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冷长歌,魂归紫阙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日的黎明来得那样迟,朱祁钰从窗外望去,枝丫上的晨露早已凝结成霜,与晨光遥相映衬。恍惚间,被病痛折磨的他又沉沉入睡。那一刻,他怎么都不会想到,再醒来时江山已变,人事全非。
  昏昏沉沉的睡梦里仿佛有谁闯了进来,慌张的模样让他心悸,一瞬间从梦中清醒,唤来宫人为他更衣。正梳洗间,却听太监来报说“上皇复辟了”,那一刻,他的内心波涛汹涌,险些瘫倒在地。震惊过后,朱祁钰很快平静下来。许久,他的唇角扬起一抹苦涩的笑,平静地接受了这场政变。
  他知道,往后这座宫殿将不再属于他。朱祁钰绕着这座宫殿慢慢走着,再看一眼这雕栏画栋,那青墙黛瓦,眼含眷恋却又无怨无悔。
  他记得从幼时起,他便与母妃在宫外生活,母妃身份低微,年幼的他连见父皇的资格都没有。他本以为此生都要过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可上苍却在冥冥之中为他安排了别样的命运。
  那年,父皇驾鹤西去,年幼的他从此与母妃相依为命。那段岁月里,尽管他皇子的身份渐渐被承认,但无人肯真心接纳他。父皇已去,偌大的皇城再没了他眷恋不舍的人,那时他祈盼的不过是尽早封王远离皇城,长大后做个闲王,一生自由。
  他是幸运的,没过多久,封王建府的旨意便下达宫中,而年少的他又得以与皇兄一起读书,过了一段兄友弟恭的时光。那时的朱祁钰一心想着辅佐皇兄,做他身侧的贤王,随他共创盛世流芳千古。然而世事无常,他如愿与皇兄名留青史,却不是作为贤王,而是帝王。
  那年,朱祁钰已长成一个风流少年,站在人群中,他翩翩如鸿,一身清贵。然而,命运就在这一年被彻底改写,他从此走上不归路。
  那日早朝,皇兄突然宣布将亲征瓦剌,命他监国总理朝政。帝令一出满朝哗然,众臣上书谏议另择他人出战,可皇兄决心已定。无奈之下,他只好应允,每日勤勤恳恳处理朝政,生怕出了什么闪失。每日看着前线传来的战报,朱祁钰心惊肉跳,盼着皇兄早日归来。谁知他悬着的心还未踏实几天,就传来皇兄被俘的消息。他震惊不已,慌忙派人送去赎金以求换回皇兄。然而,敌军不仅迟迟不肯送回皇兄,更以其作为要挟意图侵犯大明。
  内忧外患之下,他被推上帝位,没人问他是否愿意,也没人为他考虑半分,他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了皇帝。自古帝王登基后第一大事便是选妃,三宫六院修得可谓尽善尽美,而朱祁钰的第一要事却是紧守京城抵御外敌。那场大战中,朱祁钰终是见到皇兄,看着皇兄受辱,他的心痛到极致,却也明白唯有保住京城才能不辜负皇兄的嘱托。
  枕戈待旦的日子里,他把那一战打得酣畅淋漓,尽管损失了不少兵马,但他最终击退敌军。战后的京城百废待兴,朱祁钰志气满满地要把京城变成繁华帝都,只待皇兄归来时与他共享这美好人间。
  时光流逝中,又是几载春秋。不知不觉间,大明在他的治理下欣欣向荣。朱祁钰站在城墙上,远望这片壮丽山河,忽而生出许多不舍,很害怕皇兄归来。然而,该来的总是会来。那日早朝,有大臣上书请迎上皇,随即所有朝臣一致赞同。那一刻,他的内心矛盾又挣扎,既想迎回皇兄以全兄弟之情,又怕皇兄归来后朝臣逼他退位。那晚,他在城楼上站了很久,望着远处的大好河山,终是喟然长叹。
  他派去探望皇兄的使者已在回来的路上,朱祁钰心中更加煎熬。似过了很久,又似还在昨日,忽传上皇已至京城,他只能硬着头皮去迎接。
