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學生阅读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课堂上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激发学生有意义地进行学习,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思维导图是教授视觉思维的一种方法,一种基于图像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把抽象事物变得具体化,使我们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变得更有条理,加深记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建准确的知识网络图,发掘他们的潜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借助思维导图辅助学生预读文本,理清思维脉络,强化分析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托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思想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把复杂抽象的事物,通过大脑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帮助快速记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指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对于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训练不仅将学生想阅读的内容可视化,条理化,还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提升语文素养。现以四年级上册为例,谈谈如何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借助思维导图,辅助学生预读
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阅读课文。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理解也不尽相同。如果学生初步阅读不佳,将很难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设计好什么时候可用到思维导图,怎样用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达到的目的,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观潮》的教学时,考虑到课文简短易懂,课前笔者布置学生结合课后“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浮现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预习。通过预习,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是按照时间顺序具体描写观潮的过程。学生就可以以“观潮”为中心,围绕主题展开各个分支,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分别看到哪些景物?观潮的人又是怎样的?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完成课前“观潮”的思维导图,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借助清晰的思维导图,学生明白了对整个事件的完整描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一举两得。
二、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思维脉络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文章的内容,归纳总结学习技巧和方法。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关键知识点,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定型思维时,教师应专注于一个主题,以确保不同主题之间存在联系,然后逐步引导学生突出要点,以鼓励学生完善他们的思维环境。
例如: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先生写的一篇十分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详细地描写了五粒豆子不同的经历,意义深刻,引人思考。正因为课文篇幅较长,寓意深刻,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意义,这是值得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为此,笔者在讲授课文时,围绕“豆荚里的五粒豆都有怎样的经历?最后怎么样了?”这一主题,让学生补充思维导图,完成后借助思维导图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维脉络,从而明白文章的的寓意。
三、借助思维导图,强化分析记忆
在教小学生阅读时,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反复阅读个别经典的古典作品。如果学生仅机械地记住但不了解文章的内部结构,那么阅读的效果肯定不好。即使及时记住,以后也很容易忘记。因此,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应让他们自觉地思考文章的结构和思想,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在绘图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加深并促进文章的记忆。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日积月累”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反复机械地记忆这些四字词语,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下降,记忆也不牢固。在笔者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通过思维导图,把这些词语进行分类记忆,如可以分成“眼睛”类、“头发”类、“身材”类、“仪态”类,其中描写“头发”的词语是“白发苍苍”、“鹤发童颜”;描写“身材”的词语是“亭亭玉立”、“短小精悍”......实践证明,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分类记忆,孩子们对词语的记忆更牢固了。结合本学期我们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向名著靠近——孙大圣邀我玩转“西游”》,知道学生们特别喜欢《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联想到里面的人物,笔者把这些词语归类了一下,整理了一幅思维导图,通过把这些词语串在一起编了新的《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这些词语看上去没有联系,但借助思维导图通过小故事把它们连起来,生动有趣,易于记忆。
四、借助思维导图,强化情感体验
语言和文学本身就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手段。当不同的作者描述不同的作品时,他们会相应地替换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并使用不同的对象来传达他们的想法。如果学生只是阅读课文而无法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意图,那么阅读的能力就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学生阅读时若能借助思维导图罗列出文章的情感暗示,可以唤醒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讲授《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第3~19自然段时,笔者在学生找出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我”的心情,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会在句子旁做批注,做了批注的正确率也不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心情的变化。笔者借助了“鱼骨图”这一思维导图来整理,由于“鱼骨图”梳理文本内容清晰明了,有了它的引领,学生关注到事件本身,学会提炼归纳,对于作者的情感意图就不难理解了。
结束语: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一种揭示知识结构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还能教会学生学习思维与方法。思维导图通过将图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使人的左右脑可以一起工作,小学生可以借此最大程度地发挥多重感官主动探究,快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获得阅读情感体验。思维导图的运用,使复杂抽象的文本变得简单具体,能帮助快速记忆,让学生善学语文,乐学语文,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书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学苑教育,2021(10):43-44.
