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山市实验学校的“活力课程”开设了一个学期,每个人都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变化。教育的新思路,在一次次研讨和深入挖掘中,交错成一张张无限延伸的网络,把我们的触角释放得更加遥远,更加开放。一切在课堂中蜕变的灵感,汇集成脚下攀登的阶梯,带领我们饱览了无边的盛景。活力带来的热烈,在相互融合的点燃下,互联出巨大的平台,打开了属于佛山市实验中学的课改门户。
成长不是克隆样本,也不是在流水线上操作的规范化动作,它是一种个性的生长,是一种渴望成功的需求——在热切的好奇与梦想内,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而教育就应在这样的呼唤中裂变出新的土壤,以全新的课程养料,培育出适应未来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一、关注需求。设计订制网络
关注孩子们的需求,在满足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孩子的好奇、兴趣、困惑、职业理想、人生目标如何找到释放的途径?他们的情怀、视野、气质如何蕴育、开拓、发展?无疑,课程是最好的起飞平台。设计订制网络,让“活力课程”在实校的教育血液中流动起来。
(一)课程推送,一本说明引路
我们通过前期的实践积累,在原有第二课堂的基础上,将一些成熟的课程进行升级换代、融合开发,并推送了100多门课程,涵盖了多个学科,以选修的形式展开。为了使学生和家长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校本课程的内容和选修的流程,我们用“ESD活力课程推介说明”解答了他们可能存在的困惑,包括课程目标、课程重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的预期效果,为他们后续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与此同时,我们还召开了一次盛大的“活力课程选修咨询会”,现场呈现出我们的教材和理念,开放了我们的思考和计划,关注教育中每一个角色的需求和实质需要,令沟通真正落到实处。
(二)网络填报,一个账号登陆
丰富的课程推送,打开了学生的胃口。而如何选择,又是我们攻坚的一大难题,六个年级,83个班级,三千多名学生,在100多门课程中进行挑选、订制。如此巨大的数字,让后台压力巨大。输入数据、筛选信息、逻辑构建、程序测试,我们建设了一个选修系统。学生只需要凭账号登陆,即可订制自己一周的选修课程。实践证明,数字化网络,让教育的想象不仅限于想象,它提供了太多的可能及解决的办法。
(三)选修走班,一张课表摆渡
以往,我们的教室只需要一张课表,它是所有人的唯一。现如今,我们的学生只需要一张课表,但这却是他的私人专属。不一样的选择,诞生了不一样的课表;不一样的个性,期待有不一样的发展。改变从课表开始,它将会带我们走入新的领域。
二、重组教材。汇集资源网络
有人说教材是一把钥匙,它打开的是对未知世界的猎奇,引发的是一本又一本阅读的累积,它联通了不同种类、学科、专业的交流与融合。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我们的手中有哪些资源,还可以挖掘与开发哪些资源?如何调配、组合,为“教”所用?一连串对教育的发问,诉诸到“活力课程”中来,在我们积极的开垦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源网络。
(一)教材开发
1编写:对课程开发来说,教材的编写算是一个老路径,它对教师的纲要把握、目标设定、内容编排等诸方面的能力都是一种试炼和挑战。教师在编写的过程中,对课程的内涵逐步参透,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宏观的体系。我校的活力课程中,有部分课程的教材,如“魔法数学”“数独”“语言艺术”“生活小智慧”等,就是来源于教研组心血的集成。当然,花大精力办的事情,必然也耗费了教学的元气。若想要真正解放教师的教育精力,编写教材不见得是上选。
2.搜罗:选择已有的优质资源,是一条捷径,这一举措把老师真正从标准化教材的拘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的视野得以开阔,接触到更多的门类和现实需求。他们的见解水位会逐步上升,慢慢生长到新的高度,真正拥有厚实的教育储备。这远比单一的推荐教师阅读,来得更有实效,更有价值。
3.扩充:教材可以是一本书,也不仅仅是一本书,所有的书本都可以成为教材,所有启迪人思考的事物,包括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教材。一次试验、一场演说、一项活动、一段室外游历……一切围绕教育主题延展的内容皆可以成为教材。而“活力课程”便是朝着这个方向行进的。
(二)重组架构
