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通用语言简称国语,国语课中的语音、汉字、语汇、语法、修辞,不仅含着丰富的文化特征,其导向功能、育人功能、渗透功能,为学生思政教育提供重要平台和资源。学生不仅学习语言,更要浸润精神,同时还要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和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使得思想政治教学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说服力,在“两后生”阶段教育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两后生”长远发展,为地区建设输送职业素养好的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
“两后生”通常界定为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后,没有再升入高一级教育阶段的学生,即初中后和高中后青年。在新疆,把上一年未就业的初中、高中、职高毕业生也纳入进“两后生”范围内。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对提高学生就业技能、融入城市社会、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及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新疆的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少数民族“两后生”是新疆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新疆少数民族“两后生”国语教学中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院每年都招收少数民族“两后生”,连续三年近800人(2018年200人、2019年288人、2020年240人)。“两后生”第一、二年主要学习国语,语言有一定基础后的第二年开始学习专业课。他们有学上、有技能,回去有事干、能钱挣,回到农村,能成为新型农民;留在企业,是合格的产业工人;还有的能掌握一技之长后,脱贫致富实现自我发展,回到家乡他们将成为南疆建设的主力。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他们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发展理念更多的倾向于西方器物、制度、文化的“全球化”,外来文化很容易吸引处于三观形成中的青年学生。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很多人的“精神迷失”,再加上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错误观点搞乱了一些人的思想,尤其是这些对新疆地区历史知之甚少的青年学生。
二、国语教学中深挖思政教育元素,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一)利用资源,合理设定思政教育目标
首先根据每个单元的不同主题设定思政教育目标,国语课程每一篇章内容都能挖掘出思政教育元素。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这一课时,学生们读着“中国是文明古国,中華民族拥有五千年历史,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维吾尔族先民在历史上就曾信仰过佛教,并且是佛教东传过程中重要的传播者之一”这些句子,结合《这是历史的证明》《新疆历史上有过哪些宗教》这两课,把这三课放在一起合理设定思政目标。借助耳熟能详的《西游记》故事,抓住语言教学的同时,沿着中国历史、新疆地方史、宗教演变史这三条平行线,讲述历史和宗教文化。《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处处皆是佛教文化,与佛教众位菩萨公事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等道教人物,小说中的儒家文化虽然较为隐秘但也能看得到,玄奘为报天子知遇之恩奉诏到西天取经就是“忠君报国”的儒教文化。儒、释、道三种宗教并存,而且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体现了当时宗教多元化的社会现像。
(二)巧妙构思,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以学习汉字的性质和特点为例,在学习“汉字的造字法”这一章节时,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象形”“会意”“指示”基本造字方法掌握汉字构字规律,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让他们充分感受中国古人的智慧。不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还注重培养行为习惯。例如“孝”字,给学生讲何谓孝,从弃老到敬老(初始甲骨文的“老”“孝”以及楷书的“孝”)。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好像一位面朝左、长着头发的驼背老人,身前一孩子以头扶持着老人。我们再把孝字分解开来:上为老,下为子。
汉字造字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物质生产、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历史痕迹,对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有一定的帮助,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塑造理想人格。
(三)创设环境,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语言承载的是文化,每个句子不仅让学生读准字音、语调,在情景对话中、读课文中穿插讲历史故事以及歌曲对唱的形式组织教学,特别是国语内容中的爱国情怀,注重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
(四)开发校本读本,建立思政教育资源库
为了拓宽国语课程思政思路,有效为该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便利条件,通过目标聚焦、问题导向、价值引领,开发、挖掘有生命力的国语教学中的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读本,逐步建立思政教学资源库。
实现国规课程与校本读本的紧密融合。校本读本与思想政治课国规教材是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关系,校本读本的开发与设计首先要与国规教材相适应,在国规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紧紧抓住“语言文字教学”和”思政教育”两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转化为学习者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用青春语言、通俗语言、网络语言阐发传统文化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的今天,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赋予中华优秀文化新的时代意义,让学生在不断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更加深切地关注国家、民族,更加清晰地认识时代、信仰,如此,思政教育才能不辱使命、获得成效。
实现系部之间、老师之间课题研究的合作分享。联合学校内各系部的相关资源、各职业学校之间的相关资源,优化组合、互通有无、合作提升,分享经验,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洪羽高校教师教育类公共课改革初探: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J】山西青年,2018(21)