  那一刻,看着皇兄满脸病容,他十分心痛,慌忙请太医诊治。可随着皇兄身子大好,看着朝臣为安置上皇费心尽力,嫉妒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他以上皇久病不愈宜静养为由,将其软禁在南宫。之后,他不仅下令禁军“守卫”南宫,还调离所有宫人。那时的他费尽心思安排这一切,不过想向朝臣证明,他才是大明天子。可他却愤怒地发现,一手将他扶上帝位的朝臣和太后,甚至他的皇后,都百般护佑皇兄。一瞬间,他陷入众叛亲离的窘境。
  世人都骂他冷酷无情,没人知道他日日像小偷一样紧紧守护着江山,生怕哪日一觉醒来就再也不属于他。从前他不在乎什么皇权和帝位,可当他年复一年听惯了山呼万岁,他无法想象若有一日这一切离他而去,他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无人懂他,他不在乎,他还将为大明缔造新的传奇。在这个传奇里,他将留存史册永享光辉。纵使天下人反对,他亦无动于衷。于是,废皇后,贬朝臣,一场轰轰烈烈的太子废立风波就在他的雷霆手段下渐渐停歇,他的儿子终究位居太子。
  许是报应,不到一年太子便夭折。伤痛至极的他渐渐心力交瘁,终至卧床不起。他小心翼翼休养着,却又放不下朝政,只好强撑病体处理政事。然而,这一场病最终让他失了所有。
  病得迷迷糊糊之际,朱祁钰仿佛看见皇兄嘴角噙着笑意缓缓向他走来,然后坐在他的病床前施施然伸出手来,握紧他的右手,一脸嘲讽。
  时至今日,看着空阔的寝宫,所剩无几的宫人,他渐渐明了人生如梦,变幻无常,他苦笑着,眼角滑出一行清泪。
  他自知大限将至,悔不当初,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一定善待皇兄,可他也知一切早已不重要。而今他再不求其他,只愿他去后一切还能回到旧时。那时,他还是那个翩翩少年,立志辅佐天子创造一个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
  朱祁钰最后望了一眼窗前枝丫上那滴凝结成霜的雨露,缓缓闭上了眼,就此从历史硝烟中苍凉落幕,匆匆而逝。
其他文献
花事纷繁,是深闺佳人的一帘幽梦,是多情公子的一卷闲愁。诗经里将女子的容颜比作桃花,灼灼其华;楚辞里将高士的品行比作白芷,自有德馨。诗词里写到花的极多,但将观花之情写得这样意气潇洒的,当数孟郊的这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是极为生动而明晓的说法。科举制度使簪缨世族与寒门百姓之间不再不可逾越,藩篱就此坍塌。登上科举的金榜便如鲤跃龙门,是多
期刊
二月人间芳菲至,从阡陌小路到重楼深巷,花树闪现。于天下士子而言,除了这满眼繁华,还有一件更为动人心弦的事—放榜。唐承隋制以科举入仕,每到正月,士子们齐聚京师,将平生所学尽付卷纸,随后便惶惶不安地等待着主考官及翰林学士们的公判。  这年的放榜之地在崇真观南楼,士子们早早来候。随着噼啪的炮仗声和惊起的缭绕烟尘,放榜的吉士娴熟有力地将榜文铺展张贴起来。士子们急不可耐地纷纷拥上,屏气敛息地对着榜单一一核对
期刊
那书生走了长长的路,眠月餐风,咽下十年寒窗苦,手执一盏昏黄的灯,一步一步丈量到金陵城。他脚上的鞋子已磨破,晚风吹起他的衣衫和长巾,落寞的身影里全是不容忽视的坚毅和执着,还有此生磨不灭的追求与深情。  他一天水米未沾,就是为了在城门关闭前进城,进了城也没有心思去找客栈安顿,打听着直奔秦淮河边。繁华街灯都略过,青石板路上他走得匆忙。  终于到了,身边的热闹都化成虚影,三秋桂子香满江南,这一切那么软,那
期刊
