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慎独”,作为儒家经典传统文化地精髓之一,是促进道德自觉,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路径与方法。它是指在无人监督,孑身一人,孤身独处时,凭自身的道德自觉来做事,人前人后相一致的行为。由此,深挖慎独内涵,探寻慎独精神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在关系十分重要。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作为祖国繁荣富强最鲜活的生产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培育刻不容缓,因此,在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同时,落实慎独教育,找到道德教育与慎独精神二者的契合点,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培养创新,提供构建多元的渠道。
关键词:“慎独”精神;大学生道德教育;路径
“慎独”思想是中华传统思想,历久弥新,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学习的基本原则,究其本源的阐释是在孤身独处时,“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究其直白的理解,是做到人前人后,均能坚守道德自觉。若能将慎独精神的内涵与当代大学生的德育课程相结合,便能发现二者之间类似的“油”与“水”的之间的内在契合,基于此,将慎独精神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指导纲要,探寻二者的内在联系,为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效度提供路径创新。
一.内涵阐释:慎独精神的理论分析
(一)“慎独”二字之本身意。在古文经典著作,《大学》和《中庸》之中,最早提出了慎独一词并对其做出了理论阐释,“慎”,指的是谨小慎微,谨慎小心,“独”指的是孤身独处,孑身一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在《大学》中,曾谈到如果你想诚实做人,那就不要欺骗自己,就像人们厌恶污秽的味道,喜欢如花般的容颜,这就是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心安理得,因此,拥有“慎独”精神之人,在孤身独处时,也会谨慎从严的要求自己,不会自欺欺人。
(二)“慎独”精神通过以下三种形式来体现:首先,在道德自律方面:正己诚心,谨小慎微。“慎独”教育方法的首要前提,是保持内心的虔诚和真诚,诚己正心,内心清净则六神无扰。其次,在细微之处,别人注意不到,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也应该保持,谨小甚微,朱熹曾言:“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在幽暗之中,细小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而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由此可见,朱熹认为在细微之处,始终要审视自己的内心活动。内心的欲念只有自己最为了解,应该及时认清自己的想法,克制自己的行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慎重看待每一件事情。在道德践行方面:约束自我,谨慎言论。巧言乱语必然会流于浮华,金玉其表,败絮其中。一言一行彰显个人形象,一举一动凸显个人素养,言多必失,话多必错,在道德践行方面,应该谨慎自己的言论,多观察,少说话,说话应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在道德自省方面:克己复礼,慎欲慎辩。克己内省指的是,人们应克制自己内心的邪恶欲望,如果脑海里呈现双方思想敌对的状态,应谨慎的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多方面的考虑。其中,慎欲慎辩,体现了道德自律的理性自觉。
(三)“慎独”价值之美。“慎独”是克己复礼的自我约束,是反求诸己的自我反省。它是指在无人监督,孤身独处时,凭自身的道德自觉来做事,人前人后行为相一致。大学生道德教育自古以来便是德育的核心问题,而德育的最高境界便是道德自律,道德自律即是慎独。将“慎独”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培育过程,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道德思政课程的革新和发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捕捉与重点凸显,更有助于找到慎独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契合之点,从而更好的促进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实现大学生人格塑造,个人品行修养的重塑与升华。探讨慎独的价值取向,并将其运用至大学生道德教育之中,从内隐的角度来看,是对大学生道德思想进一步的升华,从外显的视域来看,是对五千年中华文化地宣扬与继承,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和学习。由此,深挖慎独内涵,探寻慎独精神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在关系十分重要。慎独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现状审视: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慎独精神实施的问题分析
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他律和自律共同作用的过程。在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中,体现了社会层面的道德应然操作与个人层面道德实然操作的矛盾,道德自律同样是在社会和自我成长中共同发生,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课程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与理想道德理论相违背的问题,让慎独精神在道德教育中的实施困难重重。
(一)学生认知模糊,表里不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径来源于高校所开设的思政课,德育课以及相关的道德政治理论课程,其次来自于社会层面所普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家庭教育中从小而耳濡目染的经典名著,多重维度共同的教育看似齐心协力,其实效果不佳,很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无关紧要的选修课甚至是一场可有可无的讲座,所以学生们对道德教育没有正确的认知,未能清晰明辨道德教育的本质内涵掌握应该具备的知识。
(二)学校被动教育,他律性强。讲授法,谈话法,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是我国从古至今的教育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习惯被动的接受教育,不会自主的摄取知识,道德的外在性干预明显,这种道德领域的被动教育就是道德他律,因为外在的约束是在道德主体之外的,在当今高校的教育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学生从高中时代,从一个被班主任约束的时代走来,长期处于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的环境中,缺乏自主的判断能力,从高中升入大学阶段,其道德自觉性较低,处于角色混乱中,道德辨别能力低,道德的自我约束意识弱,无法将慎独思想运用到自身当中,只是被动的接受了高校安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被动教育自身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学生进行内心实际的管理。增长了大学生的思考惰性,不利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发展。
