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基础阶段,对小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的研究在个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班主任工作包含着学生校园生活的诸多细节,教师必须用耐心、爱心来处理学生产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幸福成长。
关键词:小学德育;幸福感;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教师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重要对象,教师用爱心来践行班主任工作,才能满足学生成长中需要的爱与关注,保障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不仅如此,爱还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班集体形成的关键,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保持充足的爱心,才能构建出阳光向上的班集体,让学生在集体的影响下获得个性的发展与完善,保障学生的持续进步。
一、约束自身行为,发挥榜样作用
言为身范,强调的正是教师的榜样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当教师站在神圣的讲台上,他已不再代表其个体,而是代表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将指引着学生主动求学,将指引着学生主动改变。如果教师其身不正,这种精神的神圣性也会受到影响,进而波及学生。因此,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言行举止,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守时”是一项重要的品质,也是教师反复要求学生做到的地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现象,虽然教师不断地向学生强调守时的重要性,但是教师自身却没有做到守时,常常是上课铃声响起,教师才姗姗来迟,而且丝毫不以为意。而此类的言行举止,又怎么可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学会守时,自己首先一定要具有时间观念,应在上课铃声响起前就抵达教室,这样才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比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应当主动捡起班级地面上的垃圾纸屑,但是教师本人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总是要求这个、要求那个,学生又怎么可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当教师看到地面出现垃圾时,应当主动弯腰捡起并扔到垃圾箱里,这样的行为示范才能带给学生好的影响;再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教师也不能存在铺张浪费的举止。凡此种种,只有教师自觉遵守,主动约束自身的习惯,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向师性,却没有良好的行为判断能力,因此不论教师的举止是对是错,他们都会模仿,而这对教师是一种提示:只有不断约束自身的行为,教师才能带给学生好的影响。
二、保持赞美之心,进行赏识教育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期望效应又叫作“罗森塔尔效应”,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罗森塔尔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发展而提出的著名论断。该理论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某种期望或语言,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发展,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往往会与教师的关注形成正比。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面对小学生时应多多运用赏识教育,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的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与爱。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多多采用鼓励性的评价,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时要用委婉的语气,期望的态度来进行管理。比如在语文课堂上一位同学起来阅读课文,阅读的并不流利,教师便可给出如此的评价:“这位同学勇气可嘉,值得大家学习,相信你下次一定可以读得更加流利”。在这条评价中,教师肯定了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行为,同时也对他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改良的意见与目标,即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又不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提出期望与赞美之时,要注意自己的要求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合情合理,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原有的能力基础上,提出稍高的要求,做到“跳一跳,摘桃子”。
三、适当处理负面情绪,养成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教师会很好地观察学生的负面情绪,找出原因,及时地提出解决方案,积极地应对负面情绪,勇于与其作斗争,快乐学习。在帮助小学生进行幸福感提升时,还要帮助学生保持生活的乐观,帮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失落时可以有效化解。由此,可以通过故事讲解,以及讓学生了解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名人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乐观生活的好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建立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师生之间保持平等,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幸福感。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与教师积极地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式,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学习,通过情境创设、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五、保持信任之心,促进民主发展
信任是人与人交流交往的保障,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强烈信任时,学生才会信任教师的言行。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信任可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其建设民主的班级提供基础。班主任在班级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是一名引导者,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比如教师在日常班级生活中,可以放手将班级事务交给班级干部,让班级干部对各项任务进行统一协调。在班级体形成之初,教师可以选择性倾听班干部的计划,适当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要求,当班级体正式形成后,教师可放心将班级事务交给学生,将自己作为班集体发展的引导者,而非操控者。在班级生活中,教师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看到学生的进步,让学生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揽,以信任肯定学生的行为,以表扬促进学生的发展。信任似春雨,润物无声。教师的信任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民主班集体的形成,使得个体在优秀班风的影响下,约束自身的行为,共同持续向上发展。
综上所述,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需要充满爱的工作,教师的关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持续动力,是优秀班集体形成的重要基石。对小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心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感,在不同的情形下关注其情感和心理上的变化并增强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提升其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红军. 浅析小学幸福教育[J]. 神州(中旬刊),2013(7):51-51. DOI:10.3969/j.issn.1009-5071.2013.07.046.
