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发现事物中隐藏着的价值的能力。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文章中“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内容来。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
一、以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何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作文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求异思维的核心本质在于独创性,思路不落俗套,不拘一格,出新制胜。
训练前,我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拘限于人云亦云;然后找出几个人们惯用的似乎已成思维定势的成语、警句并反其意而用之,如“欲速则达”、“狐假虎威有何妨”、“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等,让学生讨论、领会。譬如“狐假虎威有何妨”,有的同学讲到,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地下革命工作者打人敌人内部,借敌长官的威风,威慑敌人,屡建奇功,这种“狐假虎威”是大智大勇。“欲速则达”也同样很快地就被同学们接受了。而“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与“一失足成千古恨”却引起了一场大辩论,整堂作文指导课气氛活跃,反响热烈。在当天布置课外作文时,我让学生们任选一个成语(或俗语、警句)翻出新意,写一篇求异作文,同学们都很踊跃。一天后交卷,就有了诸如“杞人忧天未必多余”、“言利未必非君子”、“微也足道”、“人爱出名猪爱壮”、“近水楼台不得月”、“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等有创见的好文章。
经过几次这样的引导训练,学生的思维开拓、活跃多了,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对这些,我都及时地予以肯定,不扼杀其创新思维的生命力。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同学们写的文章观点新颖了,有深度了。
二、开拓学生作文思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不少学生一提到作文就感到头痛,他们的文章普遍存在着题材狭窄,内容相仿,结构相似,甚至无话可说的问题。学生们的写作思路狭窄,急待我们去开拓。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1、原型启发法
就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常常依赖于“原型启发”。教师借用优秀课文为原型对学生进行启发,不仅易于打开学生思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解了《落花生》一类借物喻人的文章后,为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你们所熟悉的事物,思考哪些东西可用它的特点来比喻人的高尚品格。有了这一点拨,学生们的想象闸门便打开了。有的说泥土朴实无华,却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有的说树根盘绕地下,为树干、枝叶吸收营养,称得上是默默无闻的英雄;有的说绿叶甘当红花的配角,不计名利。学生诸如此类的议论滔滔不绝。
2、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即逆向思维定势,是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发现新的形象。例如,写牵牛花,一般人多赞美它勇于攀登,奋发向上,为“四化”进军“吹响号角”,逆向思维则可以讽刺它沿着绳索树枝往上爬,是不能自立的软骨头。写荷花,一般人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逆向思考,则可以赞颂滋养荷花的厚实“淤泥”。
3、未来畅想法
青少年最富于幻想,而幻想则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能激励人们去探索新的科学领域。面对加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人类未来将怎样生活?同学们在二十年后将从事什么工作?科学文化将会有多发达?宇宙定居点该怎样设计?青少年对这些问题颇感兴趣,我们可以出类似于《我在2030年国庆的时候》、《2030年畅想》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试作,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为实现“四化”而奋发学习的热情。
三、扩展描述,推测延伸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某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怎样锻炼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呢?1、续写想象。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月光曲》一文结尾写道:“贝多芬飞奔回客店,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了下来。”教师就可启发学生想象贝多芬在记录曲子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在记录的过程中,他的神情是怎样的,有哪些动作等。2、听录音想象。艺术的灵感总是来源于生活。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太海;录上一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告别的情形、欢腾的闹市等。3、睹物想象。中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征,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为直接依据。比如:一个小小的地球仪。上面只有线条、颜色和简单的文字,让学生站在地球仪前,寻找向往的首都,寻找长江、黄山、黄河,并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语言,把寻找到的地方描述出来。春天到了,燕子从南方飞了回来,让学生以《我是一只小燕子》、《我从南方来》、《我的旅行》等为题,分别介绍自己的家,家里有哪些人,自己准备干什么,或者是自己曾经的所见、所闻、所做等。这样,就使同学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激起了他们浓厚的写作兴趣。新编教材有许多有关想象的习作练习,可以作为很好的训练题材。4、假设想象。假设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求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比如:《假如我是……》《假如我有……》,学生在这一个个“假设”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出自己的灿烂前景。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四、多放少收,先写后导
“放”,即“放手写”,就是不受“套子”的束缚,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收”就是按照“套子”予以指导,从立意谋篇到遣词造句,推敲琢磨,精益求精。
由“放”到“收”的过程,正好改变了传统的学生作文训练“先指导,后作文”的方法,变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并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地写。而教师的“导”则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使之既“导向”明确,有的放矢,又能保留学生作文的鲜明个性。
五、扩大阅读,积累素材,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素材。当然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来。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素材的积累。在教学中,我摸索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三个一”工程,即每天一句格言,一首古诗,每周一首歌;每天200字以上的好段或佳文摘抄;每天一条好新闻等等。
有些同学死抱着各种作文选不放,却懒得读经典书、读精品书,这是要不得的。有的同学一听到名著就想到大篇幅的长篇小说,就望而却步。其实名著有长有短,读不了长的读短的,读不了名著读名篇,课本上不就有若干名篇吗?关键是要用“心”去读,这样既可以吸收文化营养,又可以获取写作材料。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学生读书专题汇报,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既从古今中外名著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同时又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可谓一箭双雕。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也就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六、优化外部环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兴趣
作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兴趣。首先,应当在作文课上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象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其次,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在文中展示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他们的写作优势(立意、遣词、造句等)。三是采取激励措施。作为教师。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还要顾及非拔尖的群体,不仅要肯定文章的整体美感,更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局部美感,并及时给以褒扬,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同时,将班上几十个学生分成作文水平相同的几个小组。各组由作文水平极高的学生担任组长,指导组内学生的习作,提高习作能力。开展组内、组与组之间的习作竞赛,定期评优颁奖。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更能收获创新成果。
