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曾有位文学家说过:“实践是认识的阶梯。”“德育生活化”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应大胆地进行实践和检验。本文以枣元学区小学为例,阐述“德育生活化”的实践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课程建设
一、“德育生活化”实践概况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意识到作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德育工作,也应更新理念,配合新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编写“德育生活化”课程,开创学校德育的新途径。校本德育课程《好习惯·好生活》是学校德育生活化途径的实践与探究的核心内容。
(一)课程性质
《好习惯·好生活》校本课程以班级为组织形式,以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德育为核心,与校风:文明、勤奋、团结、健康紧密结合,并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类,使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为目标的综合性拓展课程。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正确认识有意义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生活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和技能,学会自主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项事件的方法,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是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首要条件。学会感受美好生活的意义,积极过好每一天,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课程建设
1.根据课程目标,编写教材体系《好习惯·好生活》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仪习惯,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属基础性教育,所以要贯穿在五年的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要贯穿在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个环节,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性别取向、学校资源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制定行之有效的研究和实践方法。
2.课堂教学论证,提炼教材特色,多次进行课堂论证,呈现比较成熟的低年级版校本教材,全面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组老师积极引领,多次在校和集团内执教相关课程。随着中高年级教材进入课堂后,课题组老师更是深入教学班,组织课堂教学论证,对中、高年级教材加以完善。
3.回归生活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皮亚杰的德育理论表明:道德的发展总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实践是解决德育从他律到自律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以“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为基本思路,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德育课程实践形式的探究。不再纯以成人的想法、规则去要求他们、训练他们,而是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系列活动为载体,使教育的方式生动活泼,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给学生更多自觉感受的机会。
二、构建学校德育基本框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人,早在童年时期,特别是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就应当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于是,学校编制了小学德育基本框架。
(一)专题教育
小学专题教育结合了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有主题、有内容的专门教育。专题教育使学生学习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而是向生活、向社会扩展扩大。专题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和道德情感。针对不同年级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我们安排了不同的教育主题,并按一个学年两个学期设计了主题活动。
(二)节庆活动
小学节庆教育就是利用特定的节日、纪念日,开发其中蕴涵的德育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道德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养成道德好习惯,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节日中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作为一名中华儿女,从小就要了解传统节日。因此,在节庆活动中进行道德学习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三)社会实践
课程标准提出,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与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
社会实践是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了解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知识、道理,以此拓宽视野、提高能力。生活即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要比在学校里学到的丰富得多,真实得多。
三、家校联合深化“德育生活化”
家庭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基本社会单位,也是基本的生活单位、教育单位。家庭中的亲子之情、人与人的亲情关系是天然的。对孩子来说,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鲜活而生动的课堂。孩童时期又是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冲突和对立的阶段。在家庭中,独生子女的中心地位不断强化,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增加,但是许多父母都没有或缺乏主动意识去调适与孩子的关系。或由于工作繁忙,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或过分溺爱孩子,抹杀了孩子成长的空间;或严苛暴力,让孩子的成长充满阴霾。
总之德育生活化可以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德育生活化”的开展给学校校园环境整洁、秩序井然,讲文明懂礼貌、拾金不昧、團结互助已蔚然成风。家长反映孩子懂事多了,成熟多了,在家是父母的好帮手,自理能力明显提高了。同时通过“德育生活化”的实践和探究,深化了我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罗晓玲.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J].文学教育(下),2020(04):54-55.
[2]李德臣.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J].教学与管理,2019(12):42-44.
★ 本文为2018年度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德育生活化在学校中的实践研究》(1801263)研究成果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课程建设
一、“德育生活化”实践概况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意识到作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德育工作,也应更新理念,配合新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编写“德育生活化”课程,开创学校德育的新途径。校本德育课程《好习惯·好生活》是学校德育生活化途径的实践与探究的核心内容。
(一)课程性质
《好习惯·好生活》校本课程以班级为组织形式,以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德育为核心,与校风:文明、勤奋、团结、健康紧密结合,并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类,使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为目标的综合性拓展课程。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正确认识有意义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生活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和技能,学会自主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项事件的方法,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是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首要条件。学会感受美好生活的意义,积极过好每一天,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课程建设
1.根据课程目标,编写教材体系《好习惯·好生活》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仪习惯,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属基础性教育,所以要贯穿在五年的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要贯穿在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个环节,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性别取向、学校资源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制定行之有效的研究和实践方法。
2.课堂教学论证,提炼教材特色,多次进行课堂论证,呈现比较成熟的低年级版校本教材,全面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组老师积极引领,多次在校和集团内执教相关课程。随着中高年级教材进入课堂后,课题组老师更是深入教学班,组织课堂教学论证,对中、高年级教材加以完善。
3.回归生活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皮亚杰的德育理论表明:道德的发展总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实践是解决德育从他律到自律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以“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为基本思路,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德育课程实践形式的探究。不再纯以成人的想法、规则去要求他们、训练他们,而是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系列活动为载体,使教育的方式生动活泼,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给学生更多自觉感受的机会。
二、构建学校德育基本框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人,早在童年时期,特别是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就应当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于是,学校编制了小学德育基本框架。
(一)专题教育
小学专题教育结合了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有主题、有内容的专门教育。专题教育使学生学习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而是向生活、向社会扩展扩大。专题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和道德情感。针对不同年级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我们安排了不同的教育主题,并按一个学年两个学期设计了主题活动。
(二)节庆活动
小学节庆教育就是利用特定的节日、纪念日,开发其中蕴涵的德育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道德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养成道德好习惯,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节日中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作为一名中华儿女,从小就要了解传统节日。因此,在节庆活动中进行道德学习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三)社会实践
课程标准提出,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与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
社会实践是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了解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知识、道理,以此拓宽视野、提高能力。生活即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要比在学校里学到的丰富得多,真实得多。
三、家校联合深化“德育生活化”
家庭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基本社会单位,也是基本的生活单位、教育单位。家庭中的亲子之情、人与人的亲情关系是天然的。对孩子来说,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鲜活而生动的课堂。孩童时期又是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冲突和对立的阶段。在家庭中,独生子女的中心地位不断强化,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增加,但是许多父母都没有或缺乏主动意识去调适与孩子的关系。或由于工作繁忙,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或过分溺爱孩子,抹杀了孩子成长的空间;或严苛暴力,让孩子的成长充满阴霾。
总之德育生活化可以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德育生活化”的开展给学校校园环境整洁、秩序井然,讲文明懂礼貌、拾金不昧、團结互助已蔚然成风。家长反映孩子懂事多了,成熟多了,在家是父母的好帮手,自理能力明显提高了。同时通过“德育生活化”的实践和探究,深化了我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罗晓玲.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J].文学教育(下),2020(04):54-55.
[2]李德臣.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J].教学与管理,2019(12):42-44.
★ 本文为2018年度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德育生活化在学校中的实践研究》(180126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