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语文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出不懈的努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育;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1
课堂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应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摇篮。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善于提出疑问是培养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活泼大胆,富有探索精神。针对这一特点, 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之处,教师巧设问题,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引起悬念,从而迫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注意,处处留神,寻觅答案,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如讲《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可以这样导入:“荔枝自古以来就一直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载杨贵妃最爱吃鲜荔枝,苏东坡也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明朝更有人对它推崇备至,作《荔枝歌》,把它荔枝奉为‘百果之王’,作为‘百果之王’的荔枝,它的生态结构有什么特点呢?生产培植上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和问题呢?请看本文是如何介绍的。”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有悬念的导言,能促使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探究原因,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容易被激发出来。爱因斯坦曾经说:“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疑点”的产生,激起学生去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着他们去探求、去发现,解疑的过程又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这些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持续和深入。
二、引导质疑、引发争论,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和求异性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对其中未知事物进行质疑,以求点燃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提倡“对话式”和“个体式”阅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盲从作者观点、大胆质疑,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将相和》中廉颇不服蔺相如,他认为蔺相如是靠一张嘴爬到了比他更高的位置,老师问:“真的是一张嘴吗?”教学中以次为切入口,鼓励学生有创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展开自由辩论,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到蔺相如升高官是凭他的机智勇敢,而非一张嘴,他几次不辱使命,是为了赵国的尊严,“和”都是为了国家,顾全大局使文官与武官和好共同保卫赵国。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整体感知和高度概括的能力。善于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等多种能力。如《将相和》中让学生讲文官武将的传奇,《军神》中让学生讲刘伯承有关的事迹等。同时还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根据课文特点,不时诱导学生如何发现与分析问题,如何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如何进行交流与合作,如何进行创作与表演等。
三、教给学生一些典型的创新思维方法
(一)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某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答案,即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维的方向像辐射一样向外散发,找出多种多样的答案。经常地运用发散思维,能使人的思维趋于灵活、开阔,能使人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如以《考试》为题让学生作文,许多人只知道写单无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升学考试等某一次文化考试的经过和感受。如果能运用发散思维,则能更深刻地理解考试的含义,写出诸如以生活中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战胜诱惑等为主要内容的好作文。
(二)集中思维。集中思维,就是从众多的信息中引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大家认为最好的答案的思维过程。说得通俗一点,集中思维是指: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点,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思维方法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要用到的场合很多。如写考试作文,看到题目要求后,脑子里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题材和思路,但一个考试作文题通常只需写一篇作文,故所有的思维最终都要集中在题目要求这一点上,并根据题目要求选定一个合适的题材和思路。其它如赏析课文,回答问题,设计活动方案等,常常要用到这种思维方式。
(三)比较思维。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创造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在这两种思维的中间,起推动作用的则是比较思维。比如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草稿上修改过十几次,先后曾用“到”、“过”、“入”、“满”等字,他最后选定“绿”字,是因为经过了比较。可见,比较思维对于完成创造活动是多么重要。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前景十分广阔。比如分析课文,可以教学生运用比较思维来发现几篇课文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其它如词义的辨析,句式的选用,语意的理解等,都可通过比较来完成。
(四)逆反思维。逆反思维是一种与传统的思维方法完全相反或相对的思维方法,也就是把问题反过来想。在人类发展史中,曾经有人运用这种思维方法产生过重大发明。如19世纪最伟大的电学家法拉第就是从电可以产生磁这一现象倒着想:磁能否反过来产生电呢?围绕这个疑问,法拉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最终他发明了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的发电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来传授和训练学生逆反思维的机会是非常多的。比如阅读理解方面:人们一向认为曹操是奸诈小人,诸葛亮是足智多谋聪明绝顶,如果运用逆反思维,就会发现曹操原来是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而诸葛亮并不聪明绝顶。
关键词:语文教育;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1
课堂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应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摇篮。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善于提出疑问是培养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活泼大胆,富有探索精神。针对这一特点, 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之处,教师巧设问题,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引起悬念,从而迫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注意,处处留神,寻觅答案,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如讲《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可以这样导入:“荔枝自古以来就一直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载杨贵妃最爱吃鲜荔枝,苏东坡也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明朝更有人对它推崇备至,作《荔枝歌》,把它荔枝奉为‘百果之王’,作为‘百果之王’的荔枝,它的生态结构有什么特点呢?生产培植上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和问题呢?请看本文是如何介绍的。”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有悬念的导言,能促使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探究原因,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容易被激发出来。爱因斯坦曾经说:“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疑点”的产生,激起学生去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着他们去探求、去发现,解疑的过程又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这些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持续和深入。
二、引导质疑、引发争论,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和求异性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对其中未知事物进行质疑,以求点燃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提倡“对话式”和“个体式”阅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盲从作者观点、大胆质疑,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将相和》中廉颇不服蔺相如,他认为蔺相如是靠一张嘴爬到了比他更高的位置,老师问:“真的是一张嘴吗?”教学中以次为切入口,鼓励学生有创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展开自由辩论,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到蔺相如升高官是凭他的机智勇敢,而非一张嘴,他几次不辱使命,是为了赵国的尊严,“和”都是为了国家,顾全大局使文官与武官和好共同保卫赵国。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整体感知和高度概括的能力。善于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等多种能力。如《将相和》中让学生讲文官武将的传奇,《军神》中让学生讲刘伯承有关的事迹等。同时还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根据课文特点,不时诱导学生如何发现与分析问题,如何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如何进行交流与合作,如何进行创作与表演等。
三、教给学生一些典型的创新思维方法
(一)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某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答案,即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维的方向像辐射一样向外散发,找出多种多样的答案。经常地运用发散思维,能使人的思维趋于灵活、开阔,能使人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如以《考试》为题让学生作文,许多人只知道写单无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升学考试等某一次文化考试的经过和感受。如果能运用发散思维,则能更深刻地理解考试的含义,写出诸如以生活中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战胜诱惑等为主要内容的好作文。
(二)集中思维。集中思维,就是从众多的信息中引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大家认为最好的答案的思维过程。说得通俗一点,集中思维是指: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点,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思维方法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要用到的场合很多。如写考试作文,看到题目要求后,脑子里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题材和思路,但一个考试作文题通常只需写一篇作文,故所有的思维最终都要集中在题目要求这一点上,并根据题目要求选定一个合适的题材和思路。其它如赏析课文,回答问题,设计活动方案等,常常要用到这种思维方式。
(三)比较思维。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创造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在这两种思维的中间,起推动作用的则是比较思维。比如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草稿上修改过十几次,先后曾用“到”、“过”、“入”、“满”等字,他最后选定“绿”字,是因为经过了比较。可见,比较思维对于完成创造活动是多么重要。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前景十分广阔。比如分析课文,可以教学生运用比较思维来发现几篇课文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其它如词义的辨析,句式的选用,语意的理解等,都可通过比较来完成。
(四)逆反思维。逆反思维是一种与传统的思维方法完全相反或相对的思维方法,也就是把问题反过来想。在人类发展史中,曾经有人运用这种思维方法产生过重大发明。如19世纪最伟大的电学家法拉第就是从电可以产生磁这一现象倒着想:磁能否反过来产生电呢?围绕这个疑问,法拉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最终他发明了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的发电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来传授和训练学生逆反思维的机会是非常多的。比如阅读理解方面:人们一向认为曹操是奸诈小人,诸葛亮是足智多谋聪明绝顶,如果运用逆反思维,就会发现曹操原来是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而诸葛亮并不聪明绝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