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八卦掌法传承的动态演进(一)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o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主题,是要谈一谈拳法结构的动态问题。
  哪一家的拳法动作不是动态的?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问题,正是这样一个看来毫无疑问的问题。据我们几十年的活体对抗实践并伴以理论上的检验,这里面却是大有文章的。它关系到传统武术究竟有没有超越性的东西。一味地强调什么“心、意、气、内力”,是经不住科学验证的!
  文章标题的“萧氏八卦掌拳法传承的动态演进”,意在所介绍的萧氏八卦掌。是未经我的师爷萧海波先生和我的老师卢忠仁先生加以变动的原始传承。至于卢老后来总结、创立的“卢氏结构”就另当别论了。指出这一点。也即是说自辽西葫芦岛虹螺山少林下院传承下来的“八卦掌”,原来就已经是在拳法结构上对动作动态上有所演进了。这一点,可以使人认识到,无论官方或名门,在继承传统武术遗产上,并没有把拳法结构的动态演进继承下来,否则现代体育科学就不会蔑视我国传统武术所强调的理论是愚昧之谈了!
  下面,本文先介绍一个具体的事例,大家可以从中一见究竟。
  1930年夏天的一天午后,萧海波师爷与我的师伯郭金刚正在家中谈论武术中的一些练功方法及武林轶事。谈兴正浓,就听院子里有人高声喊道:“听说这院儿里有练武的,在哪屋呢?”读者会问了,这是谁啊,说话够冲的。喊话的人姓牛,约三十岁,在天津卫小有名气,是练铁砂掌、铁布衫功夫的。与此人同来的还有一位,是霸州的某通臂拳名家。萧海波听到喊声,透过竹帘往外看,见是俩年轻人,就对门外两人说:“哎,小伙子,练武的在这呢。”就见姓牛的小伙子一马当先,掀开门帘进到屋内。萧海波此时正坐在对着房门的太师椅上,手拿长杆旱烟袋吸烟。牛某见萧海波正在抽烟,说了声:“老爷子。跟您请教一手,这下您有辙吗?”说话之间,抬起右手照着萧的烟袋锅一掌打去。说时迟,那时快,就见萧海波左手握住烟袋杆。由自身左侧向上一个半圆划弧。绕开牛某的来手,用左手连同烟袋杆正落扶在对力,右小臂上,右手同时使了一个单托掌,将牛某连同门口的竹帘子,一起打飞到了屋外,躺倒在院子里。与其同来的通臂拳名家,见此情景,赶忙拽起牛某,冲萧海波一抱拳:“老爷子,服了!”说完二人急忙离去。
  讲述萧海波的这个事例。主要是通过细细分析萧在“应敌”过程中,所体现的“萧氏八卦掌”中的动态结构。萧海波在瞬间同牛某的过招中,使用的“单托掌”是一“化”一“打”,二者一气呵成。萧氏在用烟袋杆化开来方的手掌。搭在了其右小臂上,起身的同时,身体做了一个“子午”式的划弧,这是一“化”。这一“化”就把牛某整个身体牵动了。紧接着,萧海波的身体一个涌捶挒身,也就是“卢氏结构”中讲的身体平行移动,连同双脚的“铲炸步”,右手就打在牛某的小腹上,虽然是单手打的,可是萧海波是整个身体的同动,是一个整体结构作用到了一个点上,这是一“打”。
  据我的师伯郭金刚讲,萧师爷在整个动作完成之后,连其坐着的太师椅都随着萧的动作旋转了45度。
  下面根据上述萧氏的一“化”一“打”,析之如下:
  如果拳法的功法锻炼总是“上体保持平直”的话,会出现下列情况:
  对方右臂冲进来(拳掌皆同),我力_左手化解,或拢或拨或挑或格,这里只有一个情况,那就是我方平时手头操练得硬和快速,届时手疾眼快,把对手格开,化解冲进之手。
  如上,这里还要看我方临场时出手化解对手的位置、尺寸等等,都做好,堪称体现了传统武术早期水平,那就是太极拳所讲的“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非关学力而有也。”按照太极拳和形意拳一向被视为区别于早期少林拳的“快打慢,有力打无力”的所谓“内家功法”,在八卦掌于晚清出现不久便被_人极。形意二家联合一起视为功法同种。显然萧氏临场所用的不是早期少林打法,如果是的话。萧海波已近80岁的高龄,能临场战胜壮汉吗?