(三)慎独道德机制,未成系统。没有规矩、不成体系、没有纪律、不成典范、慎独教育是自律与他律结合的共同体,因此,完善道德机制尤为重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道德与法制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保障慎独教育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实施,当大学生发生失信行为,不诚信行为时,应该给与惩戒和强化,而并非不理不睬,任由学生发展,当下,中国高校大学教育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慎独教育的道德机制,制定道德的高压线,让学生接受负强化,形成完整的操作系统,让慎独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寻。 三.路径重塑: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慎独精神的培养。
(一)强调慎独的自我教育。慎独即道德自觉,自我教育的提高,从自身主观原因开始,大学生要对自己进行内心的约束,自我修养、自我反思、自我管理。从慎始慎终、慎隐慎微方面入手,培养大学生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慎隐,内在的体现着一种自律规则,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才能在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的社会中,不做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道德坏事,慎微,起源于谨小慎微,不因事情微小而忽视,不因事情的微小而低估。因此,要求大学生要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自觉的把生活中的每件道德小事做到问心无愧。其次是自我反思,反思是人类进行进步,思想进行螺旋式前进的过程,论语曾言,吾日三省吾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思自古以来是就是儒家常用的修身方法。
(二)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法。为何我国每年都会评选出全国十佳道德模范,三八红旗手,十佳最美教师,通过表率他人,进行正面的正强化,从而直接和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的道德思想,因此榜样示范法的重要功能。其中,作为直接的传道受业解惑者,大学生们每天所见到的老师就是最直接的榜样,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慎独精神,在传道受业答疑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表率的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居敬持志,防微杜渐,教学相长,为人师表,在专业素养方面,应不断提高自控,自理,自律,自强的慎独意识,做好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不仅要具有的扎实的教师基本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怕出吃苦勇于探索,表里如一,诚己正心的精神,為自己所带的学生树立最为鲜活的榜样。
(三)创新学校慎独教育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关乎教学效果的高低,高校传统的慎独教育的模式需要改进,高校应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针对不同时间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道德教育方法,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陆士桢.立德树人的内涵与方法:学习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J].人民教育,2019(1)
[2]赵以祥.触摸教育的思想:我的教育情怀[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9.
[3]杨冬伟,王勇,张树亮.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51):298-299
[4]孙德玉,刘大卫.从“慎独”思想的解读演变看儒家的人格修塑[J].课程教学研究,2016(12):21-23,72
作者简介:
李晨源(1997—),女,汉族,河南省新乡人,教育硕士,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德育基本理论
关键词:“慎独”精神;大学生道德教育;路径
“慎独”思想是中华传统思想,历久弥新,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学习的基本原则,究其本源的阐释是在孤身独处时,“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究其直白的理解,是做到人前人后,均能坚守道德自觉。若能将慎独精神的内涵与当代大学生的德育课程相结合,便能发现二者之间类似的“油”与“水”的之间的内在契合,基于此,将慎独精神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指导纲要,探寻二者的内在联系,为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效度提供路径创新。
一.内涵阐释:慎独精神的理论分析
(一)“慎独”二字之本身意。在古文经典著作,《大学》和《中庸》之中,最早提出了慎独一词并对其做出了理论阐释,“慎”,指的是谨小慎微,谨慎小心,“独”指的是孤身独处,孑身一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在《大学》中,曾谈到如果你想诚实做人,那就不要欺骗自己,就像人们厌恶污秽的味道,喜欢如花般的容颜,这就是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心安理得,因此,拥有“慎独”精神之人,在孤身独处时,也会谨慎从严的要求自己,不会自欺欺人。
(二)“慎独”精神通过以下三种形式来体现:首先,在道德自律方面:正己诚心,谨小慎微。“慎独”教育方法的首要前提,是保持内心的虔诚和真诚,诚己正心,内心清净则六神无扰。其次,在细微之处,别人注意不到,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也应该保持,谨小甚微,朱熹曾言:“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在幽暗之中,细小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而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由此可见,朱熹认为在细微之处,始终要审视自己的内心活动。内心的欲念只有自己最为了解,应该及时认清自己的想法,克制自己的行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慎重看待每一件事情。在道德践行方面:约束自我,谨慎言论。巧言乱语必然会流于浮华,金玉其表,败絮其中。一言一行彰显个人形象,一举一动凸显个人素养,言多必失,话多必错,在道德践行方面,应该谨慎自己的言论,多观察,少说话,说话应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在道德自省方面:克己复礼,慎欲慎辩。克己内省指的是,人们应克制自己内心的邪恶欲望,如果脑海里呈现双方思想敌对的状态,应谨慎的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多方面的考虑。其中,慎欲慎辩,体现了道德自律的理性自觉。
