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78-02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1],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精神对于救死扶伤的意义,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医学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目前国内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足,首先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安排不够合理,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并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欠佳, 缺乏医学知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者,受当今社会“一技之长”以及“商业化”的影响,部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改变,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因此,应该加强临床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不但医学知识得以巩固,同时临床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为日后成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2]。因此,在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十分必要。
1.目前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在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
不管从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人,还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及其成果,对医学教育的决策层影响很小,没有真正进入医学人才培养、办学标准、教育评价等核心层面。这种影响力的减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学计划基本上没有体现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更没有反映社会关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刻要求[3]。因此,重新认识医学性质,深化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转变教育思想,切实有效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局面。
1.2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人文社会类课程在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带有一定片面性,只强调其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面过窄,内容过于单一(许多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只是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为“两课”)。据统计,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而且大部分还是任意选修课[4],一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5]。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思维的惯性导向下,部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者对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目标及考核等相关问题没有足够把握,在课程中往往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的系统性,必修或选修、学分制或学年制都是一个模式,教学效果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和老师都对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成为普遍现象。
1.3 学科建设滞后,学科力量薄弱目前人文教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从事人文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单纯文科专业毕业,缺少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对医学的很多认知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教材建设发展也较滞后,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都没有规范的教材,这势必阻碍人文教育的发展,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孤立于医学专业教育之外的一个封闭系统,导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活力的丧失。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1 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2 医学人文教育关系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医学教育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状况和水平,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滥用医学技术和人性化失落倾向,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科学主义的盛行似乎异化了医学的根本目的。综观医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知识,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必然导致医学目的的偏差和医学发展的滞后。
2.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树立高尚的医德 医乃仁术,医学应该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6]。在现实医疗实践中,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说话的语气不当等所引起的医患矛盾 医患冲突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卫生服务质量。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应该在于通过传授人文知识,铸造人文精神,形成人文关怀能力,让医学生深层次理解“以人为本”在医学领域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与身心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和关怀。
2.4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现代人类的疾病谱也发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疾病的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7]。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认真研究与实践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2.5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总之,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质量需要政府和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需要来自学校、医院、社会的通力合作,方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医患关系的改善,社会民生的和谐,更关系到医学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杜珍媛.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43-46.
[2] 邓传祥,张万仙.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 (1):85-86.
[3] 郭永松,张良吉.医学人文教育:问题、挑战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6,27(4):70-71.
[4] 吴萍,王晨,张欢,等.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现况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3.
[5] 许俊卿,詹健铨,黎琳.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8,6(7): 651-653.
[6] 沈风雷.中美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比较及启示[J].医学与社会,2002,(4):54-55.
[7] 谷双魁,汤泓,杨艳.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05.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1],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精神对于救死扶伤的意义,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医学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目前国内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足,首先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安排不够合理,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并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欠佳, 缺乏医学知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者,受当今社会“一技之长”以及“商业化”的影响,部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改变,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因此,应该加强临床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不但医学知识得以巩固,同时临床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为日后成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2]。因此,在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十分必要。
1.目前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在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
不管从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人,还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及其成果,对医学教育的决策层影响很小,没有真正进入医学人才培养、办学标准、教育评价等核心层面。这种影响力的减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学计划基本上没有体现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更没有反映社会关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刻要求[3]。因此,重新认识医学性质,深化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转变教育思想,切实有效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局面。
1.2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人文社会类课程在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带有一定片面性,只强调其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面过窄,内容过于单一(许多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只是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为“两课”)。据统计,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而且大部分还是任意选修课[4],一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5]。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思维的惯性导向下,部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者对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目标及考核等相关问题没有足够把握,在课程中往往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的系统性,必修或选修、学分制或学年制都是一个模式,教学效果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和老师都对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成为普遍现象。
1.3 学科建设滞后,学科力量薄弱目前人文教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从事人文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单纯文科专业毕业,缺少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对医学的很多认知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教材建设发展也较滞后,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都没有规范的教材,这势必阻碍人文教育的发展,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孤立于医学专业教育之外的一个封闭系统,导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活力的丧失。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1 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2 医学人文教育关系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医学教育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状况和水平,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滥用医学技术和人性化失落倾向,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科学主义的盛行似乎异化了医学的根本目的。综观医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知识,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必然导致医学目的的偏差和医学发展的滞后。
2.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树立高尚的医德 医乃仁术,医学应该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6]。在现实医疗实践中,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说话的语气不当等所引起的医患矛盾 医患冲突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卫生服务质量。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应该在于通过传授人文知识,铸造人文精神,形成人文关怀能力,让医学生深层次理解“以人为本”在医学领域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与身心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和关怀。
2.4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现代人类的疾病谱也发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疾病的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7]。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认真研究与实践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2.5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总之,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质量需要政府和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需要来自学校、医院、社会的通力合作,方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医患关系的改善,社会民生的和谐,更关系到医学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杜珍媛.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43-46.
[2] 邓传祥,张万仙.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 (1):85-86.
[3] 郭永松,张良吉.医学人文教育:问题、挑战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6,27(4):70-71.
[4] 吴萍,王晨,张欢,等.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现况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3.
[5] 许俊卿,詹健铨,黎琳.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8,6(7): 651-653.
[6] 沈风雷.中美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比较及启示[J].医学与社会,2002,(4):54-55.
[7] 谷双魁,汤泓,杨艳.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