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而多情的演说家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c8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人要在另一个人的葬礼上说些话,他究竟想干什么?不管怎样的花样百出,其中两样一定是很核心的,那就是念逝者,抒情怀。很多作家会将二者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先写成就,然后集中传达情感,而左拉将这两者巧妙、自然、严丝合缝地糅合在整篇悼词中。让读者随着这位作家的逐渐高昂的情感,在他的深刻和睿智中感受到逝者生命的成长、成熟。
  【关键词】智慧;多情;演说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一文的开篇这样写道:“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作为战友、兄长、朋友,而不是作为同行向吉·德·莫泊桑致以崇高的敬意。”为什么是“法兰西文学”——“战友”——“兄长”——“朋友”——“同行”的顺序?行文中是否也是这样的顺序?作者又是如何将生平经历和情感加以体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文章第2段回忆了自己和莫泊桑昔日的交往。那时的莫泊桑,还不是一位成名作家。那时他们的关系,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他“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谦恭”。你可以看到年轻的莫泊桑怀着敬重的心情,和一些已颇具声名的作家文人共处一室,但他却又显得不完全属于这个团体。“他往往一个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而不是加入谈话,即便是“插上片言只语”也需要“斗胆”一番。诚然,“大家都喜欢他”,可事实上,那时的莫泊桑只能算上一个讨喜的小朋友,而左拉身处的那个文学大家族里,没有他的席位。这便是成为作家之前的莫泊桑,以及左拉对他的情感。作者巧妙地将年轻的莫泊桑的生活片段和作者起初对他的态度糅合在一起,让读者看到了逝者往昔的风采,也为后来作者情感的抒发和升华奠定了基础。
  时间的车轮向前推进。
  《羊脂球》问世了!这是莫泊桑的成名作,它代表着莫泊桑的成长和飞跃。震惊的左拉把此刻的莫泊桑看成了“大师”的一分子,并且亲切地称他是“兄弟”。这一称呼的变化非常细微,甚至会让人忽略,可这难道不是作者巧妙地处理么?兄弟之情,不同于第2段提到的父子之情。这种情感,更多了一份亲密、信任、欣赏。“莫大的愉快”“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莫泊桑得到了左拉充分的认可和赞扬。从左拉的言语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莫泊桑人生经历中最为辉煌的一刻,我们还看到了莫泊桑成了和左拉、福楼拜一样成功的作家,而不再是第2段中的那个孩子。左拉以兄长的身份,用他极大的肯定让我们看到了——莫泊桑的成长与成熟,而也正是他的成长和成熟,让左拉和莫泊桑建立起了另一个层面的深厚情谊——兄弟情。但这份感情到此还未结束。
  第4段紧承上一段的高度赞扬而来,“啊!明晰,多么清澈的美的源泉,我愿看到每一代人都在这清泉中开怀畅饮!”段落伊始,就这样的直抒胸臆,犹如不可遏制的洪流,直接倾泻而来。一句“我爱莫泊桑”,让我们看到了此时作者情感的高涨,这样的“爱”比第3段的“愉快”来的更猛烈,更感性,更豪放,甚至带有了一种佩服的味道。莫泊桑的成长和成功让人“愉快”,那么让左拉“爱”莫泊桑的又是什么呢?作者的眼光跳出莫泊桑作品的成就,他追根溯源,看到了莫泊桑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纯朴派”和“明晰派”,而这也正是左拉自己的文学主张。于是,在这一层面上,他们又超出了兄弟的情感。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这让他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成为彼此精神的支持者。他们为之进行着艰苦的奋斗和不懈的实践。正如左拉文中所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那是“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而左拉的言语让我们感受到,莫泊桑已然成为让这个大家庭熠熠生辉的一分子,这比第3段写到的他自己文学的成功来的更为意义深广。这是什么样的情感?这已不是朋友和兄弟所拥有的感情了,这是战友间的深厚情谊。
  莫泊桑的一生,左拉用了这几段文字,精辟而富有情感的进行了概括和歌颂。而第5段,作者更是以对未来的设想肯定了莫泊桑永恒的价值。
  在四五两段文字中,作者都传达了对法兰西文学的热爱和深刻的思考。左拉作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领袖,致力于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他崇尚要“返回自然,返回生活,返回人本身。”他的这种文学理想和追求在第4段中以一个生动的比喻巧妙地、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出来。这也使得这篇悼词在缅怀逝者的同时,更对生者,对法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有着深刻的启迪。
  由此看来,文章是循着朋友——兄弟——战友——文学这样的思路展开的。在这样的思路中,左拉巧妙地将莫泊桑的人生之路、文学之路和左拉对逝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写。左拉和他的“梅塘集团”是一个组织、一个流派,有如一个大家庭。左拉用自己精炼的选材和自然的严谨的逻辑写出了莫泊桑从一开始的圈外人,到慢慢走入这个大家庭,然后对大家庭的文学理想加以传承,并积极发扬光大开去。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由起先的喜爱,到后来的认可、赞扬,直至最后的爱甚至敬佩,二者的关系日益亲密和崇高,感情不断升华。这两条线可以说贯穿着悼词始末切不可分割。
  可是,为什么开头是“法兰西文学”——“战友”——“兄 长”——“朋友”——“同行”这样的顺序?和文章主体部分正好相反。作为一名法国作家,心目中最为崇高和神圣的就是文学,是对文学的理想和追求,对于左拉是这样,对莫泊桑来说也是如此。正是文学让作者和逝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在共同追求文学真谛的过程中,结下了战友般志同道合的、深厚的情感。这种感情比朋友要更坚固和神圣。在常人看来,他们的关系首先就是同行,可事实上,“同行”一词来形容他们的感情实在是太无力。悼词主体部分必须符合逻辑地展现二者关系的变化,情感的日益笃厚。一个是为了突出轻重,一个是为了符合逻辑,这样的安排严丝合缝。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这次演说,让我们领略了莫泊桑的成功,可与此同时,难道此文不也是对左拉文学底蕴和理想的讴歌么!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到底是什么讓某些婚姻像城墙一样坚固,能够支撑两人度过人生的重大危机?又是什么让某些婚姻如纸片一般脆弱,坏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消极效应积累:造成婚姻分崩离析  一件小事的消极效应积累都会造成婚姻的分崩离析,而婚姻中的重大危机更可能使一段婚姻立刻阵亡。  一对夫妻携手几十年,结婚前谁都无法完全预料婚后会发生什么,他们可能会突然面对各类预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失业、疾病;面对各种从没处理过的关系,比如婆