[2]高宁,张梦对“课程思政”建没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
作者简介:
张淑娟 1970年3月 籍贯 新疆 大学本科 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 高级讲师 研究方向:语文思政
“两后生”通常界定为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后,没有再升入高一级教育阶段的学生,即初中后和高中后青年。在新疆,把上一年未就业的初中、高中、职高毕业生也纳入进“两后生”范围内。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对提高学生就业技能、融入城市社会、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及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新疆的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少数民族“两后生”是新疆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新疆少数民族“两后生”国语教学中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院每年都招收少数民族“两后生”,连续三年近800人(2018年200人、2019年288人、2020年240人)。“两后生”第一、二年主要学习国语,语言有一定基础后的第二年开始学习专业课。他们有学上、有技能,回去有事干、能钱挣,回到农村,能成为新型农民;留在企业,是合格的产业工人;还有的能掌握一技之长后,脱贫致富实现自我发展,回到家乡他们将成为南疆建设的主力。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他们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发展理念更多的倾向于西方器物、制度、文化的“全球化”,外来文化很容易吸引处于三观形成中的青年学生。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很多人的“精神迷失”,再加上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错误观点搞乱了一些人的思想,尤其是这些对新疆地区历史知之甚少的青年学生。
二、国语教学中深挖思政教育元素,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一)利用资源,合理设定思政教育目标
首先根据每个单元的不同主题设定思政教育目标,国语课程每一篇章内容都能挖掘出思政教育元素。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这一课时,学生们读着“中国是文明古国,中華民族拥有五千年历史,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维吾尔族先民在历史上就曾信仰过佛教,并且是佛教东传过程中重要的传播者之一”这些句子,结合《这是历史的证明》《新疆历史上有过哪些宗教》这两课,把这三课放在一起合理设定思政目标。借助耳熟能详的《西游记》故事,抓住语言教学的同时,沿着中国历史、新疆地方史、宗教演变史这三条平行线,讲述历史和宗教文化。《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处处皆是佛教文化,与佛教众位菩萨公事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等道教人物,小说中的儒家文化虽然较为隐秘但也能看得到,玄奘为报天子知遇之恩奉诏到西天取经就是“忠君报国”的儒教文化。儒、释、道三种宗教并存,而且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体现了当时宗教多元化的社会现像。
(二)巧妙构思,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以学习汉字的性质和特点为例,在学习“汉字的造字法”这一章节时,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象形”“会意”“指示”基本造字方法掌握汉字构字规律,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让他们充分感受中国古人的智慧。不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还注重培养行为习惯。例如“孝”字,给学生讲何谓孝,从弃老到敬老(初始甲骨文的“老”“孝”以及楷书的“孝”)。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好像一位面朝左、长着头发的驼背老人,身前一孩子以头扶持着老人。我们再把孝字分解开来:上为老,下为子。
汉字造字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物质生产、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历史痕迹,对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有一定的帮助,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塑造理想人格。
(三)创设环境,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语言承载的是文化,每个句子不仅让学生读准字音、语调,在情景对话中、读课文中穿插讲历史故事以及歌曲对唱的形式组织教学,特别是国语内容中的爱国情怀,注重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
(四)开发校本读本,建立思政教育资源库
为了拓宽国语课程思政思路,有效为该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便利条件,通过目标聚焦、问题导向、价值引领,开发、挖掘有生命力的国语教学中的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读本,逐步建立思政教学资源库。
实现国规课程与校本读本的紧密融合。校本读本与思想政治课国规教材是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关系,校本读本的开发与设计首先要与国规教材相适应,在国规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紧紧抓住“语言文字教学”和”思政教育”两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转化为学习者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用青春语言、通俗语言、网络语言阐发传统文化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的今天,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赋予中华优秀文化新的时代意义,让学生在不断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更加深切地关注国家、民族,更加清晰地认识时代、信仰,如此,思政教育才能不辱使命、获得成效。
实现系部之间、老师之间课题研究的合作分享。联合学校内各系部的相关资源、各职业学校之间的相关资源,优化组合、互通有无、合作提升,分享经验,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洪羽高校教师教育类公共课改革初探: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J】山西青年,2018(21)
[2]高宁,张梦对“课程思政”建没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
作者简介:
张淑娟 1970年3月 籍贯 新疆 大学本科 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 高级讲师 研究方向:语文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