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背诵在学好英语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背诵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背诵课文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只要掌握好正确的方法,背诵大量的英语文章,一定能学好英语。
【关键词】 背诵;重要意义;作用;方法
古人云:“数诵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背诵能帮助思考,思考需借助背诵。背诵是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知识输入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但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大量的英语基础知识,而且可培养大家丰富的语感,進行听、说、读、写各项活动。通过必要的背诵记忆,学生可以拓展基础知识,丰富语言素材,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促使语言输出规范化。背课文是一项虽然艰苦却其乐无穷的学习方式,只要把握得好,就能够使学生在快乐和成就感中学习。
一、背诵对学好英语的重要意义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学习母语是说在先、读在后,而在没有外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外语,是读在先、说在后。现在,我们是在汉语语言环境里学习英语,所以,要能达到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我们就必须先学会朗读,然后大量的背诵,在大脑中积累足够的语言素材,这符合语言习得的特殊规律。现代传播理论告诉我们,语言教学也是一种传播过程。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其中听读是说写的前提。学生能够诵读大量的语言材料,他们自然能体会语言运用的各种内在奥妙,说出的话,写出的句子自然而然就符合语言运用规律。这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拳练千遍自然通”。从这一角度说,背诵应该是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背诵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语感越强就越能创造性的学习和使用语言。通过大量的语言信息的刺激就可以逐步获得语感。背诵是一种强化与集中的语言信息的刺激行为,它通过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朗读、理解到思维加工形成记忆获得大量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的习惯用法等信息的输入,使学生逐渐提高对思维形式的感受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有效克服来自母语的干扰,经过大量的模仿,达到语言的自然输出,从而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背诵课文的几种方法
背课文,首先要熟悉课文。在背之前要多读多听多写。读,能熟悉每个单词的发音,把句子连贯地读出来,才会朗朗上口,有时会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听,能听准每一个单词的发音,学到正确的语音语调,不会混淆读音相近的词,纠正自己读得不准的地方,增强语感和反应能力。写,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弥补读音与书写不同的缺陷。熟悉课文之后,应该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把课文背下来,否则其效果会事倍功半,或前功尽费。背诵课文的具体方法有下列几个,仅供参考。
1. 滚雪球背诵法
乌申斯基说:“要在建筑物倒塌之前进行巩固,不要等倒塌之后再进行修补。”背课文也一样,等忘记了才去背,又要多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可把课文分成若干段落A,B,C,D……等,先背A, 再背B,然后AB合背,又背C,再ABC合背,……。这样一直滚下去,课文就能在不断地重复之中背熟了。
2. 课本剧表演背诵法
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课本剧的形式,来表达文章主题。学生可以根据故事角色自愿组成小组,并对课文进行改写。但学生必须在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并且在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保留原意,不能偏离文章中心。在表演课本剧前,学生应反复阅读文本,圈画出重点词句,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在讨论中把握角色。再深入研读,真切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鲜活的对话、形象的动作及传神的表情等内容。这样,表演时,学生才会把自己融入文本、声情并茂、表演细腻, 并且能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 甚至超越文本。
3. 点线背诵法
抓住文章的脉络,提炼出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子作为记忆的点,如表现人物形象的动词等,根据先后次序排列起来,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展开快速记忆,背诵课文,也就是按照文章写作的线索顺序,把全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记忆。
4. 理解背诵法
对于一篇英语课文,首要问题是要非常清楚它的意思。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开始努力去背,生吞活剥式的死记硬背是没有效果的。在背之前首先要弄懂文章的中心内容,记叙文要弄清楚记述的事情、人物、时间、地点等等,说明文要明白主要解说的对象和不同方面和性质,而议论文则要弄清所讨论的问题和主要的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背诵时要以文章内容为线索进行记忆,要弄懂上下文之间的内容和逻辑上的关系,而后才是语言上的起承转合。这样不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可以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
总之,只有充分理解了课文,才能用多种不同的记忆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实用,简便,可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必拘泥于一招一式。只要选择好背诵的材料,采取有效的背诵方法并配以各种多形式的活用练习,背诵的材料就可以被内化为学习者的活的语言,形成自然、流利、准确的语言表达,真正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2] 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8).
