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眼于课后小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思考,重点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对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结合具体的课例论述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灵活恰当的运用课后小结,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后小结 语文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55-0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会“教”,还有会“研”。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巧妙的把控课堂结构,尤其是对课后小结的操作上,更应该多多用心,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小结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作用,巧妙的课堂小结能达到“课虽终,趣犹存”的境界。如果设计得好,不仅能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起到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既可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使课堂效果得到反馈,又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后小结操作的具体情况,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和大家分享。
第一、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内容的整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进行了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所教的内容虽然有章可循,但对于学生来说,似乎是零零散散的,这儿一个知识点,那儿一个重点内容,使得他们手忙脚乱,没有头绪。老师应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小结,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与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在进行朱自清的《春》教学内容后,课堂小结除了一贯的语言外,还在黑板上画了一朵盛开的花的样儿 ,边画边让学生跟着我的思维进行总结知识,同时还让他们在每个花瓣上填上相应的学习内容。这样,课后小结形式上的变化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很快写上了要填写的内容。课堂最后几分钟,一改以往学生反应迟缓,甚至有些倦怠的情绪,在师生的共同小结活动中,顺利的完成了一堂课的教学任务。
第二、课堂小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让他们从课本中走出来,用辩证的眼光所学知识。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老师们很认真的备课,上课,很严谨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掌握所学知识。其实,学生即使掌握了课本内容,如果不能学以致用,不能用它们来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那么,学到的知识也就成了“死东西”。因此,老师在课后小结时,应设置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让他们对学到的知识,技能通过分析,重组,联系,猜测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产生自己从没有过的想法,解题技巧等,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能用所学知识理性的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使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走进社会生活中去。
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我在课后小结时,先让学生口述作者描绘的那个美好社会的情景,让他们进行简略的评价。从他们的表述中,我能体会到学生对这种理想社会的热爱。 但我话题一转,提出了几个问题,让他们思考。其一是:前文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什么那个武陵人一出桃花源就“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寻向所志”?你怎样评价他的行为?其二是:这种笔下的桃花源是那样美好,但为什么“遂迷,不复得路”,“无人问津者”?其三是:今天的中学生,能否描绘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社会生活,并与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进行比较,有哪些本质区别?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纷纷表达 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激烈的讨论中,提升了他们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完善着他们的学习经验人生价值,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古观今。
第三、课堂小结不仅是对本节课的总结,更重要的是为下节课的学习设下伏笔,为后面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节课的完成绝不意味着所有教学任务的终结,而应该是下节课的开始。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去,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一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提出与本节和后续课内容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学生将在开动思维机器、深入探究、分析直至最终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功的喜悦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求知欲,从精神上和知识上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课堂小结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小结,充分发挥课堂小结应有的功能。其方式方法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与课堂教学艺术融为一体。小结的形式不拘一格,不论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总结都应让学生感到“课已尽,意无穷”。这样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关键词】课后小结 语文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55-0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会“教”,还有会“研”。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巧妙的把控课堂结构,尤其是对课后小结的操作上,更应该多多用心,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小结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作用,巧妙的课堂小结能达到“课虽终,趣犹存”的境界。如果设计得好,不仅能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起到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既可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使课堂效果得到反馈,又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后小结操作的具体情况,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和大家分享。
第一、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内容的整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进行了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所教的内容虽然有章可循,但对于学生来说,似乎是零零散散的,这儿一个知识点,那儿一个重点内容,使得他们手忙脚乱,没有头绪。老师应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小结,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与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在进行朱自清的《春》教学内容后,课堂小结除了一贯的语言外,还在黑板上画了一朵盛开的花的样儿 ,边画边让学生跟着我的思维进行总结知识,同时还让他们在每个花瓣上填上相应的学习内容。这样,课后小结形式上的变化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很快写上了要填写的内容。课堂最后几分钟,一改以往学生反应迟缓,甚至有些倦怠的情绪,在师生的共同小结活动中,顺利的完成了一堂课的教学任务。
第二、课堂小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让他们从课本中走出来,用辩证的眼光所学知识。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老师们很认真的备课,上课,很严谨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掌握所学知识。其实,学生即使掌握了课本内容,如果不能学以致用,不能用它们来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那么,学到的知识也就成了“死东西”。因此,老师在课后小结时,应设置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让他们对学到的知识,技能通过分析,重组,联系,猜测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产生自己从没有过的想法,解题技巧等,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能用所学知识理性的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使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走进社会生活中去。
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我在课后小结时,先让学生口述作者描绘的那个美好社会的情景,让他们进行简略的评价。从他们的表述中,我能体会到学生对这种理想社会的热爱。 但我话题一转,提出了几个问题,让他们思考。其一是:前文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什么那个武陵人一出桃花源就“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寻向所志”?你怎样评价他的行为?其二是:这种笔下的桃花源是那样美好,但为什么“遂迷,不复得路”,“无人问津者”?其三是:今天的中学生,能否描绘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社会生活,并与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进行比较,有哪些本质区别?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纷纷表达 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激烈的讨论中,提升了他们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完善着他们的学习经验人生价值,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古观今。
第三、课堂小结不仅是对本节课的总结,更重要的是为下节课的学习设下伏笔,为后面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节课的完成绝不意味着所有教学任务的终结,而应该是下节课的开始。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去,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一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提出与本节和后续课内容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学生将在开动思维机器、深入探究、分析直至最终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功的喜悦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求知欲,从精神上和知识上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课堂小结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小结,充分发挥课堂小结应有的功能。其方式方法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与课堂教学艺术融为一体。小结的形式不拘一格,不论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总结都应让学生感到“课已尽,意无穷”。这样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