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更多地去追求物质财富,而忽略了对情感的探索,而高中阶段正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间段,亦是一个人内心走向成熟的转折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必要性,以及高中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中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信念,通过一种人文教育的方式培养与尊重学生的情感品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整体发展。在这个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相融合的时代,与理性教育同情感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进行情感育人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1.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是以心灵感应为载体、以感情交流为主要手段的一种开发式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1]。西方学者认为:“情感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2]。”情感教育注重培养情与智,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在高中课堂上,语文老师通过丰富的情感教育,将艺术作品的意境和内涵声情并茂地传达给学生,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感,对作品有更具体而深刻的理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習积极性与持久的学习兴趣。并且,高中时期是每个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期,是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亦是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生这个特殊的发展时期,高中教师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逐渐向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而语文教育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内容,能够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高中语文教育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使语文教育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培养高尚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素质,唯有通过语文教学,把情感教育同认知教育相融合,让情感教育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
2.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2.1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高中语文教育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要以课本为依据,以课本为桥梁开展情感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高中老师在授课时,首先要非常熟练教材的内容,并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提炼与扩充,研究教材中的内容,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如果没有渗透情感因素,这篇文章就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夜晚的景色,却无法感受到作者想要摆脱黑暗社会现实的苦闷、彷徨之情,但是如果教师将情感渗入文章中,则会发现作者淡淡悲伤哀愁之情。文章开头“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以下“路是幽静的,寂寞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些都表现作者不满于现实,却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之中,忧愁情绪贯穿全文。所以,高中教师发掘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可以感染学生,让教育达到创造激情与享受情感的统一。
2.2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
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是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在授课中将抽象的情景转变为具体的、形象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运用情景教育模式,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成长生活环境,予以不同的情感因素以刺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中教师还应利用本身丰富的语言感染力,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例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乃是在李氏社稷灭亡之后所作,这首词是李煜的绝命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中流露出作者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教师可以在授课中将这种愁思形象化,具体化。总之,语文教育具有独特性,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古代丰富文化内涵所带来的教育优势,为我国优秀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2.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而情感又是语言的内涵,因而,语文作品中的文字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情感去理解文章,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将学生的行为引导到教育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教师要以情发声,将学生带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来,让学生感受到“丁香姑娘”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以及诗人的独自彷徨,让学生的感情升华。
在语文教育中,应当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注重情感教育,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云师.浅谈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2(24): 28-29 .
[2] 陈虹,吴文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负责人访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中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信念,通过一种人文教育的方式培养与尊重学生的情感品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整体发展。在这个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相融合的时代,与理性教育同情感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进行情感育人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1.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是以心灵感应为载体、以感情交流为主要手段的一种开发式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1]。西方学者认为:“情感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2]。”情感教育注重培养情与智,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在高中课堂上,语文老师通过丰富的情感教育,将艺术作品的意境和内涵声情并茂地传达给学生,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感,对作品有更具体而深刻的理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習积极性与持久的学习兴趣。并且,高中时期是每个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期,是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亦是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生这个特殊的发展时期,高中教师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逐渐向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而语文教育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内容,能够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高中语文教育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使语文教育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培养高尚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素质,唯有通过语文教学,把情感教育同认知教育相融合,让情感教育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
2.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2.1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高中语文教育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要以课本为依据,以课本为桥梁开展情感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高中老师在授课时,首先要非常熟练教材的内容,并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提炼与扩充,研究教材中的内容,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如果没有渗透情感因素,这篇文章就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夜晚的景色,却无法感受到作者想要摆脱黑暗社会现实的苦闷、彷徨之情,但是如果教师将情感渗入文章中,则会发现作者淡淡悲伤哀愁之情。文章开头“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以下“路是幽静的,寂寞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些都表现作者不满于现实,却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之中,忧愁情绪贯穿全文。所以,高中教师发掘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可以感染学生,让教育达到创造激情与享受情感的统一。
2.2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
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是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在授课中将抽象的情景转变为具体的、形象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运用情景教育模式,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成长生活环境,予以不同的情感因素以刺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中教师还应利用本身丰富的语言感染力,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例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乃是在李氏社稷灭亡之后所作,这首词是李煜的绝命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中流露出作者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教师可以在授课中将这种愁思形象化,具体化。总之,语文教育具有独特性,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古代丰富文化内涵所带来的教育优势,为我国优秀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2.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而情感又是语言的内涵,因而,语文作品中的文字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情感去理解文章,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将学生的行为引导到教育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教师要以情发声,将学生带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来,让学生感受到“丁香姑娘”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以及诗人的独自彷徨,让学生的感情升华。
在语文教育中,应当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注重情感教育,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云师.浅谈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2(24): 28-29 .
[2] 陈虹,吴文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负责人访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