实它们又都有相似之处,那就是都能将落日消失的一瞬间的变化拉长,定格成一幅美妙的画面,从而留下隽永的韵味。这就是作家的高明之处!
  虽然只是一个片段,但我们可以对比教学的效果。片段中引领学生感悟的不只是三亚落日本身的美,而是作者怎样将“三亚落日”描述得如此之美。品读“语言里的风景”,就是引导学生徜徉文字,品味语言表达的新颖与精准。那对于学生来说,憧憬的就不只是“风景”了。
  四、反思:立足“文本”,写景类文本教学的坚守
  1.立足儿童阅读的需求。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对于写景类的文本,学生的阅读需求在哪儿?
  在一次阅读公开课后,有一位教师曾找过几位学生访谈:你觉得这节课有了哪些收获?其中有一位学生的发言深深触动了我:这样的课一般都不会有什么收获,课文本来就容易理解,读来读去,讲来讲去,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老师先提问,然后重复一下我们的答案算作小结,不过是用词比我们优美点。我希望得到点儿我读不出来的东西,一直到下课我都在等着老师开始。[2]
  “一直到下课我都在等着老师开始”,学生的话让每位语文老师汗颜。学生的阅读需求,期盼教师能够解读出他们读不出来的东西。因此,写景类文本同样需要“深度解读”,需要发掘出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有所得”的教学价值。
  2.立足文本语言的涵泳。
  精美的文章需要有精致的教学过程,这需要老师在备课中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韵味。教学中对“景”美的欣赏,不应依赖于图片和录像,而应从文字中“涵泳”而来。“涵”,《辞海》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学习语文要沉浸在作品的语言之中细细品味,反复体悟。因此,在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涵泳”,就是要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加以揣摩,精细化地感受语词的内涵,从而获得阅读的美感。
  3.立足表达方式的习得。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应该说每个年段都有不同的读写结合的侧重点,而学习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学习写景类的文本,要把握文章的脉络,明白作者的思路,还需要习得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在《三亚落日》中,引入在平原上,在山上落日消失的瞬间,进行比较阅读,然后启发学生对于身边的落日可以想象成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的迁移,不仅让学生领略到落日之美,更重要的是感悟到写景要有画面感的表达方式。因此,写景类文本的教学,要努力将语言学习的兴趣点、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迁移训练尽可能糅合在一起,变知为行,学以致用,这样的效果可能是最优的。
  
  【参考文献】
  [1]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吴欣歆.基于深度解读的阅读教学改进——以《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3(5):14-15.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其他文献
2005年无锡市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创新创优,在多个方面实现了重点突破。“七彩阳光”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青少年网络文明行”的实践活动邀请“网络文明爱心大使”陶宏开来锡,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帮助家长和社会各界掌握挽救网瘾青少年的科学方法,引导青少年戒除网瘾。在加大对社会网吧整治的同时,探索建立了一批社区青少年绿色上网活动
10月18日至21日,江苏省第26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暨苏派与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淮安市实验小学隆重举行。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洪流、省教科院副院长王国强、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张新洲等出席颁奖活动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来自江苏以及省外的近2000名中小学教师现场观摩了本次活动。  本次征文活动收到应征稿件20000余篇,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和资深编辑等
对于乡村来说,教师就是文明的化身,学校就是乡村文化的引领者。伴随江苏教育的转型,我们不再用“城市目光”解读乡村教育,用“城市教材”置换乡村情感,用“追求升学”作为唯一目标。当教育现代化更新了学校的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时候,村小的一切也在转型中悄悄地嬗变。  一、变“教书人”为“读书人”  阅读应该是学校最美丽的气象,最坚实而丰厚的生长点。学校的图书配备齐全了,怎么用呢?我相信“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大力支持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奋力拼搏,全省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较高水平的大众化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明显提升,教育质量持续提高,教育公平得到较好维护,教育事业主要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有
[摘要]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教育改革向着数字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同样,小学美术课堂也在向智慧化课堂迈进。本文主要从运用pad搜索共享,学生图像识读更丰富;运用pad随拍赏析,学生美术表现更出色;运用pad聚光弹幕,学生审美判断更便捷;运用pad推荐素材,学生创意实践更深刻;运用pad链接拓展,学生文化理解更睿智五个方面阐述如何运用pad使美术课堂
《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一书中,将幼儿的游戏设定为三种水平:混乱失控的游戏;简单重复的游戏;有目的的、复杂的、能够让儿童聚精会神的游戏。案例中孩子们的興趣仅仅是:每天在“银行”取了“钱”后到各个店里去“买东西”,并且一“买”完东西就将材料到处乱放,可见案例中的中班幼儿游戏水平处于简单重复的游戏阶段,仅限于单一重复的“买卖”的游戏情节。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帮助幼儿超越简单、重
红色,不只是赋予双唇色彩语言,今季T台上,红色成了整体妆容的重头戏。大胆用红,让它助你成为这个季节的主角吧。  不传统的红唇  干净底妆配红唇已经是时髦女孩的标配出街妆容了,对于唇膏多年的热爱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了自己最适合的红色,同时能头头是道地讲出什么色调、什么质感、什么光泽的红是属于自己的。在人人都爱唇膏精通唇膏的时代,T台设计师也顺应潮流发掘更多用唇膏的新花样,不信你看:Brandon Max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和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对话、互动的过程。有效的师本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可以让数学课堂真正丰盈起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师本对话 师生对话 生本对话 生生对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
程玮新作《俄罗斯娃娃的秘密》叙述了“两个德国女孩和家庭成员间的日常生活以及玛娅爸爸的离家出走。”小说的最大矛盾是模范家庭中玛娅爸爸的离家出走。但对于他的离家出走,小说中并没有正面描述其出走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小说重点叙述的是其出走后家人围绕着这个矛盾作出的种种猜测和讨论。对于矛盾产生的原因,矛盾制造者玛娅爸爸居然这样解释:“我说不出理由为什么要这么做。可是,我想要这么做。”  故事并不艰深,没有跌
在整个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甚至趋近白热化的今天,有一个词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它就是家访。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小学还是中学,家访的“市场”越来越小,甚至近于消失。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遭遇着尴尬和窘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被卷入到市场大潮之中,生活方式也随之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很多家长八小时之内都忙着上班,工作地点也日益分散,教师想家访需要预约,很难做到双方都有时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