[3] 胡春洞. 英语教学法 [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9).
【关键词】 背诵;重要意义;作用;方法
古人云:“数诵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背诵能帮助思考,思考需借助背诵。背诵是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知识输入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但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大量的英语基础知识,而且可培养大家丰富的语感,進行听、说、读、写各项活动。通过必要的背诵记忆,学生可以拓展基础知识,丰富语言素材,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促使语言输出规范化。背课文是一项虽然艰苦却其乐无穷的学习方式,只要把握得好,就能够使学生在快乐和成就感中学习。
一、背诵对学好英语的重要意义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学习母语是说在先、读在后,而在没有外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外语,是读在先、说在后。现在,我们是在汉语语言环境里学习英语,所以,要能达到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我们就必须先学会朗读,然后大量的背诵,在大脑中积累足够的语言素材,这符合语言习得的特殊规律。现代传播理论告诉我们,语言教学也是一种传播过程。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其中听读是说写的前提。学生能够诵读大量的语言材料,他们自然能体会语言运用的各种内在奥妙,说出的话,写出的句子自然而然就符合语言运用规律。这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拳练千遍自然通”。从这一角度说,背诵应该是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背诵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语感越强就越能创造性的学习和使用语言。通过大量的语言信息的刺激就可以逐步获得语感。背诵是一种强化与集中的语言信息的刺激行为,它通过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朗读、理解到思维加工形成记忆获得大量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的习惯用法等信息的输入,使学生逐渐提高对思维形式的感受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有效克服来自母语的干扰,经过大量的模仿,达到语言的自然输出,从而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背诵课文的几种方法
背课文,首先要熟悉课文。在背之前要多读多听多写。读,能熟悉每个单词的发音,把句子连贯地读出来,才会朗朗上口,有时会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听,能听准每一个单词的发音,学到正确的语音语调,不会混淆读音相近的词,纠正自己读得不准的地方,增强语感和反应能力。写,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弥补读音与书写不同的缺陷。熟悉课文之后,应该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把课文背下来,否则其效果会事倍功半,或前功尽费。背诵课文的具体方法有下列几个,仅供参考。
1. 滚雪球背诵法
乌申斯基说:“要在建筑物倒塌之前进行巩固,不要等倒塌之后再进行修补。”背课文也一样,等忘记了才去背,又要多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可把课文分成若干段落A,B,C,D……等,先背A, 再背B,然后AB合背,又背C,再ABC合背,……。这样一直滚下去,课文就能在不断地重复之中背熟了。
2. 课本剧表演背诵法
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课本剧的形式,来表达文章主题。学生可以根据故事角色自愿组成小组,并对课文进行改写。但学生必须在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并且在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保留原意,不能偏离文章中心。在表演课本剧前,学生应反复阅读文本,圈画出重点词句,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在讨论中把握角色。再深入研读,真切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鲜活的对话、形象的动作及传神的表情等内容。这样,表演时,学生才会把自己融入文本、声情并茂、表演细腻, 并且能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 甚至超越文本。
3. 点线背诵法
抓住文章的脉络,提炼出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子作为记忆的点,如表现人物形象的动词等,根据先后次序排列起来,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展开快速记忆,背诵课文,也就是按照文章写作的线索顺序,把全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记忆。
4. 理解背诵法
对于一篇英语课文,首要问题是要非常清楚它的意思。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开始努力去背,生吞活剥式的死记硬背是没有效果的。在背之前首先要弄懂文章的中心内容,记叙文要弄清楚记述的事情、人物、时间、地点等等,说明文要明白主要解说的对象和不同方面和性质,而议论文则要弄清所讨论的问题和主要的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背诵时要以文章内容为线索进行记忆,要弄懂上下文之间的内容和逻辑上的关系,而后才是语言上的起承转合。这样不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可以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
总之,只有充分理解了课文,才能用多种不同的记忆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实用,简便,可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必拘泥于一招一式。只要选择好背诵的材料,采取有效的背诵方法并配以各种多形式的活用练习,背诵的材料就可以被内化为学习者的活的语言,形成自然、流利、准确的语言表达,真正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2] 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8).
[3] 胡春洞. 英语教学法 [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