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思想

来源 :教育新视线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db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们的生活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文学作品在中学教材中比例占60%,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对人的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是在优秀作品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担负的重要的责任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关心社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根据文学作品创作“模式的多元化、主题的模糊化、情感的朦胧化、形象的立体化”特点,教学时应该突出“文本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点、多元化和创造性地解读课文、联系学生生活感受引导写作”的特点。
  教师要精心解读教材,科学地寻觅学生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对教材内容要进行整体感悟和再认识、再创造,要将教材的主体思路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统一起来,以锐智的眼光审视作品深沉的内涵,深刻领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沁园春·雪》,上片写景和下片议论抒情,二者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既隐含着一种政治斗争——江山之美,英雄必争,也包含了特定背景里胜利的信心和豪迈的激情。对作品内涵的把握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光彩点,可以说95%以上的作品都能突出“生命”和“爱”的主题,人文思想无处不闪烁着光芒:《秋天》既与生活对话又与文本对话,生活世界与文本自然地统一,构成了一个生态化的语文课堂,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爱、对生命的热爱。《老王》思想文化内涵深厚丰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简单,但它表现出了“人要老实勤奋、人与人之间要有自然淳朴的感情、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爱与善良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彼此间相爱是在长期集体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感情、为人有自己基本的判断和原则、用善良体察善良、时代铸就人物命运(单干户、取缔载人三轮)、为什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身上保留了更多美好的品质并且这种品质始终不泯灭、怎样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课文从丰富的思想和人文内涵方面做出了回应。《芦花荡》除普通理解外,更重要的是对事物的感情指向独特:“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老师要用新鲜的阅读视野寻找和发现教材的合理内核,用直接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让学生享受真正的阅读过程。《皇帝的新装》里面包含着生活中的真善美、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对比中的人性美。《背影》中父亲对“我”的爱很细腻,而“我”对父亲的爱的回应很深沉;作者与父亲南京分别八年,淡漠的交往中流露出淡淡的忏悔——迟来的爱,表达了要从细微的生活中体察爱。《故乡》中作者渴望纯真的人情,然而“好人无好报”,尤其是“母亲”,她慈祥、宽容、厚道,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了家产,告别了家园,跟儿子外地谋生,前途一片迷惘。《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西方人有自己的观念——“有钱万能,无钱万万不能”,而我们不能完全用自己民族传统来评价他们;菲莉普夫妇也并非薄情寡义,其实他们的举止也是一种寓于情理之中的无奈之举。
  文学作品重在个性化阅读,贵在多元解读,巧在创造性品读。《秋天》里的秋天,对每个人来说,客观存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感受,要用审美的眼光从中寻找快乐和幸福,从而造就灵魂。事物总是辩证的,美好之中寄寓着悲凉,幸福之中包含着痛苦,欢乐之中蕴集着忧愁。秋天在马致远的心中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天在秋瑾的心中是“秋风秋雨愁煞人。”《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由遭贬官后宦途失意的悲凉和苦闷领悟到了人生哲理:月竹至美,而人不能识,唯与朋友能有幸领略;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于是,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我们觉得,即使苏轼被贬黄州时和风吟月也还算是在搞文学,欲睡见月色而去出游,将因月光而去见月色小事记下来敷衍成文,既能排遣寂寞并能慰藉心灵,还能表达自己的志向,足见心境之微妙。《故乡》中的水生,也许是一个20年前的闰土,也许20年后他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也许他现在是西瓜大王了。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并非悲惨命运的轮回。《散步》一文中流露了“尊老爱幼、浓郁亲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循环,跟人类生生息息密切关联)、三代人构成生命链(老人生命终点——儿子跟春同步——生命的萌芽)……”《背影》细微之处见真情:“爱你没商量、人哪以慈悲为怀吧、宽容些呀、忍受点啦、让生命享受幸福……”这是作者创作的本意,因为朱自清的父亲原本性格暴躁、刻薄挑剔,特别是对朱自清的妻子动辄呵斥,而作者很爱自己的妻子,希望父亲温柔敦厚一些,心平气和地对待他的儿媳妇,于是《背影》中闪烁了生命的火花。