  那么,萧氏临场所用。是否就是像《太极拳论》上所写的“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那样,一巧破千斤呢?本文在这里要做的答案是,照样不行的!
  萧氏当时是端坐室内,左手握烟袋杆吸旱烟,对方右手击来,萧氏左手手腕由下向自身左侧向上划一个半圆弧,绕开对方冲击的手,使对方这一手法落空,其时萧氏左手(包括所握的烟袋杆部)正落扶在对方右小臂右侧面。在这里,萧氏仅只左臂腕部划弧是不行的,即便是快速划弧绕过来手冲击,落扶在来手的腕部右侧也是不行的,因为照这样的话,虽是自身左手扶住对方右小臂,而对方连同上体的前拥之势,通过萧氏扶着的左手,以上体惯性前冲,必将萧氏冲压得后仰,并连同座椅一同倒地。根据萧氏八卦掌功法原则,腕掌的划弧是连同肘、肩、颈、脊、腰部以及与另一臂相称(虽然刹那间尚未与对手接触)同时划弧,并且所划的弧起止都不是同轴面的方向点,否则任何一处受阻的话,所有部位都会受阻的;不仅如此,萧氏功法原则上,在手臂划弧的同时。上体的胸腹朝向面还须转动斜向(当时是朝向自身右前方),根据萧氏桩法上体有前倾之势。这时随手臂划弧,随上体朝向面的转动(横转),尚有纵而的小幅度的划弧运动。只有这样,才会将对手极大的冲击力“化”掉!如果上体正直不动,按现代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只有做手臂用力的支撑之功,自然是支撑不住的。上世纪30年代,许多武术名手格挡化解不住西方拳击的直拳冲击,就是这个道理!
  上体与手臂、腕、肘、肩等同时转动。是否合于“活似车轮”、“气若车轮,腰如车轴”之论就行?
  答曰:不行,肯定不行!试看:
  无论两腿如何站立,两脚平行也好,前后步、正丁、反丁、不丁不八也好,两腿三七、四六、五五皆好,屈膝也好,一屈一直也好。只要转换上体的朝向,还不用说朝向或左或右九十度,即使是接近半四十五度之内,那么,腰以纵轴位或左或右水平的移动,遇有来力冲击时,无论手臂做何挑、拨、格、挡、发拳、发掌也是同样,上体依然是腰部承担支撑,是禁不住来力冲击的。上世纪30年代传统武术适应不了西方拳击俯身深入冲击,借用拳谱《太极拳论》一句话说,必然是“率皆为人制”,这是经过上百人上万次实践检验得出来的结果!
  考察武术历史演进的由马上持械到步下拳脚的过渡,二马错蹬持长短兵器对抗,二马奔驰方向相反(包括略有偏转)和骑马人特长短兵器转体抡砸或冲刺,当人在转体手持重物向对方发力时,必须是两胯横撑开裆,两胯紧压马背。转体发力,熟请此法的在萧氏虹螺山学艺时是大有人在的。上述萧氏临场一“化”的同时所发生的中平位单托掌时,两胯横撑转体,整个椅子被带得 挪位半尺有余,这是旁观人亲眼所见。所以萧氏传承的八卦掌法,原传就有“周身之力,挒身之法”的功法要诀。夹着尾巴像动物被咬败一样,还有何繁体力量而言呢?