当阅读和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原有的实践认知便会被唤醒,课堂中的暗礁与阻力,便成了我们最好的试刀石。我们打破原有教材的结构,设计梯度、主题,进行整编与融合,将手头上的丰富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挣脱了以往的以本教本,以纲教纲的束缚。卸下了禁锢,一时间豁然开朗,思潮如泉水般奔涌,令课堂焕发了勃勃的生机。实施“厚度”教学,将会是实验今后的课堂走向,每一门学科,老师都可以跳出基础教材的限制,依据自身所长和生活经历,发挥无限的现象,用别样的思维路径,串联起知识的碎片,组装成属于自己课堂的独特模型。如果一间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能释放无限的想象,创意地开展教学,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盛景啊。
(三)项目引进
好的专家、好的课题,都是引领课程向高端发展的助推器,许多成熟的项目多半都汇集了一线的智慧,加以理论的提升,便可使我们的课程如虎添翼。在我们的课改实践中,部分课程就是与项目一同开发、行进的。例如各学科的“主题教学”,语文的“阅读评研”,英语的“浸入式教学”,科学的“实验课堂”和“飓风思维”,还有ESD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一旦我们感到困惑或无助时,便会有专家和名师及时指点。教研相长,方能百步迈进。
三、立足生本。构建共享网络
我校从2011年起,进行生本课堂的实验,历经五载,颇有成效。生本教育认为,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可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而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地学习。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學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课堂,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等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一)前置任务,激发自学动力
主题式牵引,是我们在设计前置任务的一个核心亮点,通过抛出一个主题,嫁接覆盖到各个学科,开放式的设计任务及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搜罗资源、信息,筛选、调配、比较而后得出个性的理解,同时也成为他前期自学的成果。而这一学习成果,也必将投射出他后期学习的深度。用心多少,收获多少,这便是自学带来的效应。近年来,我们的前置任务研究渐入佳境,逐步成熟,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二)展示汇报,倡导合作共享
1.互动:在传统的课堂上,每当提问交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多半是少数派的精英秀,所谓的让每个孩子动起来,只是一种理想的说法。而互动,给了每个孩子动起来的机会,无论是自信的,还是不自信的,他们借由同伴、小组这样的平台,毫无顾虑地展示自己,没有负担,更不会觉得危险。在群体的带动下,个体的怯弱被抚平,这便是生本课堂的魅力之一。
2.互惠:前置任务带动了每个孩子的个性发现,而这一成果来到课堂,便会从“1”变成“40”,量变必将促成质变。组内的交流与沟通,让信息量快速扩大,急行的便会拉动慢进的,原有的疑问残留,也有可能在这样的互惠中得到解决。
3.互促:信息撞击信息,灵感点燃灵感,成功的学法必然会给瓶颈的状态带来活血化瘀的效果。在展示汇报中,经验或许会被即刻复制,模板或许会被立刻下载,但这绝不会影响产权,它只会刺激产出,令下一次的汇报有更多的超越。
(三)活动展开,促进质疑思辨
一堂课便是一次主题活动,活动中的活动环环相扣,它由主题的连带诱发出深度的思考和撞击,活动的趣味、逻辑设计、有效性都是孩子成功获取的关键。致力于课堂的活动设计,研究其方法和策略,是我们正在打开的精彩。
(四)后学设计,推动生活运用
有前置,便有后续,前期的自学在展示交融之后,借由思辨的平台逐步深刻、明晰,再次把它投放到现实生活中去,可能又是一种新的获取和疑问。以此,后学案的产生,与前置任务交相辉映,完整地把探究主题连贯分析,形成了立体影像,将孩子从一个学习者提升到了研究者。前后交替,我们从生本课堂中享受到了周而复始的新生。
四、促进发展,创设共研网络
专家引领,名师同行,培训讲座,同伴互助,沙龙作坊……这是许多学校都在扎扎实实推进的工作,教育教学要发展,离不开浓厚的教研氛围。我校自从开设了“活力课程”,学科老师跨界教学,综合课程群体来袭,教研便从原来的家中走了出来。不同学科教师因为一门课程的综合覆盖,必须结对抱团,共商技艺,打破了专业学科单一教研的传统,形成了杂科研究的局面,教师间的借鉴学习,资源共享,智慧共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为今后我校的发展目標——“综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评价分析,依托调研网络
