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审美化语文教师秉承一定的审美理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贯彻审美教学理念,运用审美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在此平等而有效的教学互动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对人类文明精华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有创造性的再现,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审美意识、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明确有效的审美能力,从而建构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审美
一、语感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心理机制
语感,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语言感受和语言文字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即“感悟力”,它一方面强调语感是一种能力,另一方面突出其敏锐的审美特征。它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境感、语艺感等。通过对说话、诵读中的重音、停顿、强调等的把握,对词法、句法、语序的理解,对文艺修辞、言语变异的领悟,学活字词、感知语句、凸现艺术形象、获得文章的题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感既是语言学的范畴,也属于心理学、美学的范畴。
语感是如何产生的呢?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是指将对象纳入到固有心理模式(即认知结构)里;“顺应”是指主体心理图式的改造,以顺应为对象。语言的感知归根到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存着,并形成“表象系统和概念——语词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制约、渗透、影响、配合,最终建构成网络状认知结构。在这个系统里,抽象思维以概念——语词为材料进行逻辑推理,形象思维则以表象为材料进行想象。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应过程,概念性的语词的生命被“激活”、“唤醒”。这样,经过多少次的重复和实践,然后达到“自动化”——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一读一听之际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悟性审美”,即语感。实际上,语感的产生就是一个新的认知结构——敏锐的审美感知系统的重铸。
由此可见,语感是积淀着理性的感性,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带有直觉性、非直觉性,同时,又潜伏着逻辑理智的成份,是具有理性功能的感性形态的领悟和意会,它是在感性认知里同时了解到本质,故称之为“理性的直觉”。
二、注重语感训练,促使语文教学审美化
语文教学要达到的审美境界,在赏心悦目的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训练语言文字基本功、提高语文能力,就需要注重语感训练,也只有注重语感训练,才能促使语文教学的审美化。
语感受与美感的关系至为密切,有了敏锐的语感,就能从主体对音美、形美、意美的整体感受和审美中,获得熏陶和教育;同样,一堂生动活泼、充满智慧和情趣、富有美感的语文课,也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教学中,如何加强语感的训练,促使语文教学审美化?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眼:
1、导之以读感受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读。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语”,就是从吟读入手,以为历代文学精要要“朝夕讽咏以为之本”,“皆须熟读”,“枕籍观之”,这样,“久之自然妙入”。此处的“妙语”“妙入”即我们所说的“语感”。“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一篇文章,必须依据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错综地使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叶老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出来,使学生得到深切的了解,“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他所描述的这种境界,我以为就是通过吟诵达到的审美境界。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示范朗读声像带等作为“导读”,让学生体味、模仿。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通过精读背诵,锻炼口语,开拓思路,下笔成文,方能“应笔而出,思如泉涌,滔滔不绝”。
此外,读的训练还包括默读、速读等,这方面的训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纵目浏览,迅速接收语言信息的能力,形成“语感”。
2、引之以析欣赏美. 训练语感,必须让学生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懂得赏析。有的要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要从涵养方面去揣摩。叶圣陶说:语文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辞法,“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咬文嚼字,把储藏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体味出来,要从文艺修辞的角度,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注意其修辞的美妙动人之处,深刻感受言语作品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注意其形象感、情趣感、意蕴感。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的意境,感受其意境美;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或“诗眼”),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感受其意蕴美。
3、辅之以说写创造美.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感更是在实践中锤炼而成。叶圣陶认为:写作是一种技能,只有在“反复历练”中方能形成。朱熹云:“学者只是要熟,功夫纯一而已。”功夫从何而来?一方面是听读,烂熟于心,一方面则是说写,百炼成钢。语感的训练要注意指导练习,包括练习说话、写话、写片断、写文章。只有让学过的东西流之于口头、笔端,才能够记得牢,才能在表达上见成效。要指导学生多仿作,多摘录,学会学海拾贝,语林采英,让学生积淀语感材料,只有日积月累,写作时才会“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审美
一、语感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心理机制
语感,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语言感受和语言文字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即“感悟力”,它一方面强调语感是一种能力,另一方面突出其敏锐的审美特征。它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境感、语艺感等。通过对说话、诵读中的重音、停顿、强调等的把握,对词法、句法、语序的理解,对文艺修辞、言语变异的领悟,学活字词、感知语句、凸现艺术形象、获得文章的题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感既是语言学的范畴,也属于心理学、美学的范畴。
语感是如何产生的呢?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是指将对象纳入到固有心理模式(即认知结构)里;“顺应”是指主体心理图式的改造,以顺应为对象。语言的感知归根到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存着,并形成“表象系统和概念——语词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制约、渗透、影响、配合,最终建构成网络状认知结构。在这个系统里,抽象思维以概念——语词为材料进行逻辑推理,形象思维则以表象为材料进行想象。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应过程,概念性的语词的生命被“激活”、“唤醒”。这样,经过多少次的重复和实践,然后达到“自动化”——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一读一听之际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悟性审美”,即语感。实际上,语感的产生就是一个新的认知结构——敏锐的审美感知系统的重铸。
由此可见,语感是积淀着理性的感性,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带有直觉性、非直觉性,同时,又潜伏着逻辑理智的成份,是具有理性功能的感性形态的领悟和意会,它是在感性认知里同时了解到本质,故称之为“理性的直觉”。
二、注重语感训练,促使语文教学审美化
语文教学要达到的审美境界,在赏心悦目的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训练语言文字基本功、提高语文能力,就需要注重语感训练,也只有注重语感训练,才能促使语文教学的审美化。
语感受与美感的关系至为密切,有了敏锐的语感,就能从主体对音美、形美、意美的整体感受和审美中,获得熏陶和教育;同样,一堂生动活泼、充满智慧和情趣、富有美感的语文课,也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教学中,如何加强语感的训练,促使语文教学审美化?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眼:
1、导之以读感受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读。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语”,就是从吟读入手,以为历代文学精要要“朝夕讽咏以为之本”,“皆须熟读”,“枕籍观之”,这样,“久之自然妙入”。此处的“妙语”“妙入”即我们所说的“语感”。“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一篇文章,必须依据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错综地使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叶老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出来,使学生得到深切的了解,“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他所描述的这种境界,我以为就是通过吟诵达到的审美境界。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示范朗读声像带等作为“导读”,让学生体味、模仿。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通过精读背诵,锻炼口语,开拓思路,下笔成文,方能“应笔而出,思如泉涌,滔滔不绝”。
此外,读的训练还包括默读、速读等,这方面的训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纵目浏览,迅速接收语言信息的能力,形成“语感”。
2、引之以析欣赏美. 训练语感,必须让学生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懂得赏析。有的要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要从涵养方面去揣摩。叶圣陶说:语文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辞法,“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咬文嚼字,把储藏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体味出来,要从文艺修辞的角度,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注意其修辞的美妙动人之处,深刻感受言语作品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注意其形象感、情趣感、意蕴感。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的意境,感受其意境美;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或“诗眼”),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感受其意蕴美。
3、辅之以说写创造美.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感更是在实践中锤炼而成。叶圣陶认为:写作是一种技能,只有在“反复历练”中方能形成。朱熹云:“学者只是要熟,功夫纯一而已。”功夫从何而来?一方面是听读,烂熟于心,一方面则是说写,百炼成钢。语感的训练要注意指导练习,包括练习说话、写话、写片断、写文章。只有让学过的东西流之于口头、笔端,才能够记得牢,才能在表达上见成效。要指导学生多仿作,多摘录,学会学海拾贝,语林采英,让学生积淀语感材料,只有日积月累,写作时才会“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