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更是课程开发的“生产者”,教学实践“研究者”,也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直面现实,当今的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又如何呢?其德与能,能否适应课改,能否担负起课改的重任呢?
一、师德
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能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师者,人之模范也”。现在,中小学的大部分教师敬业爱岗,不计得失,潜心耕耘,以教好书、育好人为己任,深受学生爱戴。然而,“山中树木有高低”,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教师忽视师德修养,经受不住“诱惑”,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对工作敷衍塞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备课照抄教案,流于形式;上课照本宣科;更有教师忙于有偿家教,疲于经商挣钱;有教师乐于砌“长城”、斗地主,工作昏昏欲睡,精力不足;也有教师爱心不够,简单粗暴,歧视学生,辱骂学生,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对此新闻界也常有披露。因此,在现阶段,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如何加强呢?笔者认为:一是从管理层面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均应加大师德规范的宣传力度,树正气,大力弘扬奉献精神;且建章立制和考核评聘挂钩,强人入轨,使教师真正成为“人之模范”。二是从教师自身层面说,教师应自觉注重师德修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应自觉加强内省反思,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不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高尚的人格风范,钟爱教育,关爱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就不会“隐其学而疾其师”。如此,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能不断提高,教师也必将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二、师能
教师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当的,也更不是多少有点知识就可以站在讲台为人师的,师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着新课程的改革。课改要求教师专业化,即必须具备相当的师德与师能,方可成为教师。就师能而言,教师不仅应具备广博、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应具有坚实、全面的教育专业知识。中小学“师能”的现状如何呢?笔者带着这一问题,曾多次深入课堂听课,多次和教师交流探讨。经初步调查后认为:有部分教师不注重吸收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未吃透“课改”精神、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课堂上仍是“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去教,“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依然存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少数教师能力欠缺,普通话、粉笔字较差,有时在课堂上竟出现知识性错误;有不少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缺乏教育机智,吸引不了学生,驾驭不了课堂,无用功多,课堂沉闷,缺乏亲和力,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第一轮已结束,但还有约70%的教师虽然拿到了培训证却不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特别是农村学校),也就更谈不上对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了。试想,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能力会怎样呢?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吗?为此,推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提高师能迫在眉睫。
如何改变现状呢?笔者认为应抓好两个“加大”一个“树立”。即:
1、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近些年来各地的实践证明,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不过,就其现状而论,还应求真务实,使其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就课程的设置来说,一要体现针对性,能适应当前课改的现实和培训对象(教师)的实际情况。如开设外语及其它学科知识的培训课,开设现代国内国外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的培训课等;二要体现实效性,让培训对象(教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可针对当前课改的热点、难点问题,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三要方式灵活多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加大校本科研的力度,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可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校本科研是以学校为主阵地、教师为主体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针对学校教学对象(学生)的具体情况,就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及教师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使教师在“实践—交流(反思)—反思(交流)—实践”中走向成熟,因而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不过,就我校的现状来说,校本教研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应高度重视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一要身体力行亲自参与;二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提供适当的教研经费,确保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三要充分发挥三级教研网络的作用,使校本教研一环紧扣一环地落到实处;四要“请进来,走出去”:请专家、学者到校举办讲座,解决教师疑难,让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直接交流、“对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参加学术活动,借“他山之石”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总之,学校要通过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加速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师能”、提高质量,不辱时代使命。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身内在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不断的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师职业的需要。中小学教师一要勤读书,勤做读书笔记。读的内容包括:(1)政治方面的书籍;(2)学科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3)教育教学专著和教育教学杂志;(4)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书籍等。二要勤思考,勤写教学随笔。即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得失,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水平。三要积级参加学术活动,向专家请教,和专家交流;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同事一起说、上、评课,共同交流探讨,取长补短,以丰富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一位教育行政领导讲过这样一句话:“读政治之书以养大气,读专业之书以养才气,读休闲之书以养灵气。”他讲话的意思就是要加强学习。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德能双修,不断反思,不断“充电”,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在“充电”中提高。如此,我们时代呼唤的名师就指日可待了!