(一)评价:除却俱乐部课程,我们给34门校本课程设立了等级评价标准,编入了程序。学期结束,同国家课程一样,校本课程的评价输入系统,因为有了前期完善的数据搜集,后期的评价系统相对而言,完成得就比较轻松,当授课教师综合评研,将等级输入网络之后,学生便可凭借账号登陆,而他查看到的不仅仅是等级,还有一份综合的学业分析报告,让家长和孩子能够更具体、直观地了解学习的效果和进展。与此同时,关于孩子个人的阶段学业分析也会永久记录档案,为我们后期的学段直升提供参考。
(二)调研:边走边思,边走边悟,我们以“问卷星”为主要操作方式,对参与活力课程的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我们从喜爱程度、受益程度、授课方式、自学方式、学习诉求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数据采样和分析,形成了规范的调研报告,为下一阶段的课程完善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活力课程的开设,从选修开始便以网络为载体,后期的资源储备及调研分析,也离不开网络的助力,互联网 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借由这个平台,进行大数据的处理,对现行的教育进行客观分析、科学诊断,促进良性发展。
六、累积成果,形成发布网络
学校的订阅号,是一个让大众和同行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的媒介平台,我们利用订阅号可以做许多的事情。
(一)推送课例:将打造的创意课堂推向社会,开放评价,真正落实开放办学。
(二)累积作品:将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果点滴,汇集起来进行展示,增加孩子们的学习信心,让他们的探索唤起更多同伴的参与。
(三)汇编成果:将教师们的探索经验搜集、整理,形成优秀的研究资源,在微信平台上发布,打造“线上微展”,给予更多同伴以思考和鼓舞。
活力在线,网络无限,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这是一段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行程。我们期待,这张网越织越大,这样,才能覆盖我们永远无法止步的理想。
成长不是克隆样本,也不是在流水线上操作的规范化动作,它是一种个性的生长,是一种渴望成功的需求——在热切的好奇与梦想内,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而教育就应在这样的呼唤中裂变出新的土壤,以全新的课程养料,培育出适应未来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一、关注需求。设计订制网络
关注孩子们的需求,在满足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孩子的好奇、兴趣、困惑、职业理想、人生目标如何找到释放的途径?他们的情怀、视野、气质如何蕴育、开拓、发展?无疑,课程是最好的起飞平台。设计订制网络,让“活力课程”在实校的教育血液中流动起来。
(一)课程推送,一本说明引路
我们通过前期的实践积累,在原有第二课堂的基础上,将一些成熟的课程进行升级换代、融合开发,并推送了100多门课程,涵盖了多个学科,以选修的形式展开。为了使学生和家长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校本课程的内容和选修的流程,我们用“ESD活力课程推介说明”解答了他们可能存在的困惑,包括课程目标、课程重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的预期效果,为他们后续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与此同时,我们还召开了一次盛大的“活力课程选修咨询会”,现场呈现出我们的教材和理念,开放了我们的思考和计划,关注教育中每一个角色的需求和实质需要,令沟通真正落到实处。
(二)网络填报,一个账号登陆
丰富的课程推送,打开了学生的胃口。而如何选择,又是我们攻坚的一大难题,六个年级,83个班级,三千多名学生,在100多门课程中进行挑选、订制。如此巨大的数字,让后台压力巨大。输入数据、筛选信息、逻辑构建、程序测试,我们建设了一个选修系统。学生只需要凭账号登陆,即可订制自己一周的选修课程。实践证明,数字化网络,让教育的想象不仅限于想象,它提供了太多的可能及解决的办法。
(三)选修走班,一张课表摆渡
