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具有优良的传统文化、先进的红色文化,这是我国发展进步的信念来源。小学语文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红色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传承我国文化的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结合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让更多的还在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更要让文化自信的信念在小学生心中扎根发芽,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文化育人;应用策略
引言:
在文化育人的語文教学过程中也应当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做到与时俱进,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此最大程度地将语文课本中所记载的文化知识展现在课堂之上,本文将重点探析信息技术与文化育人融合的策略。
一、信息技术的特点及文化育人的内涵
(一)信息技术的特点
1.便捷性
信息技术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便民、利民,它是推动中国科技技术发展的中枢,更是引领时代变革的核心。
2.快速性
信息技术的快速性毋庸置疑,无论是从教学资源的获取还是教学过程的开展,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轻松的完成。
3.融合性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解决自己的疑惑,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不仅可以知晓新的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还能去旧存新,深入了解教学课堂上的内容。
(二)文化育人的内涵
1.育人于德
文化育人简单而言就是通过文化孕育人的品格。道德不仅仅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安定太平的核心,我国文化对于道德的论述和记载都是丰富的,所以通过文化育人培育学生道德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2.育人于智
智慧不仅仅是表现在学习层面,同样表现在处理问题层面。我国文化对于培育人的智慧有相关的阐述,所以通过文化育人培育学生智慧是可行的,同时也是重要的。
3.育人于心性
心性对于个人而言是直接体现其价值观的内在因素,塑造个人心性是从民族自信、国家繁荣入手的,是教育的引导为基的。
二、信息技术融入文化育人的策略
(一)整合教育资源
基于互联网之上的信息技术,包罗万千,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画面或者视频,学生对画面或视频的观看,是从静态认知到动态认知的转变,这必将为课程教学带来财富。同样的,在信息化技术之下,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都是可以直接在网上查到,而且相较于教师凭口而言的真实度更高,学生的信服度也会更高,从而在信息技术下课程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将被打破,为学生提供缤纷多彩、自由翱翔的世界。
比如在《山行》古诗词教学,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教师可以在视频中展示本文章的主要字词,并加以解释,助力学生的理解,同时将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穿插在视频当中,让学生理解《山行》的中心思想,其中也有诗歌所具备的基础。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很轻松的就可以进入到作者的意境之中,从而带着作者的情感去体会“秋色之美——霜叶红于二月花”、“悠闲之乐——停车坐爱枫林晚”,此诗的意境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浓厚相宜”,无论是远山寒山石径斜中的“寒”和“远”、还是白云深处有人家中的“深”和“有人家”,都是一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常行为,可以通过不同情境之间的相互映衬,让这些景色营造出来的意境别具一格,“平凡的事物”往往更能激荡学生的内心。
(二)立足优良文化,丰富信息课堂
立足我国优良文化,将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思想和理念通过信息技术呈现出来,丰富信息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核。
比如在《诗经·采薇(节选)》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以生活中常见的儒家思想体现视频入手,将生活中体现的“仁、义、礼、智、信”的视频通过信息技术搬入课堂。如“仁”就是仁者、爱人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当代医生入手,将他们的“医者仁心”通过视频的形式带入课堂,学生的理解相对而言就比较轻松,而且更加有兴趣;再如“义”是约束自我言行,不能因为外界物质就放弃礼义,教师可以从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的人生简介短片入手,将他的“大义凌然”带入课堂,诚如“生,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知“义”的欲望,并从谭嗣同的人生轨迹中找寻他身上存在的“义”的体现。从而拉近学生和古人的距离。
(三)打造网络育人精品课程
语文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书本中,更存在于缤纷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语文学习也可以拓展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应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要结合学生既有的现实经历和生活积累,发掘课内外古诗词材料中的生活因素,打造网络育人精品课程,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更好地认识生活、参与生活并改造生活,树立正确的理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脱离抽象,从枯燥走向具体,充满趣味性,变得引人入胜。在新课标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曲欣欣.文化育人与网络育人的融合性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8,20(3):91-94.