  语文教师在教学文学作品时,应该有“望尽天涯路”的大志,要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从提高文化底蕴开始,切不可只满足于教辅资料;要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深入研究,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敏锐感知力,去真切感受作家创作时痛苦的呻吟、愤懑时的呐喊、欣喜时的欢歌。
  此外,要引导阅读、重视诵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讲究精炼,小说讲究生动,散文讲究优美,戏剧讲究传神。诵读美文,背诵名篇,既是文学语言的积累,又是提高文学欣赏能力的有效方法。好文章,要靠读才能“明其言,会其声,感其情,悟其旨,得其辞,体其义”。读中要充满激情,应有对作品的感知、喜爱和共鸣而唤起的激情,因为情感是火种,能点燃学生求知欲望与智慧的篝火,教学的艺术也不全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应该具有对事业的热爱之情、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外,还应该投入自己的激情,用心感受,深入理解研究,引导学生读出作品的内在美。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情境”教学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贴近师生情感交流,加强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格教育。     
期刊
唐代大诗人韩愈的《芍药歌》里有这样一句诗:“娇痴婢子无灵性,竟挽春衫来比并。”其中的“灵性”是聪明的意思,整句诗是指:韩愈钟爱芍药,他认为丫环们没法同芍药花相媲美。我们要建立有“灵性”的历史课堂教学,我们把“灵性”用在历史课堂上,当然不能单单指聪明了,它应该是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既不是指背书的有效性,也不是指惟分数的有效性,更不是指教师讲课的有效程
期刊
创新源于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才有可能发挥人的创新才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悬念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悬念,能引起好奇和探究的强烈愿望,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动力。  例如,在讲“气压与沸点”时,可以做一个实验:加热,使烧瓶里
期刊
有首诗说得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暴雨相比,我更喜欢这种绵绵细雨。暴雨,不可否认,它能在顷刻之间强烈冲刷地表,这种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我偏好绵绵细雨,表面看起来,细雨对地表影响甚微,但一滴一滴,全部渗入了泥土中,慢慢浸渗,影响深远。  教育,也应具有同样的功效。不仅应具有瞬间让人心灵产生震撼的功效,也应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上面那种绵绵细雨精神,应用到教育中来,我将其
期刊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教师成长,依法执教    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要了解一定的数学背景,讲基础知识时可以以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古罗马一位
期刊
每次花费了很多时间评改的作文,学生拿到时最急于看到的是分数,有一部分学生或许看看评语,相当一部分学生什么都不看就丢在一边,这让教师觉得评改作文全是“徒劳无功”。鉴于这种情况,教师改起来没有动力,长此以往,也就敷衍了事;而学生写作文也仅是应付而已,打消了写作的积极性。  作文的评改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就是如上所述的教师评改的传统教学模式,另一种是由学生评改。我认为这两种评改方法都不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面对着400多字的识字量,为了让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些年仅5、6岁的孩子尽可能多地记住这么多的字,我在教学中收集了很多识字方法,但有一种叫“想象”的识字方法最为有效,让我忍不住想说出来。   众所周知,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在对一年级学生的识字
期刊
从广义上讲,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课,担负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历史重任。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相对低下,因此,如何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谈几点粗浅看法,以飨读者。    一、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灵魂    作家冯冀才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
期刊
摘要:兴趣是登堂入室的引导者,是无形的最好老师。本文把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概括为四个方面,经过分析实践提出了要通过“愉快法”、“联系法”、“艺术性”、“新颖性”等四个方面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 兴趣    兴趣是第一老师,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吸引学生的充分注意参与到课堂中去,则任何后续的教学操作都不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不但语文的工具性会被学生丢掉,语文的人文性也不
期刊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以培养学生有“五爱”、“四信”良好品格为目的的一门新型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叙事、说理、导行的特点,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今,学校教育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中仍存在重分轻能、重知轻德的错误观念,导致思品教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思想品德课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