以往,我们的教室只需要一张课表,它是所有人的唯一。现如今,我们的学生只需要一张课表,但这却是他的私人专属。不一样的选择,诞生了不一样的课表;不一样的个性,期待有不一样的发展。改变从课表开始,它将会带我们走入新的领域。
二、重组教材。汇集资源网络
有人说教材是一把钥匙,它打开的是对未知世界的猎奇,引发的是一本又一本阅读的累积,它联通了不同种类、学科、专业的交流与融合。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我们的手中有哪些资源,还可以挖掘与开发哪些资源?如何调配、组合,为“教”所用?一连串对教育的发问,诉诸到“活力课程”中来,在我们积极的开垦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源网络。
(一)教材开发
1编写:对课程开发来说,教材的编写算是一个老路径,它对教师的纲要把握、目标设定、内容编排等诸方面的能力都是一种试炼和挑战。教师在编写的过程中,对课程的内涵逐步参透,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宏观的体系。我校的活力课程中,有部分课程的教材,如“魔法数学”“数独”“语言艺术”“生活小智慧”等,就是来源于教研组心血的集成。当然,花大精力办的事情,必然也耗费了教学的元气。若想要真正解放教师的教育精力,编写教材不见得是上选。
2.搜罗:选择已有的优质资源,是一条捷径,这一举措把老师真正从标准化教材的拘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的视野得以开阔,接触到更多的门类和现实需求。他们的见解水位会逐步上升,慢慢生长到新的高度,真正拥有厚实的教育储备。这远比单一的推荐教师阅读,来得更有实效,更有价值。
3.扩充:教材可以是一本书,也不仅仅是一本书,所有的书本都可以成为教材,所有启迪人思考的事物,包括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教材。一次试验、一场演说、一项活动、一段室外游历……一切围绕教育主题延展的内容皆可以成为教材。而“活力课程”便是朝着这个方向行进的。
(二)重组架构
当阅读和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原有的实践认知便会被唤醒,课堂中的暗礁与阻力,便成了我们最好的试刀石。我们打破原有教材的结构,设计梯度、主题,进行整编与融合,将手头上的丰富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挣脱了以往的以本教本,以纲教纲的束缚。卸下了禁锢,一时间豁然开朗,思潮如泉水般奔涌,令课堂焕发了勃勃的生机。实施“厚度”教学,将会是实验今后的课堂走向,每一门学科,老师都可以跳出基础教材的限制,依据自身所长和生活经历,发挥无限的现象,用别样的思维路径,串联起知识的碎片,组装成属于自己课堂的独特模型。如果一间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能释放无限的想象,创意地开展教学,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盛景啊。
(三)项目引进
好的专家、好的课题,都是引领课程向高端发展的助推器,许多成熟的项目多半都汇集了一线的智慧,加以理论的提升,便可使我们的课程如虎添翼。在我们的课改实践中,部分课程就是与项目一同开发、行进的。例如各学科的“主题教学”,语文的“阅读评研”,英语的“浸入式教学”,科学的“实验课堂”和“飓风思维”,还有ESD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一旦我们感到困惑或无助时,便会有专家和名师及时指点。教研相长,方能百步迈进。
三、立足生本。构建共享网络
我校从2011年起,进行生本课堂的实验,历经五载,颇有成效。生本教育认为,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可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而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地学习。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學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课堂,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等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一)前置任务,激发自学动力
主题式牵引,是我们在设计前置任务的一个核心亮点,通过抛出一个主题,嫁接覆盖到各个学科,开放式的设计任务及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搜罗资源、信息,筛选、调配、比较而后得出个性的理解,同时也成为他前期自学的成果。而这一学习成果,也必将投射出他后期学习的深度。用心多少,收获多少,这便是自学带来的效应。近年来,我们的前置任务研究渐入佳境,逐步成熟,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二)展示汇报,倡导合作共享