[2]王艳春.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2):7-8.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水南小学)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托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思想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把复杂抽象的事物,通过大脑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帮助快速记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指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对于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训练不仅将学生想阅读的内容可视化,条理化,还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提升语文素养。现以四年级上册为例,谈谈如何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借助思维导图,辅助学生预读
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阅读课文。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理解也不尽相同。如果学生初步阅读不佳,将很难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设计好什么时候可用到思维导图,怎样用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达到的目的,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观潮》的教学时,考虑到课文简短易懂,课前笔者布置学生结合课后“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浮现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预习。通过预习,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是按照时间顺序具体描写观潮的过程。学生就可以以“观潮”为中心,围绕主题展开各个分支,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分别看到哪些景物?观潮的人又是怎样的?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完成课前“观潮”的思维导图,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借助清晰的思维导图,学生明白了对整个事件的完整描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一举两得。
二、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思维脉络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文章的内容,归纳总结学习技巧和方法。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关键知识点,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定型思维时,教师应专注于一个主题,以确保不同主题之间存在联系,然后逐步引导学生突出要点,以鼓励学生完善他们的思维环境。
例如: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先生写的一篇十分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详细地描写了五粒豆子不同的经历,意义深刻,引人思考。正因为课文篇幅较长,寓意深刻,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意义,这是值得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为此,笔者在讲授课文时,围绕“豆荚里的五粒豆都有怎样的经历?最后怎么样了?”这一主题,让学生补充思维导图,完成后借助思维导图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维脉络,从而明白文章的的寓意。
三、借助思维导图,强化分析记忆
在教小学生阅读时,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反复阅读个别经典的古典作品。如果学生仅机械地记住但不了解文章的内部结构,那么阅读的效果肯定不好。即使及时记住,以后也很容易忘记。因此,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应让他们自觉地思考文章的结构和思想,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在绘图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加深并促进文章的记忆。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日积月累”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反复机械地记忆这些四字词语,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下降,记忆也不牢固。在笔者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通过思维导图,把这些词语进行分类记忆,如可以分成“眼睛”类、“头发”类、“身材”类、“仪态”类,其中描写“头发”的词语是“白发苍苍”、“鹤发童颜”;描写“身材”的词语是“亭亭玉立”、“短小精悍”......实践证明,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分类记忆,孩子们对词语的记忆更牢固了。结合本学期我们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向名著靠近——孙大圣邀我玩转“西游”》,知道学生们特别喜欢《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联想到里面的人物,笔者把这些词语归类了一下,整理了一幅思维导图,通过把这些词语串在一起编了新的《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这些词语看上去没有联系,但借助思维导图通过小故事把它们连起来,生动有趣,易于记忆。
四、借助思维导图,强化情感体验
语言和文学本身就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手段。当不同的作者描述不同的作品时,他们会相应地替换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并使用不同的对象来传达他们的想法。如果学生只是阅读课文而无法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意图,那么阅读的能力就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学生阅读时若能借助思维导图罗列出文章的情感暗示,可以唤醒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讲授《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第3~19自然段时,笔者在学生找出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我”的心情,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会在句子旁做批注,做了批注的正确率也不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心情的变化。笔者借助了“鱼骨图”这一思维导图来整理,由于“鱼骨图”梳理文本内容清晰明了,有了它的引领,学生关注到事件本身,学会提炼归纳,对于作者的情感意图就不难理解了。
结束语: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一种揭示知识结构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还能教会学生学习思维与方法。思维导图通过将图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使人的左右脑可以一起工作,小学生可以借此最大程度地发挥多重感官主动探究,快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获得阅读情感体验。思维导图的运用,使复杂抽象的文本变得简单具体,能帮助快速记忆,让学生善学语文,乐学语文,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书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学苑教育,2021(10):43-44.
[2]王艳春.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2):7-8.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水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