(三)“慎独”价值之美。“慎独”是克己复礼的自我约束,是反求诸己的自我反省。它是指在无人监督,孤身独处时,凭自身的道德自觉来做事,人前人后行为相一致。大学生道德教育自古以来便是德育的核心问题,而德育的最高境界便是道德自律,道德自律即是慎独。将“慎独”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培育过程,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道德思政课程的革新和发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捕捉与重点凸显,更有助于找到慎独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契合之点,从而更好的促进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实现大学生人格塑造,个人品行修养的重塑与升华。探讨慎独的价值取向,并将其运用至大学生道德教育之中,从内隐的角度来看,是对大学生道德思想进一步的升华,从外显的视域来看,是对五千年中华文化地宣扬与继承,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和学习。由此,深挖慎独内涵,探寻慎独精神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在关系十分重要。慎独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现状审视: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慎独精神实施的问题分析
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他律和自律共同作用的过程。在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中,体现了社会层面的道德应然操作与个人层面道德实然操作的矛盾,道德自律同样是在社会和自我成长中共同发生,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课程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与理想道德理论相违背的问题,让慎独精神在道德教育中的实施困难重重。
(一)学生认知模糊,表里不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径来源于高校所开设的思政课,德育课以及相关的道德政治理论课程,其次来自于社会层面所普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家庭教育中从小而耳濡目染的经典名著,多重维度共同的教育看似齐心协力,其实效果不佳,很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无关紧要的选修课甚至是一场可有可无的讲座,所以学生们对道德教育没有正确的认知,未能清晰明辨道德教育的本质内涵掌握应该具备的知识。
(二)学校被动教育,他律性强。讲授法,谈话法,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是我国从古至今的教育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习惯被动的接受教育,不会自主的摄取知识,道德的外在性干预明显,这种道德领域的被动教育就是道德他律,因为外在的约束是在道德主体之外的,在当今高校的教育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学生从高中时代,从一个被班主任约束的时代走来,长期处于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的环境中,缺乏自主的判断能力,从高中升入大学阶段,其道德自觉性较低,处于角色混乱中,道德辨别能力低,道德的自我约束意识弱,无法将慎独思想运用到自身当中,只是被动的接受了高校安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被动教育自身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学生进行内心实际的管理。增长了大学生的思考惰性,不利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发展。
(三)慎独道德机制,未成系统。没有规矩、不成体系、没有纪律、不成典范、慎独教育是自律与他律结合的共同体,因此,完善道德机制尤为重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道德与法制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保障慎独教育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实施,当大学生发生失信行为,不诚信行为时,应该给与惩戒和强化,而并非不理不睬,任由学生发展,当下,中国高校大学教育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慎独教育的道德机制,制定道德的高压线,让学生接受负强化,形成完整的操作系统,让慎独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寻。 三.路径重塑: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慎独精神的培养。
(一)强调慎独的自我教育。慎独即道德自觉,自我教育的提高,从自身主观原因开始,大学生要对自己进行内心的约束,自我修养、自我反思、自我管理。从慎始慎终、慎隐慎微方面入手,培养大学生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慎隐,内在的体现着一种自律规则,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才能在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的社会中,不做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道德坏事,慎微,起源于谨小慎微,不因事情微小而忽视,不因事情的微小而低估。因此,要求大学生要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自觉的把生活中的每件道德小事做到问心无愧。其次是自我反思,反思是人类进行进步,思想进行螺旋式前进的过程,论语曾言,吾日三省吾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思自古以来是就是儒家常用的修身方法。
(二)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法。为何我国每年都会评选出全国十佳道德模范,三八红旗手,十佳最美教师,通过表率他人,进行正面的正强化,从而直接和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的道德思想,因此榜样示范法的重要功能。其中,作为直接的传道受业解惑者,大学生们每天所见到的老师就是最直接的榜样,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慎独精神,在传道受业答疑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表率的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居敬持志,防微杜渐,教学相长,为人师表,在专业素养方面,应不断提高自控,自理,自律,自强的慎独意识,做好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不仅要具有的扎实的教师基本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怕出吃苦勇于探索,表里如一,诚己正心的精神,為自己所带的学生树立最为鲜活的榜样。
(三)创新学校慎独教育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关乎教学效果的高低,高校传统的慎独教育的模式需要改进,高校应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针对不同时间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道德教育方法,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陆士桢.立德树人的内涵与方法:学习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J].人民教育,2019(1)
[2]赵以祥.触摸教育的思想:我的教育情怀[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9.
[3]杨冬伟,王勇,张树亮.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51):298-299
[4]孙德玉,刘大卫.从“慎独”思想的解读演变看儒家的人格修塑[J].课程教学研究,2016(12):21-23,72
作者简介:
李晨源(1997—),女,汉族,河南省新乡人,教育硕士,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德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