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2002h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让生命之花绽放》选自于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遵循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以“情”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活动”为体验平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基于上述理念,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四个部分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让生命之花绽放》将探讨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它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对待生命、关爱生命、以及如何延伸生命价值的升华部分。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珍爱生命;能够肯定和尊重生命;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能力目标:形成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悦纳自己的生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立志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
  教学目标的确立:基于课程标准准确定位,并符合现代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求:
  首先,站在“学生本位”的立场上,而不是如“使学生懂得什么、帮助学生如何”这样“教师本位”的叙写方式。其次,教学目标呈现了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如选用“知道、能够、形成、正确认识”等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而不是“掌握、领会、理解”这样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模糊、笼统、不好预测的词语。这节课通过制定具体清晰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引导作用,以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以目标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如何珍爱生命
  确定依据: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异常地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2)教学难点:延伸生命的价值
  确定依据:从学生的角度看,“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深奥的话题,“价值”一词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把一个永恒不变的深奥话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明白并化为自身实际行动,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部分:教法
  本课除了采用常规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外,本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的原则,将启思导学法、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并以活动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第三部分:学法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深刻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我运用了分析归纳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架构“融入情境感知—协作分析探究—获得理论成果”的学习过程,进而更为深刻地领悟“珍爱生命、延伸生命价值”的课程主题。
  第四部分:教学流程
  我将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融入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播放视频和我校学生横穿马路的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对待生命的态度,既能导入新课,又能激发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还能为更好地完成下列教学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2.合作探究,导学达标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珍爱生命”所包括的三方面内容,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1):感受生命的坚韧,激发求生欲望
  展示汶川地震中的生命奇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结论“强烈的求生欲望,可以使脆弱的生命变得坚韧”。
  活动(2):回归生活,尊重生命
  提供材料,通过假设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学生从活动中正确认识:珍爱生命还要做到肯定、尊重生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问:(设问)小佳今后可能还会受到类似的伤害,请你再提点儿建议,帮助她不断地活出生命的灿烂色彩?
  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产生学会悦纳自己生命的情感共鸣,明白尊重他人生命,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的道理。
  活动(3):追求生命的价值过有意义的人生
  在设计上,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将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感悟,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理解、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人生。具体分三个步骤完成。
  第①步:“讨论”。学生针对《生命的最后一分钟》这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展开讨论,在合作、探究中感悟生命价值;了解生命的意义。
  第②步:“举例”。学生列举自己熟知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受到人们崇敬、怀念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对有意义人生的渴望。
  第③步:“践行”。学生畅谈:你打算如何实现并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
  我是通过以上这三个步骤的层层递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多边对话中,达到了从“明理—激情—导行”的学习效果,在有效地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的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唤醒了自我,调动了情感。
  3.练习反馈
  习题的设置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具有针对性,既巩固新知,又培养学生形成客观、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价值也将再次得到提升。
  4.课堂小结
  这是本节课的最后升华部分,学生在充分参与了这节课之后,相信其对生命有了全新的理解,因此我请学生自由畅谈: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悟、困惑或对未来的展望。教师自我反思:我从学生的发言中深深思索“预设和生成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
  本课的板书设计遵循了科学、精练、实用的原则。教学因精心预设而精彩,教学因精彩生成而出彩。
  在教学中,我力争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十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探究性学习必须充分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探究的基础是有效活动,关键是有效思维,保障是有效评价。新课程规定了三大目标领域—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意味着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所以教师只有充分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生成、感悟,促进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独立探究和
作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如何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作文批改是关键。  不可否认,教师精批细改,及时讲评,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但实际情况是,任教两个班,每班作文都收上来,摆在面前,像两座大山,压得我们老师喘不过气来。细算一笔账,精批细改一篇作文至少需要5分钟,有时情不自禁,写的评语比作文还长,远不止5分钟。  老师除了批作文,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还有正常的生活,不可能马不停蹄地批改作文
不少高中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经常听到学生抱怨作文难写。的确,学生的抱怨不无道理,他们的生活阅历浅,每天从家里到学校,两点一线,读书,作业,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学生写作难主要是苦于没有材料。殊不知,高中语文课本就是一座巨大的金矿。有效挖掘课本里面的金矿大致可从三方面着手:    一、素材积累——挖掘课本中的人物事例作为作文的有力论据    1. 挖掘名篇作者(名家)的经典事例。古今中外,文学
我们看学生,往往看到的是学生的外部表现。其实,任何现象的后面都有其产生的根源。问题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亦如此,他们身上的错误缺点一定有其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如果只看到现象,不做深入了解,只纠正一些表面的东西,采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简单办法去治救问题学生,就事论事,采用轻描淡写的批评教育,只求一时之功,采用“激素”疗法,对问题学生来说,往往是不会发生深刻变化的,他们总是口头上服气,心里不服,
一、高中历史理性思维能力的构成   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与内部的规律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进入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历史现象虽然纷繁复杂,其本质却有一定的共性,人们可以通过知识的积累,情境的设置,从枯燥的史实、概念中推理、论证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帮助我们预测今后发展的方向。“学校的历史教育是以教科书为依据,以实现教学大纲
对于每一门课程,其学习兴趣的决定因素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就是围绕学习这个中心的相应的行为习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是学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那么,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教师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程呢?我认为要从科目的内容本质出发,找对教学方法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班级大,程度差别较悬殊的现象,加大了教师在课堂中对提问把握的难度。其实,提问也是有技巧的,准确把握提问时机,精心设计提问难度,灵活运用提问方法,同样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讲解中适当地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巧妙设问,及时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是体现教师教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渗透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新一轮课程改革立足于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一、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应用情趣    “数学”这颗明珠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出来的,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数学教师的职责是把这些宝贵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优秀诗词歌赋浩若晨星,有的清新隽永、有的磅礴胸怀、有的空灵幻动、有的沉毅顿挫,其间不仅蕴含着山水之美、人物之美和人情之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灵魂。教学古诗词应以注重学生“主体感悟”为基础,按照新课标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求,既让学生掌握
“课堂提问” 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经过精心设计的、有创造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好的提问为前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要善于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