直面现实,当今的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又如何呢?其德与能,能否适应课改,能否担负起课改的重任呢?
一、师德
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能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师者,人之模范也”。现在,中小学的大部分教师敬业爱岗,不计得失,潜心耕耘,以教好书、育好人为己任,深受学生爱戴。然而,“山中树木有高低”,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教师忽视师德修养,经受不住“诱惑”,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对工作敷衍塞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备课照抄教案,流于形式;上课照本宣科;更有教师忙于有偿家教,疲于经商挣钱;有教师乐于砌“长城”、斗地主,工作昏昏欲睡,精力不足;也有教师爱心不够,简单粗暴,歧视学生,辱骂学生,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对此新闻界也常有披露。因此,在现阶段,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如何加强呢?笔者认为:一是从管理层面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均应加大师德规范的宣传力度,树正气,大力弘扬奉献精神;且建章立制和考核评聘挂钩,强人入轨,使教师真正成为“人之模范”。二是从教师自身层面说,教师应自觉注重师德修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应自觉加强内省反思,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不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高尚的人格风范,钟爱教育,关爱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就不会“隐其学而疾其师”。如此,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能不断提高,教师也必将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二、师能
教师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当的,也更不是多少有点知识就可以站在讲台为人师的,师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着新课程的改革。课改要求教师专业化,即必须具备相当的师德与师能,方可成为教师。就师能而言,教师不仅应具备广博、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应具有坚实、全面的教育专业知识。中小学“师能”的现状如何呢?笔者带着这一问题,曾多次深入课堂听课,多次和教师交流探讨。经初步调查后认为:有部分教师不注重吸收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未吃透“课改”精神、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课堂上仍是“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去教,“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依然存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少数教师能力欠缺,普通话、粉笔字较差,有时在课堂上竟出现知识性错误;有不少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缺乏教育机智,吸引不了学生,驾驭不了课堂,无用功多,课堂沉闷,缺乏亲和力,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第一轮已结束,但还有约70%的教师虽然拿到了培训证却不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特别是农村学校),也就更谈不上对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了。试想,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能力会怎样呢?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吗?为此,推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提高师能迫在眉睫。
如何改变现状呢?笔者认为应抓好两个“加大”一个“树立”。即:
1、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近些年来各地的实践证明,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不过,就其现状而论,还应求真务实,使其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就课程的设置来说,一要体现针对性,能适应当前课改的现实和培训对象(教师)的实际情况。如开设外语及其它学科知识的培训课,开设现代国内国外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的培训课等;二要体现实效性,让培训对象(教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可针对当前课改的热点、难点问题,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三要方式灵活多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加大校本科研的力度,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可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校本科研是以学校为主阵地、教师为主体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针对学校教学对象(学生)的具体情况,就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及教师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使教师在“实践—交流(反思)—反思(交流)—实践”中走向成熟,因而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不过,就我校的现状来说,校本教研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应高度重视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一要身体力行亲自参与;二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提供适当的教研经费,确保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三要充分发挥三级教研网络的作用,使校本教研一环紧扣一环地落到实处;四要“请进来,走出去”:请专家、学者到校举办讲座,解决教师疑难,让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直接交流、“对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参加学术活动,借“他山之石”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总之,学校要通过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加速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师能”、提高质量,不辱时代使命。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身内在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不断的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师职业的需要。中小学教师一要勤读书,勤做读书笔记。读的内容包括:(1)政治方面的书籍;(2)学科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3)教育教学专著和教育教学杂志;(4)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书籍等。二要勤思考,勤写教学随笔。即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得失,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水平。三要积级参加学术活动,向专家请教,和专家交流;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同事一起说、上、评课,共同交流探讨,取长补短,以丰富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一位教育行政领导讲过这样一句话:“读政治之书以养大气,读专业之书以养才气,读休闲之书以养灵气。”他讲话的意思就是要加强学习。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德能双修,不断反思,不断“充电”,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在“充电”中提高。如此,我们时代呼唤的名师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