【关键词】新世纪,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命题分析  近年来,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值比例逐步加大。2021年全国甲、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均为12分。全国新高考卷尽管没有明确出现“实用类文本阅读”板块,但是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中进行了考查。对实用类文本学习的重视,反映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语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的学科本质。世界
天水雕漆技艺,是西北传统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甘肃民间手工技艺的遗存,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天水雕漆是用松木、桦木、椴木等优质木材制成器物后,采用当地林间的生漆涂于器物表面,打磨光滑后再选用各种装饰材料镶嵌在漆面之上,再精雕细琢而成产品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天水雕漆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含着浓郁的中华古老的艺术传统和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雕漆原
1  吕凝突然发现,医院的西门竟然紧邻她几年前暂居过的小区,同样的时节,铁栅栏上盛放的蔷薇依旧惊艳。  吕凝呆了半天才回过神来。随即,她拨了童泽浩的电话,很快通了。童泽浩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絲毫“久违了”的感慨,他说:“小凝。”吕凝的心一软,30多岁的女人,父母都早已叫她吕凝,而童泽浩却还是直呼她的乳名,也只有他,还这样称呼吕凝。  童泽浩并没有问吕凝何事,他就是那么沉得住气,等着吕凝先开口。吕凝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独特感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珍视”。无疑,这样的教学方式解放了学生,活跃了课堂,丰富了视界。但是。从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独特感受”来看,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的独特体验由于种种原因显得肤浅、浮华,最终如流星划过,造成课堂资源的严重浪费,致使学生的“独特体验”长时间在“自主建构”的门外徘徊。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从“独特体验”走向“自主建构”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粗浅的探讨。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特殊时期——“非典”为背景的人物通讯。这篇通讯在选用时,作了大量改动,原通讯中很多感人的事例因篇幅问题都被删除了,因此课文相对来说就缺乏了直观感受的鲜明性。主人公叶欣感人的事迹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我们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出来!这就为我们解读文本、实施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一、“永远的白衣战士”叶欣和“永远的白衣战士”们    读着
[编者按]目前关于教师评价的问题已经受到了多方关注,例如以学生分数的高低判定教师的教育成就、以发表文章的多少评价教师教育成果大小等方式已遭到了多方的质疑或批判,甚至在制度的层面也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而一些新的、更加有利与教师自身发展、有利于展现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方式正在一些学校得到试行。北京十一学校在教师评价方面所作的一些尝试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很多方法极具人性化,对于突破以“分”论“功”的评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早已为大家熟知,走进上庄中心小学,校园中的生活德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惊喜。  惊喜一:德育充满诗的色彩  “你会写诗吗”在上庄中心小学的校园里,随便叫住几位学生问一问,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会!”再问问老师和学校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人不会!上庄中心小学的学校生活,是离不开“诗”的生活。  提到诗,不能不提上庄中心小学的毛向军校长。这位血液中流淌着诗情画意的校长,把
具有辩证思维品质的人,会用一种客观、公正、理性、包容的态度待人接物,这是当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和呼唤。辩证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培养任务。要培养这种重要的思维品质,语文教材应当给予充分的示例或材料支持,笔者认为,现行的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关注,但精度、力度还不够,还有待提升和加大。  正例:《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作品,里面运用鲜活的例子,鞭辟入里地
学校还没放暑假,考入疆内初中班的学生回学校看我。我当时正忙着分试卷、登成绩。来看我的学生,有的给我捶背,有的帮我分试卷、登成绩。他们是我教的第一批毕业生,做事如此细心,懂得替人分忧,令人感到自豪!  顽皮的学生,约束的制度  这些学生是我从六年级带到小学毕业的。我第一次走进六年级四班的教室,只见满地果皮纸屑,小零食辛辣的味道扑面而来,课桌歪七扭八,学生你打我闹,连老师进来都不知道。教室里一共可以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