关键词:信息技术;文化育人;应用策略
引言:
在文化育人的語文教学过程中也应当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做到与时俱进,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此最大程度地将语文课本中所记载的文化知识展现在课堂之上,本文将重点探析信息技术与文化育人融合的策略。
一、信息技术的特点及文化育人的内涵
(一)信息技术的特点
1.便捷性
信息技术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便民、利民,它是推动中国科技技术发展的中枢,更是引领时代变革的核心。
2.快速性
信息技术的快速性毋庸置疑,无论是从教学资源的获取还是教学过程的开展,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轻松的完成。
3.融合性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解决自己的疑惑,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不仅可以知晓新的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还能去旧存新,深入了解教学课堂上的内容。
(二)文化育人的内涵
1.育人于德
文化育人简单而言就是通过文化孕育人的品格。道德不仅仅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安定太平的核心,我国文化对于道德的论述和记载都是丰富的,所以通过文化育人培育学生道德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2.育人于智
智慧不仅仅是表现在学习层面,同样表现在处理问题层面。我国文化对于培育人的智慧有相关的阐述,所以通过文化育人培育学生智慧是可行的,同时也是重要的。
3.育人于心性
心性对于个人而言是直接体现其价值观的内在因素,塑造个人心性是从民族自信、国家繁荣入手的,是教育的引导为基的。
二、信息技术融入文化育人的策略
(一)整合教育资源
基于互联网之上的信息技术,包罗万千,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画面或者视频,学生对画面或视频的观看,是从静态认知到动态认知的转变,这必将为课程教学带来财富。同样的,在信息化技术之下,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都是可以直接在网上查到,而且相较于教师凭口而言的真实度更高,学生的信服度也会更高,从而在信息技术下课程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将被打破,为学生提供缤纷多彩、自由翱翔的世界。
比如在《山行》古诗词教学,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教师可以在视频中展示本文章的主要字词,并加以解释,助力学生的理解,同时将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穿插在视频当中,让学生理解《山行》的中心思想,其中也有诗歌所具备的基础。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很轻松的就可以进入到作者的意境之中,从而带着作者的情感去体会“秋色之美——霜叶红于二月花”、“悠闲之乐——停车坐爱枫林晚”,此诗的意境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浓厚相宜”,无论是远山寒山石径斜中的“寒”和“远”、还是白云深处有人家中的“深”和“有人家”,都是一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常行为,可以通过不同情境之间的相互映衬,让这些景色营造出来的意境别具一格,“平凡的事物”往往更能激荡学生的内心。
(二)立足优良文化,丰富信息课堂
立足我国优良文化,将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思想和理念通过信息技术呈现出来,丰富信息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核。
比如在《诗经·采薇(节选)》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以生活中常见的儒家思想体现视频入手,将生活中体现的“仁、义、礼、智、信”的视频通过信息技术搬入课堂。如“仁”就是仁者、爱人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当代医生入手,将他们的“医者仁心”通过视频的形式带入课堂,学生的理解相对而言就比较轻松,而且更加有兴趣;再如“义”是约束自我言行,不能因为外界物质就放弃礼义,教师可以从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的人生简介短片入手,将他的“大义凌然”带入课堂,诚如“生,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知“义”的欲望,并从谭嗣同的人生轨迹中找寻他身上存在的“义”的体现。从而拉近学生和古人的距离。
(三)打造网络育人精品课程
语文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书本中,更存在于缤纷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语文学习也可以拓展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应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要结合学生既有的现实经历和生活积累,发掘课内外古诗词材料中的生活因素,打造网络育人精品课程,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更好地认识生活、参与生活并改造生活,树立正确的理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脱离抽象,从枯燥走向具体,充满趣味性,变得引人入胜。在新课标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曲欣欣.文化育人与网络育人的融合性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8,20(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