  本文标题上有拳法传承的动态演进之说,正如开篇所谈“哪一家拳法动作不是动态的?”,这个问题看来好像无法理解,然而,把问题放在武术问题上,却是不难理解的。
  自明代中叶“内家拳法”兴起,提出“以柔克刚”以来,继之而起针对先前盛行的鼓气努力、刚疾迅猛,而太极又看到r活体相抗有缓有疾、有顺有背、有虚有实等相对状况,因而选用了古代哲学的“太极、阴阳、动静、开合”等思想以为拳法指导理念,于是在整体、有机、内在主宰等传统的文化思想背景下,顺理成章的便将中国武术遗产的人体运动活动,突出了人体内在方面的锻炼,充实了武术技术形式下的内在的民族内容——这是武术遗产的精华所在,什么体操、舞蹈、技巧等等,仍然只是形式上的东西!与太极拳理论差不多先后。形意拳提出了“内三合”与“外三合”的统一。这些都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里程碑。不只是所谓的“风格不同”。
  尽管传统武术所谓的“心、意”,属于人体运动的心理因素,对人体运动生理系统有所影响,但无论如何也不是决定性因素。至于所谓的“气”。根据卢忠仁先生多年的研究和众多前辈及同行们的实践,所谓的“气”,只能是从事运动的活体的主观感受,这种感知的客观实体究竟为何,这就是一个研究性的问题了。
  形意拳提出“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和“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统一。所有这些,填写了武术技术形式下的内在方面的民族内容。这些内在的、有机的、整体的东西,正是武术的博大精深之所在。
  尽管若干有成就的太极拳家和形意拳家,他们练功时并不知道所谓的“气沉丹田”、“气遍周身”、“运气发力”等等,究竟实际是些什么,然而长此以往,再加以不断进行活体对抗的检验,至少在其自身内在方面是有所调控的。因此。他们锻炼的结果。和早期少林长拳或西方传来的体操的技巧质量是不同的。也正是因此,即便是很有成就的名家,在运用人体必须的内外各个要素时。也是很难弄清楚的。另外,尽管传统武术发展上演进为双重的、双向的、非线性的、内在有机整体性的人体运动。可以说是有人类以来才有的运动活动上的东西,但是正常人体的行走、站立姿态,也是难以被转换彻底的,因而也仍然带有静态成分——不过,仅只用力平衡得不错,也是能克服力大和快速的!
其他文献
桩步又叫桩功,因桩功是拳术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基本功夫,所以它既有强壮身心(能使体内的中气保持中正安舒)之功,又有稳定平衡之能。太极拳中有很多桩步练法,这里只介绍吴氏太极拳中最基本的四种桩法。    1.马步站桩    练步之法以马步为基础。马步,又名马裆、地盆或站桩。为什么要练马步站桩呢?因其步稳气沉,不但可免血气上浮和呼吸短促之病,而且可使浮力渐去,得到气力沉重的效果。虽然拳术多半都在练手上的功夫
期刊
第一式刀技 向前(正面)    意义:敌我互相对峙,我预感对手有杀机,即先发制人,拔刀向对手太阳穴挥击,即由正面向下斩。  动作:一、正面而坐,三次呼吸后(吸第三次气息时),两手稳握刀柄和鞘口,同时推刀离鞘,直起腰部,竖起双足足尖,使上身垂直于地面,将鞘向左扭,慢慢拔出刀,至刀尖差10厘米出鞘时,右足踏出,同时将刀水平地向对方太阳穴挥击。  注:刀拔出时,左手握住鞘口,小指押鞘,擦着左腰带,左肘要
期刊
(鸟台)形是李老能仿猛禽编创的动作    李老能(1807-1888年),字能然,直隶深州窦王庄村人,身材魁梧,性格憨厚,出身于独尊儒术的家庭。他是读书人,知识非常渊博,熟悉道家方术之天文、历法、医术、占卜、遁甲等,懂道教《道藏》之《胎息经》、《胎息气经》学,研究道教“修仙”方法。道教理论称,经过修炼,人的呼吸可以做到“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    “胎息”亦作“导引”,又为“道引”,为“
