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月初,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目标。
“无论从国家自身的发展,还是企业等各方面,发展推广绿色建筑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过程”,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张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是一个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增长期的大国,建筑能耗持续增加,如果水泥、钢材、涂料等各种建筑材料都能选用绿色的、低碳的,对资源的消耗就会降低,同等条件下,将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
根据今年1月份公布的《“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到“十二五”期末,建筑节能将形成1.16亿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其中发展绿色建筑,加强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形成4 5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采取的种种措施,表明政府部门在行动,推动我国绿色建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家越来越强调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房地产企业的产品也将从灰色建筑、毛坯房向绿色建筑、成品房方向发展。
“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时机已经成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上月举行的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大会上表示,需多举措并举推动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
评价标准必须遵循全寿命周期原则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尽快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制(修)订绿 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相关产 品标准、规程。
“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体系决定着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这个评价标准必须遵循‘全寿命周 期’的原则。”顾云昌说。
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实施,成为我国第一部从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国家标准。
目前,针对特殊建筑类型的绿色评价标准也已经开始制定,部分已开始实施。如2010年8月23日公布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成为指导现阶段绿色工业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也都已进入编制或试行阶段。
张琦表示,在人们逐渐接受新的节能建筑理念的过程中,国家在绿色建筑领域、在标准和技术等层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仇保兴同时认为,不同气候区差别化的标准规范有待制定。全国范围起码可以划分成四个气候区,绿色建筑要有我国的特点,因地制宜。
据悉,浙江、广西、福建、山东等省市已结合本地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编写了适宜地方建筑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和规范。
保障房将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实施意见》显示,国家将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并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在顾云昌看来,鼓励如此大面积的保障性住房率先搞成“绿色”,体现了对保障性住房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保障房的品质,让保障房居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据悉,深圳在2010年就率先强制推行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标准,厦门也从去年开始大力推进保障房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引入了绿色节能建筑的技术体系。
推进绿色建筑发展要建立奖惩机制
“发展绿色建筑,要两手抓,一手是奖励,另一手是惩罚。”在顾云昌看来,有针对性的奖惩机制是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一剂良方。
为了激励绿色建筑更好地发展,2011年5月,住建部发布了《中国绿色建筑行动纲要》,表示将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政策。天津、上海、武汉等城市也出台了地方性的奖励和专项资金政策。
此次《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给出了对于通过审核的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2012年奖励标准: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45元,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80元。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张琦表示,目前人们受传统建筑理念的影响,很多建筑技术还是套用以前的标准。同时,有些绿色产品成本稍高,推广动力可能稍显不足,因此现阶段非常需要各方面政策上的优惠和鼓励。
对于绿色建筑未来的发展,顾云昌指出,一方面,政策上必须真正有利。另一方面,目前我们还缺乏对绿色建筑投入产出的科学评价以及社会环境效益的正确认识,只注意了绿色建筑成本增加的一方面。尤其老百姓对绿色建筑还不太懂,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绿色建筑中墙皮怎么搞,门窗怎么搞?因此,舆论方面,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恐怕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关链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遵循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
曾 捷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实践,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气候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所以绿色建筑面临的问题、研究的方向和关注的重点也存在差异。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的灵魂,评价绿色建筑时,应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评价。因此在中国出台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相关的管理办法,有助于规范、引导绿色建筑的发展,避免绿色建筑走弯路或误入歧途。
资源利用的原则
编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方面考量绿色建筑。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我国政府提出了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要求,主要内涵就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各国和不同地区的绿色建筑虽然存在差异,但在资源利用的原则上是一致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们首先要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其次要加强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后要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对资源的珍惜、对环境的保护,绿色建筑就建立在点滴的努力上。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水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关键环节,建筑节水和水资源利用,需要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通过减少用量、梯级用水、循环用水、利用非传统水源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首先强调水资源规划方案的重要性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面对一个具体的建筑,要具体分析当地地表水、地下水、降水量、蒸发量、市政给水排水系统、污水处理与排放要求等状况,还应具体分析建筑的用水、污水情况;在规划、设计阶段,合理制定水资源方案,统筹考虑传统与非传统水源的综合利用,并保证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和可实施性。减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采用节水器具、设备和系统是减少建筑用水量的有效措施,能达到非常可观的节水效果。使用非传统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体现了物尽其用的节约原则,有助于弥补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建筑污水再生利用与开发其他水源相比具有优势。首先建筑污水数量巨大、稳定、不受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条件的限制,并且可以再生梯级利用。建筑中水和市政再生水既可在城市建设区域大型再生水厂,也可以在各个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内建设一体化处理设备,其规模可大可小。雨水利用包括集蓄利用和雨水回渗两种形式。雨水经简单处理后、回用作非饮用水的用途,雨水集蓄利用不仅节约饮用水,还减轻城市排水处理的负荷。雨水回渗主要是通过改善建筑周围地面的渗透能力,减少地面径流,补充地下水、涵养地下水资源,同时还可削减雨洪尖峰流量,减轻对城市雨水输送系统的压力。
在缺水的滨海、岛屿等沿海地区,可将海水用于冲厕、冷却用水等。海水盐分含量较高,因此既要考虑对管材和设备的腐蚀,还要考虑冲厕后污水的处理及排放去向。若考虑海水污水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应在规划设计阶段征得市政部门的许可,避免对市政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的不良影响。如考虑对海水污水进行单独处理,应有可靠技术措施,确保处理效果,避免对环境造成危害。
(作者系《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的主要编写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