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让生命之花绽放》选自于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遵循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以“情”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活动”为体验平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基于上述理念,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四个部分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让生命之花绽放》将探讨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它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对待生命、关爱生命、以及如何延伸生命价值的升华部分。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珍爱生命;能够肯定和尊重生命;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能力目标:形成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悦纳自己的生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立志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
教学目标的确立:基于课程标准准确定位,并符合现代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求:
首先,站在“学生本位”的立场上,而不是如“使学生懂得什么、帮助学生如何”这样“教师本位”的叙写方式。其次,教学目标呈现了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如选用“知道、能够、形成、正确认识”等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而不是“掌握、领会、理解”这样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模糊、笼统、不好预测的词语。这节课通过制定具体清晰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引导作用,以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以目标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如何珍爱生命
确定依据: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异常地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2)教学难点:延伸生命的价值
确定依据:从学生的角度看,“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深奥的话题,“价值”一词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把一个永恒不变的深奥话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明白并化为自身实际行动,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部分:教法
本课除了采用常规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外,本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的原则,将启思导学法、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并以活动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第三部分:学法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深刻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我运用了分析归纳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架构“融入情境感知—协作分析探究—获得理论成果”的学习过程,进而更为深刻地领悟“珍爱生命、延伸生命价值”的课程主题。
第四部分:教学流程
我将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融入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播放视频和我校学生横穿马路的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对待生命的态度,既能导入新课,又能激发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还能为更好地完成下列教学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2.合作探究,导学达标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珍爱生命”所包括的三方面内容,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1):感受生命的坚韧,激发求生欲望
展示汶川地震中的生命奇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结论“强烈的求生欲望,可以使脆弱的生命变得坚韧”。
活动(2):回归生活,尊重生命
提供材料,通过假设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学生从活动中正确认识:珍爱生命还要做到肯定、尊重生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问:(设问)小佳今后可能还会受到类似的伤害,请你再提点儿建议,帮助她不断地活出生命的灿烂色彩?
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产生学会悦纳自己生命的情感共鸣,明白尊重他人生命,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的道理。
活动(3):追求生命的价值过有意义的人生
在设计上,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将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感悟,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理解、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人生。具体分三个步骤完成。
第①步:“讨论”。学生针对《生命的最后一分钟》这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展开讨论,在合作、探究中感悟生命价值;了解生命的意义。
第②步:“举例”。学生列举自己熟知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受到人们崇敬、怀念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对有意义人生的渴望。
第③步:“践行”。学生畅谈:你打算如何实现并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
我是通过以上这三个步骤的层层递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多边对话中,达到了从“明理—激情—导行”的学习效果,在有效地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的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唤醒了自我,调动了情感。
3.练习反馈
习题的设置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具有针对性,既巩固新知,又培养学生形成客观、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价值也将再次得到提升。
4.课堂小结
这是本节课的最后升华部分,学生在充分参与了这节课之后,相信其对生命有了全新的理解,因此我请学生自由畅谈: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悟、困惑或对未来的展望。教师自我反思:我从学生的发言中深深思索“预设和生成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
本课的板书设计遵循了科学、精练、实用的原则。教学因精心预设而精彩,教学因精彩生成而出彩。
在教学中,我力争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十一中学
基于上述理念,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四个部分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让生命之花绽放》将探讨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它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对待生命、关爱生命、以及如何延伸生命价值的升华部分。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珍爱生命;能够肯定和尊重生命;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能力目标:形成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悦纳自己的生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立志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
教学目标的确立:基于课程标准准确定位,并符合现代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求:
首先,站在“学生本位”的立场上,而不是如“使学生懂得什么、帮助学生如何”这样“教师本位”的叙写方式。其次,教学目标呈现了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如选用“知道、能够、形成、正确认识”等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而不是“掌握、领会、理解”这样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模糊、笼统、不好预测的词语。这节课通过制定具体清晰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引导作用,以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以目标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如何珍爱生命
确定依据: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异常地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2)教学难点:延伸生命的价值
确定依据:从学生的角度看,“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深奥的话题,“价值”一词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把一个永恒不变的深奥话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明白并化为自身实际行动,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部分:教法
本课除了采用常规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外,本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的原则,将启思导学法、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并以活动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第三部分:学法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深刻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我运用了分析归纳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架构“融入情境感知—协作分析探究—获得理论成果”的学习过程,进而更为深刻地领悟“珍爱生命、延伸生命价值”的课程主题。
第四部分:教学流程
我将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融入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播放视频和我校学生横穿马路的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对待生命的态度,既能导入新课,又能激发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还能为更好地完成下列教学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2.合作探究,导学达标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珍爱生命”所包括的三方面内容,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1):感受生命的坚韧,激发求生欲望
展示汶川地震中的生命奇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结论“强烈的求生欲望,可以使脆弱的生命变得坚韧”。
活动(2):回归生活,尊重生命
提供材料,通过假设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学生从活动中正确认识:珍爱生命还要做到肯定、尊重生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问:(设问)小佳今后可能还会受到类似的伤害,请你再提点儿建议,帮助她不断地活出生命的灿烂色彩?
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产生学会悦纳自己生命的情感共鸣,明白尊重他人生命,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的道理。
活动(3):追求生命的价值过有意义的人生
在设计上,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将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感悟,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理解、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人生。具体分三个步骤完成。
第①步:“讨论”。学生针对《生命的最后一分钟》这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展开讨论,在合作、探究中感悟生命价值;了解生命的意义。
第②步:“举例”。学生列举自己熟知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受到人们崇敬、怀念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对有意义人生的渴望。
第③步:“践行”。学生畅谈:你打算如何实现并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
我是通过以上这三个步骤的层层递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多边对话中,达到了从“明理—激情—导行”的学习效果,在有效地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的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唤醒了自我,调动了情感。
3.练习反馈
习题的设置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具有针对性,既巩固新知,又培养学生形成客观、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价值也将再次得到提升。
4.课堂小结
这是本节课的最后升华部分,学生在充分参与了这节课之后,相信其对生命有了全新的理解,因此我请学生自由畅谈: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悟、困惑或对未来的展望。教师自我反思:我从学生的发言中深深思索“预设和生成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
本课的板书设计遵循了科学、精练、实用的原则。教学因精心预设而精彩,教学因精彩生成而出彩。
在教学中,我力争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