期刊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米,岭南尚武成风,历代英雄辈出,形成了以洪、刘、蔡、李、莫为首的“五大名家”和十八名拳。新中国成市后,武术作为传统体育运动,得到周恩来、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最视和提倡,古洪拳重现了勃勃生机。  上世纪50年代的广州,武风炽盛,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练武者,各拳派更是群英荟萃。洪家拳传人中锐意进取者甚众,而其中尤以“大波”,“细波”和“火妹”兄妹三人
期刊
黄达生,是岭南著名武术家,洪拳巨子,现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虽曾在各种传媒上多次见过他的大名,愧我寡闻,直到周至蔼先生介绍后,才略晓其平生:黄先生1938年出生于广州,父亲是洪拳圣手黄添老前辈,黄先生初从乃父习洪拳,后又转易多师,因其天资聪颖,加上练功勤奋,习武数年,洪拳精华使已全部烂熟于胸。老前辈们夸奖他是“古贤行止,豪侠义烈,兼而有之”。黄先生为人性格豪爽,乐于助人,艺成后多次与人较技,屡战
期刊
因为特喜欢看范伟表演的节目,这不,连拙文副题都把他的“经典”原装套用上了。本来再普通不过的言语,但一出范大笑星之口,立马“流毒”全国,并且让人琅琅上Li,忍俊不禁,该用的地方用上了,即或不该用的地方也非贴着边地往上靠,笔者大概就属于这样的主儿。  别老拿范笑星说事,博客咋不按套路出牌了?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扯上的网,既不是武术之网。也不是指泛泛的网,而是确有那么一个博客利用了一张人“网”,依然把
期刊
编前语:在练洪家拳人的眼中:内在素养方是根本,是真正有用的功夫,洪家拳之所以威震岭南、正是源于这样的修养。  洪家拳流传至今近三百年,其间历代成名的英雄人物以种田的农民和从事码头搬运的苦力等草莽居多,他们以气力营生,练起拳来自然得大独厚,也被人们误认为洪家拳只是专卖力气的庄稼把势。其实源自少林的洪家拳也沿袭了少林“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一贯传统。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练习洪家拳
期刊
一、胸口被抓解脱法之一    当你出门万一碰到歹徒纠缠,胸口被突然抓住时,不论对方多壮多高,你不必惊慌害怕,只要施展出本文所介绍的技巧,就可使歹徒落荒而逃。    当歹徒伸手抓住你胸口时,你立即双手交叉抱于胸前,暗中蓄力待发,口中却说:“对不起”,两手佯装作揖状,一面低头致歉,一面将两手搁在歹徒手肘上,顺势将两手往下猛压。以头顶骤撞其鼻面部位(图1)。只要将这一连串动作施展得“冷脆”,毫不拖泥带水
期刊
文庙奇遇,敢“打”士兵的老人    1983年,满脸稚气的我应征入伍后,在新兵连集训了一个半月,因为在回答首长询问为什么当兵时讲了一句“就是为了解决全民工作,混个‘铁饭碗’养老娘”的大实话,逗乐了老红军陈政委,于是被调到了后勤部机关。在战勤处当通信员。因庸俗的回答而被调到机关工作。那一年我的运气还不错。  春节过后不久的一天晚上,值班干部老段同志喝茶时,也为我沏上了一杯,“微香而小苦”的滋味,更加
期刊
一个人总会有夜半赶路或路经荒无人迹的地方。恰好又是孤身无伴的情况。一旦不幸遇上了歹徒,偏偏这家伙又体壮如牛,不管你怎么哀告“不要这样”。还是“饶了我吧”,他仍纠缠不休,怎么办?  这时你惟一可做的,就是麻痹他,让歹徒觉得你实在是软弱可欺,已到了末路穷途,任人宰割了。  为了打倒他,光凭自己的体力可真不是歹徒的对手,但你可施用本文所教你的技巧,这是万无一失的方法,在这种场合正好运用,保你一战制服对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