今年的雨季停在了七月,缠绵反复,不肯离去。陈韪持着油纸伞的手骨节分明,雨水滑落伞沿拂过他的衣袖,分明才消了不几日的暑,却马上性急地带着寒意裹上他的青衫。他的眉目没有一丝波澜,但频率不齐的脚步终究还是泄露了他的踟蹰。  淋漓中的刑场依然人头攒动,雨水也浇不灭人们心中那团爱看热闹的火,更何况是这么一场惊世凶案。耳边是人们吵吵嚷嚷的议论,他们议论着凶案里那个不幸的死者年方二八,正是好韶华。还说凶手竟也是
期刊
她身骑白马过岸,江风吹散遮帽上的纱幔,她扬袖去拂,姣容倒映在水面上。那是顾郎初次见到她的容颜,亦是最后一次。  顾郎在兵荒马乱中救下她,又在流亡途中与她一并跌入悬崖。顾郎在崖下一睡三日,待第四日黎明从惊慌中醒来时,她的手正抚在额头,来不及收回便被顾郎握于掌中。  “栀子!”掌中的手犹豫着回握住他温热的手,轻声道:“我在。”  彼时,顾郎才记起流亡途中,他与栀子一并跌入谷底。顾郎伸手向远处茫然摸索许
期刊
记得当初年少,你春衫薄,我簪花笑,浮生欢娱知多少。窗前知了,声声耳畔喧闹;白纸黑字,页页共谁煎熬。我们一起走过小桥流水,走过陌路繁花,只为一个前途似锦。可是后来,谁登了金榜,谁落了尘泥,谁轻哼着情深缘浅,挥一挥袖各奔东西。  负能量!  沐九九:  想必大家对西厢记的故事已相当了解,但再华美的文辞、再惊心动魄的一见钟情,也掩饰不了男猪脚张君瑞的渣男之心。这家伙赶考路上看上一美貌女子,就使尽浑身解数
期刊
一轮明月从小窗落下,碎了一地。半明半暗的旅馆中,张祜的面庞显得冷清而孤寂,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时光好似要静止在这无人倾诉的寂寞寒夜中。潮湿的晚风如思念般缠绵,吹皱了一江水,总有孤影未安眠。张祜望着远处几点如萤灯火,这一刻,岁月又煨了一壶千年老酒。  红尘漫漫,如藏在蜿蜒小巷中的一家酒馆,年轻的张祜总能听到它或好或坏的传说,这如同未知迷途的命运,引他开始波澜壮阔又坎坷不羁的一生。  张祜因其出生于
期刊
春来赏花,秋浓煮酒,这曾是他的梦想。他不止一次想象过那种人生,那样一个自己。温风和煦,春意柔暖,水墨山河间,他一手提酒壶,一手执笔,于饮酒谈笑间挥毫泼墨,锦绣诗赋如源头活水般奔涌而出,俯仰间风华天成。那时他还有热血,梦想和远方。  上好清透的碧玉,风雪夜归的温酒,七月如火的榴花,暮春流莺的呢喃,都是这世间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好,而秦观亦是如此。  人们都说他是才子。其实,归根究底他是个奇妙的矛盾体,犹
期刊
朱淑真出生于浙江杭州,那里的碧水长天、春秋草木无时无刻不在滋润着她浓郁的才情,丰盈她缠绵的内心。精于文辞,善画翠竹红梅,她是名副其实的才女。用一支多情灿烂的如花妙笔,将女儿愁丝一缕缕挽成相思的千千结。只是在那凄清婉丽的词风背后,又有谁看得到那锁不尽的离愁闺怨。西楼上她斟一杯流年作饮,烟花那般热闹过后,醉的却是自己。  长廊尽头花枝葳蕤,日上帘钩,她对镜梳妆,眼角还有细细的哀愁,像一弯姣好的月牙。春
期刊
唯有在人世的污浊里才更易见其清明,而陶渊明唯有在菊花旁才见其芳华。  陶渊明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并不受人推崇,因为那时人们很难于陶渊明的平淡之中发现美,人人心里充满了希望与斗志。而后来,经历了太多的诗人们才发现,原来自己身边的菊花竟开得最美。  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定都建康,史称东晋。而此时的陶渊明正走在人间的路上,告诉众人世间最美之物。  他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最美,“采菊东篱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