[2] 赵敏敏. 关心理论视角下农村小学幸福教育的途径探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9):86.
关键词:小学德育;幸福感;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教师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重要对象,教师用爱心来践行班主任工作,才能满足学生成长中需要的爱与关注,保障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不仅如此,爱还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班集体形成的关键,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保持充足的爱心,才能构建出阳光向上的班集体,让学生在集体的影响下获得个性的发展与完善,保障学生的持续进步。
一、约束自身行为,发挥榜样作用
言为身范,强调的正是教师的榜样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当教师站在神圣的讲台上,他已不再代表其个体,而是代表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将指引着学生主动求学,将指引着学生主动改变。如果教师其身不正,这种精神的神圣性也会受到影响,进而波及学生。因此,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言行举止,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守时”是一项重要的品质,也是教师反复要求学生做到的地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现象,虽然教师不断地向学生强调守时的重要性,但是教师自身却没有做到守时,常常是上课铃声响起,教师才姗姗来迟,而且丝毫不以为意。而此类的言行举止,又怎么可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学会守时,自己首先一定要具有时间观念,应在上课铃声响起前就抵达教室,这样才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比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应当主动捡起班级地面上的垃圾纸屑,但是教师本人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总是要求这个、要求那个,学生又怎么可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当教师看到地面出现垃圾时,应当主动弯腰捡起并扔到垃圾箱里,这样的行为示范才能带给学生好的影响;再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教师也不能存在铺张浪费的举止。凡此种种,只有教师自觉遵守,主动约束自身的习惯,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向师性,却没有良好的行为判断能力,因此不论教师的举止是对是错,他们都会模仿,而这对教师是一种提示:只有不断约束自身的行为,教师才能带给学生好的影响。
二、保持赞美之心,进行赏识教育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期望效应又叫作“罗森塔尔效应”,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罗森塔尔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发展而提出的著名论断。该理论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某种期望或语言,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发展,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往往会与教师的关注形成正比。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面对小学生时应多多运用赏识教育,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的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与爱。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多多采用鼓励性的评价,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时要用委婉的语气,期望的态度来进行管理。比如在语文课堂上一位同学起来阅读课文,阅读的并不流利,教师便可给出如此的评价:“这位同学勇气可嘉,值得大家学习,相信你下次一定可以读得更加流利”。在这条评价中,教师肯定了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行为,同时也对他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改良的意见与目标,即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又不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提出期望与赞美之时,要注意自己的要求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合情合理,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原有的能力基础上,提出稍高的要求,做到“跳一跳,摘桃子”。
三、适当处理负面情绪,养成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教师会很好地观察学生的负面情绪,找出原因,及时地提出解决方案,积极地应对负面情绪,勇于与其作斗争,快乐学习。在帮助小学生进行幸福感提升时,还要帮助学生保持生活的乐观,帮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失落时可以有效化解。由此,可以通过故事讲解,以及讓学生了解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名人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乐观生活的好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建立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师生之间保持平等,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幸福感。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与教师积极地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式,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学习,通过情境创设、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五、保持信任之心,促进民主发展
信任是人与人交流交往的保障,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强烈信任时,学生才会信任教师的言行。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信任可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其建设民主的班级提供基础。班主任在班级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是一名引导者,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比如教师在日常班级生活中,可以放手将班级事务交给班级干部,让班级干部对各项任务进行统一协调。在班级体形成之初,教师可以选择性倾听班干部的计划,适当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要求,当班级体正式形成后,教师可放心将班级事务交给学生,将自己作为班集体发展的引导者,而非操控者。在班级生活中,教师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看到学生的进步,让学生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揽,以信任肯定学生的行为,以表扬促进学生的发展。信任似春雨,润物无声。教师的信任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民主班集体的形成,使得个体在优秀班风的影响下,约束自身的行为,共同持续向上发展。
综上所述,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需要充满爱的工作,教师的关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持续动力,是优秀班集体形成的重要基石。对小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心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感,在不同的情形下关注其情感和心理上的变化并增强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提升其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红军. 浅析小学幸福教育[J]. 神州(中旬刊),2013(7):51-51. DOI:10.3969/j.issn.1009-5071.2013.07.046.
[2] 赵敏敏. 关心理论视角下农村小学幸福教育的途径探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