1.互动:在传统的课堂上,每当提问交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多半是少数派的精英秀,所谓的让每个孩子动起来,只是一种理想的说法。而互动,给了每个孩子动起来的机会,无论是自信的,还是不自信的,他们借由同伴、小组这样的平台,毫无顾虑地展示自己,没有负担,更不会觉得危险。在群体的带动下,个体的怯弱被抚平,这便是生本课堂的魅力之一。
2.互惠:前置任务带动了每个孩子的个性发现,而这一成果来到课堂,便会从“1”变成“40”,量变必将促成质变。组内的交流与沟通,让信息量快速扩大,急行的便会拉动慢进的,原有的疑问残留,也有可能在这样的互惠中得到解决。
3.互促:信息撞击信息,灵感点燃灵感,成功的学法必然会给瓶颈的状态带来活血化瘀的效果。在展示汇报中,经验或许会被即刻复制,模板或许会被立刻下载,但这绝不会影响产权,它只会刺激产出,令下一次的汇报有更多的超越。
(三)活动展开,促进质疑思辨
一堂课便是一次主题活动,活动中的活动环环相扣,它由主题的连带诱发出深度的思考和撞击,活动的趣味、逻辑设计、有效性都是孩子成功获取的关键。致力于课堂的活动设计,研究其方法和策略,是我们正在打开的精彩。
(四)后学设计,推动生活运用
有前置,便有后续,前期的自学在展示交融之后,借由思辨的平台逐步深刻、明晰,再次把它投放到现实生活中去,可能又是一种新的获取和疑问。以此,后学案的产生,与前置任务交相辉映,完整地把探究主题连贯分析,形成了立体影像,将孩子从一个学习者提升到了研究者。前后交替,我们从生本课堂中享受到了周而复始的新生。
四、促进发展,创设共研网络
专家引领,名师同行,培训讲座,同伴互助,沙龙作坊……这是许多学校都在扎扎实实推进的工作,教育教学要发展,离不开浓厚的教研氛围。我校自从开设了“活力课程”,学科老师跨界教学,综合课程群体来袭,教研便从原来的家中走了出来。不同学科教师因为一门课程的综合覆盖,必须结对抱团,共商技艺,打破了专业学科单一教研的传统,形成了杂科研究的局面,教师间的借鉴学习,资源共享,智慧共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为今后我校的发展目標——“综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评价分析,依托调研网络
(一)评价:除却俱乐部课程,我们给34门校本课程设立了等级评价标准,编入了程序。学期结束,同国家课程一样,校本课程的评价输入系统,因为有了前期完善的数据搜集,后期的评价系统相对而言,完成得就比较轻松,当授课教师综合评研,将等级输入网络之后,学生便可凭借账号登陆,而他查看到的不仅仅是等级,还有一份综合的学业分析报告,让家长和孩子能够更具体、直观地了解学习的效果和进展。与此同时,关于孩子个人的阶段学业分析也会永久记录档案,为我们后期的学段直升提供参考。
(二)调研:边走边思,边走边悟,我们以“问卷星”为主要操作方式,对参与活力课程的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我们从喜爱程度、受益程度、授课方式、自学方式、学习诉求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数据采样和分析,形成了规范的调研报告,为下一阶段的课程完善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活力课程的开设,从选修开始便以网络为载体,后期的资源储备及调研分析,也离不开网络的助力,互联网 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借由这个平台,进行大数据的处理,对现行的教育进行客观分析、科学诊断,促进良性发展。
六、累积成果,形成发布网络
学校的订阅号,是一个让大众和同行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的媒介平台,我们利用订阅号可以做许多的事情。
(一)推送课例:将打造的创意课堂推向社会,开放评价,真正落实开放办学。
(二)累积作品:将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果点滴,汇集起来进行展示,增加孩子们的学习信心,让他们的探索唤起更多同伴的参与。
(三)汇编成果:将教师们的探索经验搜集、整理,形成优秀的研究资源,在微信平台上发布,打造“线上微展”,给予更多同伴以思考和鼓舞。
活力在线,网络无限,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这是一段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行程。我们期待,这张网越织越大,这样,才能覆盖我们永远无法止步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