一、以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何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作文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求异思维的核心本质在于独创性,思路不落俗套,不拘一格,出新制胜。
训练前,我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拘限于人云亦云;然后找出几个人们惯用的似乎已成思维定势的成语、警句并反其意而用之,如“欲速则达”、“狐假虎威有何妨”、“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等,让学生讨论、领会。譬如“狐假虎威有何妨”,有的同学讲到,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地下革命工作者打人敌人内部,借敌长官的威风,威慑敌人,屡建奇功,这种“狐假虎威”是大智大勇。“欲速则达”也同样很快地就被同学们接受了。而“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与“一失足成千古恨”却引起了一场大辩论,整堂作文指导课气氛活跃,反响热烈。在当天布置课外作文时,我让学生们任选一个成语(或俗语、警句)翻出新意,写一篇求异作文,同学们都很踊跃。一天后交卷,就有了诸如“杞人忧天未必多余”、“言利未必非君子”、“微也足道”、“人爱出名猪爱壮”、“近水楼台不得月”、“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等有创见的好文章。
经过几次这样的引导训练,学生的思维开拓、活跃多了,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对这些,我都及时地予以肯定,不扼杀其创新思维的生命力。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同学们写的文章观点新颖了,有深度了。
二、开拓学生作文思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不少学生一提到作文就感到头痛,他们的文章普遍存在着题材狭窄,内容相仿,结构相似,甚至无话可说的问题。学生们的写作思路狭窄,急待我们去开拓。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1、原型启发法
就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常常依赖于“原型启发”。教师借用优秀课文为原型对学生进行启发,不仅易于打开学生思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解了《落花生》一类借物喻人的文章后,为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你们所熟悉的事物,思考哪些东西可用它的特点来比喻人的高尚品格。有了这一点拨,学生们的想象闸门便打开了。有的说泥土朴实无华,却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有的说树根盘绕地下,为树干、枝叶吸收营养,称得上是默默无闻的英雄;有的说绿叶甘当红花的配角,不计名利。学生诸如此类的议论滔滔不绝。
2、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即逆向思维定势,是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发现新的形象。例如,写牵牛花,一般人多赞美它勇于攀登,奋发向上,为“四化”进军“吹响号角”,逆向思维则可以讽刺它沿着绳索树枝往上爬,是不能自立的软骨头。写荷花,一般人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逆向思考,则可以赞颂滋养荷花的厚实“淤泥”。
3、未来畅想法
青少年最富于幻想,而幻想则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能激励人们去探索新的科学领域。面对加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人类未来将怎样生活?同学们在二十年后将从事什么工作?科学文化将会有多发达?宇宙定居点该怎样设计?青少年对这些问题颇感兴趣,我们可以出类似于《我在2030年国庆的时候》、《2030年畅想》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试作,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为实现“四化”而奋发学习的热情。
三、扩展描述,推测延伸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某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怎样锻炼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呢?1、续写想象。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月光曲》一文结尾写道:“贝多芬飞奔回客店,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了下来。”教师就可启发学生想象贝多芬在记录曲子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在记录的过程中,他的神情是怎样的,有哪些动作等。2、听录音想象。艺术的灵感总是来源于生活。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太海;录上一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告别的情形、欢腾的闹市等。3、睹物想象。中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征,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为直接依据。比如:一个小小的地球仪。上面只有线条、颜色和简单的文字,让学生站在地球仪前,寻找向往的首都,寻找长江、黄山、黄河,并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语言,把寻找到的地方描述出来。春天到了,燕子从南方飞了回来,让学生以《我是一只小燕子》、《我从南方来》、《我的旅行》等为题,分别介绍自己的家,家里有哪些人,自己准备干什么,或者是自己曾经的所见、所闻、所做等。这样,就使同学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激起了他们浓厚的写作兴趣。新编教材有许多有关想象的习作练习,可以作为很好的训练题材。4、假设想象。假设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求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比如:《假如我是……》《假如我有……》,学生在这一个个“假设”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出自己的灿烂前景。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四、多放少收,先写后导
“放”,即“放手写”,就是不受“套子”的束缚,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收”就是按照“套子”予以指导,从立意谋篇到遣词造句,推敲琢磨,精益求精。
由“放”到“收”的过程,正好改变了传统的学生作文训练“先指导,后作文”的方法,变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并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地写。而教师的“导”则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使之既“导向”明确,有的放矢,又能保留学生作文的鲜明个性。
五、扩大阅读,积累素材,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素材。当然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来。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素材的积累。在教学中,我摸索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三个一”工程,即每天一句格言,一首古诗,每周一首歌;每天200字以上的好段或佳文摘抄;每天一条好新闻等等。
有些同学死抱着各种作文选不放,却懒得读经典书、读精品书,这是要不得的。有的同学一听到名著就想到大篇幅的长篇小说,就望而却步。其实名著有长有短,读不了长的读短的,读不了名著读名篇,课本上不就有若干名篇吗?关键是要用“心”去读,这样既可以吸收文化营养,又可以获取写作材料。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学生读书专题汇报,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既从古今中外名著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同时又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可谓一箭双雕。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也就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六、优化外部环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兴趣
作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兴趣。首先,应当在作文课上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象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其次,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在文中展示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他们的写作优势(立意、遣词、造句等)。三是采取激励措施。作为教师。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还要顾及非拔尖的群体,不仅要肯定文章的整体美感,更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局部美感,并及时给以褒扬,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同时,将班上几十个学生分成作文水平相同的几个小组。各组由作文水平极高的学生担任组长,指导组内学生的习作,提高习作能力。开展组内、组与组之间的习作竞赛,定期评优颁奖。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更能收获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