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
关键词:教学情境; 导趣引思; 设问导疑; 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中间或结束。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合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进行探究。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相关原则
1.启发性
在数学的情境教学中,要求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启发性,从而激活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让其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之中,然后取得相关的认知效果。创设出的情境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材内容以及符合大纲要求,也不是能通过常规性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它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其中从而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
2.针对性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量创设数学情境,在此过程中突出数学这门学科自身的抽象性以及逻辑性,让学生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接收领会其中的信息,积极参与到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
3.层次性
在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的时候,要创设一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使问题形成有机整体,用组合与铺垫或是设台阶的方式达到对问题整体效益的提高同时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依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的中心,使提出的问题简单而具体,用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使得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深刻理解到相关的知识,形成与数学相关的系统知识结构。
4.开放性
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包括学习以及教学方法的开放、解题开放、课型开放等等。比如,课型开放指的是把课程类型设置为基础研究课或拓展研究课以及自学辅导课、讨论课、解题训练课之类的;解题开放包括的是一题多问、多解和多变这几类。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几种形式
1.导趣引思,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解《可能性的大小》新课时,可以引用田忌赛马的故事为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通过提问: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比赛,那么田忌的马如何出阵,田忌才能取胜?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而田忌的马随机出阵比赛,田忌获胜的概率是多少?(要求写出双方对阵的所有情况)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2.设问导疑,创设探究新知情境
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
为了使学生巩固掌握相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复习课上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已知⊙A、⊙B外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1cm、3cm,半径为5cm的⊙C与⊙A、⊙B都相切,请问这样的⊙C一共可以画出几个?
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圆的位置关系,在认识上已经具备了相切两圆——内切与外切的两种位置关系(图形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探求⊙C的个数(图形想象),显然已经具备了条件。
问题一提出,我发现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积极地参与,很努力地画着,当他们画出了两个、三个⊙C时,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喜悦。而那些尖子生同样有着他们体验的快乐,当他们把画出的第五个、第六个⊙C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时,脸上写满了自豪和自信。
3.联系实际,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桂林两大购物中心微笑堂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微笑堂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4.以人为本,创设评价教育情境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对于此题,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0,从而得k≤0.5。对于这样的解答,教师本来准备这样评价:你把k≠0这个条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但这样的评价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k≤0.5时,能否k=0,为什么?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5.画龙点睛,创设课堂小结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在讲“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课堂小结只有两句话。即“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定理(垂径定理),发现了一种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为辅助线来解有关弦的问题)。”这样的小结耐人寻味,只须寥寥数语,就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6.引发冲突,创设认知体验情境
“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与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使之产生认知冲突,导致一种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感,学生必然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在《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ab)2=a2b2以后,许多同学都错误地认为(a+b)2=a2+b2。可以先让学生猜想(a+b)2,然后让学生用具体数据进行代入求值,进行让学生发现原先自己的错误认识,从而产生出观念冲突,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
7.动手操作,创设实践探索情境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识别的过程中体验怎样能展开,怎样不能展开,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等腰三角形性质》这堂课里,老师可以让学生用剪刀在一张长方形的白纸上剪出等腰三角形的形状。老师的要求一提出来,学生探索着用折纸,又或者是剪纸的方法弄出等腰三角形的形状。通过对这个情境,师生慢慢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利用类比联想创设知识迁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等等,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主动联想、归纳、类比,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如何创设情境教学要精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8-18
关键词:教学情境; 导趣引思; 设问导疑; 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中间或结束。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合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进行探究。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相关原则
1.启发性
在数学的情境教学中,要求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启发性,从而激活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让其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之中,然后取得相关的认知效果。创设出的情境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材内容以及符合大纲要求,也不是能通过常规性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它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其中从而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
2.针对性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量创设数学情境,在此过程中突出数学这门学科自身的抽象性以及逻辑性,让学生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接收领会其中的信息,积极参与到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
3.层次性
在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的时候,要创设一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使问题形成有机整体,用组合与铺垫或是设台阶的方式达到对问题整体效益的提高同时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依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的中心,使提出的问题简单而具体,用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使得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深刻理解到相关的知识,形成与数学相关的系统知识结构。
4.开放性
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包括学习以及教学方法的开放、解题开放、课型开放等等。比如,课型开放指的是把课程类型设置为基础研究课或拓展研究课以及自学辅导课、讨论课、解题训练课之类的;解题开放包括的是一题多问、多解和多变这几类。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几种形式
1.导趣引思,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解《可能性的大小》新课时,可以引用田忌赛马的故事为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通过提问: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比赛,那么田忌的马如何出阵,田忌才能取胜?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而田忌的马随机出阵比赛,田忌获胜的概率是多少?(要求写出双方对阵的所有情况)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2.设问导疑,创设探究新知情境
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
为了使学生巩固掌握相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复习课上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已知⊙A、⊙B外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1cm、3cm,半径为5cm的⊙C与⊙A、⊙B都相切,请问这样的⊙C一共可以画出几个?
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圆的位置关系,在认识上已经具备了相切两圆——内切与外切的两种位置关系(图形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探求⊙C的个数(图形想象),显然已经具备了条件。
问题一提出,我发现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积极地参与,很努力地画着,当他们画出了两个、三个⊙C时,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喜悦。而那些尖子生同样有着他们体验的快乐,当他们把画出的第五个、第六个⊙C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时,脸上写满了自豪和自信。
3.联系实际,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桂林两大购物中心微笑堂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微笑堂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4.以人为本,创设评价教育情境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对于此题,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0,从而得k≤0.5。对于这样的解答,教师本来准备这样评价:你把k≠0这个条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但这样的评价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k≤0.5时,能否k=0,为什么?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5.画龙点睛,创设课堂小结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在讲“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课堂小结只有两句话。即“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定理(垂径定理),发现了一种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为辅助线来解有关弦的问题)。”这样的小结耐人寻味,只须寥寥数语,就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6.引发冲突,创设认知体验情境
“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与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使之产生认知冲突,导致一种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感,学生必然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在《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ab)2=a2b2以后,许多同学都错误地认为(a+b)2=a2+b2。可以先让学生猜想(a+b)2,然后让学生用具体数据进行代入求值,进行让学生发现原先自己的错误认识,从而产生出观念冲突,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
7.动手操作,创设实践探索情境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识别的过程中体验怎样能展开,怎样不能展开,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等腰三角形性质》这堂课里,老师可以让学生用剪刀在一张长方形的白纸上剪出等腰三角形的形状。老师的要求一提出来,学生探索着用折纸,又或者是剪纸的方法弄出等腰三角形的形状。通过对这个情境,师生慢慢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利用类比联想创设知识迁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等等,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主动联想、归纳、类比,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如何创设情境教学要精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