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在此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大家作个交流:
一、认识自主学习的意义,做学习的主人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把握好“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逐渐减弱,最后实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勤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我们的课堂上,充满了亲切礼貌的语言,“能把你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吗?”“能把你的劳动成果同大家分享吗?”这样的语言,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构建自主教学的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群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而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勤于实践,能力必强。我常想,几个月能培养出一名熟练的汽车司机,两三年能培养一名优秀飞行员,就在于他们学了知识后天天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自学”,也就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动脑筋,学方法,勤实践,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风。
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基础,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学、讲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运用知识去感知教材,通过自学,联系旧知识初步获得新知识。运用知识去感知教材,通过自学,联系旧知识初步获得新知识。
四、加强自主学法的引导,培养良好心惯
善于教人者,教人以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重点指导。
(一)课前预习
首先要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目的要求,重难点以及在单元中的地位;要设计好课堂步骤,让学生先学什么,方向是什么;要预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能懂得什么知识,认识到什么程度,哪些地方要进行启发、引导、点拨、传授;学生在学习中估计会碰到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疑问,应准备什么与之相关的资料、挂图、仪器;教师应怎样“收、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引导有方,主导有向,有效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预习的一般方法: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再读课文,读通句子,略知大意;熟读课文,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提出疑问;根据提示,查阅资料。
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每到学新课时,他们不用老师布置,便可自觉地按预习要求学习新课,常用一些好的方法指导自主学习的行为,自然而然地自主习惯便养成了。
(二)课堂引导
在课堂上,你总会发现有一部分孩子爱发言,有部分孩子不爱发言,对于不肯动脑思考,不会听课而不发言的学生,在课堂上老师就多关注他们,与其进行心灵的沟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三)课后练习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取新知,巩固运用教很重要。在学生已掌握了自主预习,积极发言,充分获得知识后的基础上,再加上及时的巩固练习,学生的知识学得很扎实,而且能学以致用,逐渐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标。
(四)课余实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以阅读链接为突破口,搞好课内外结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一时感兴趣还不够,要保持阅读兴趣的长久性,必须要以正确的方法作保障。
我们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
一、认识自主学习的意义,做学习的主人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把握好“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逐渐减弱,最后实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勤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我们的课堂上,充满了亲切礼貌的语言,“能把你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吗?”“能把你的劳动成果同大家分享吗?”这样的语言,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构建自主教学的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群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而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勤于实践,能力必强。我常想,几个月能培养出一名熟练的汽车司机,两三年能培养一名优秀飞行员,就在于他们学了知识后天天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自学”,也就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动脑筋,学方法,勤实践,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风。
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基础,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学、讲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运用知识去感知教材,通过自学,联系旧知识初步获得新知识。运用知识去感知教材,通过自学,联系旧知识初步获得新知识。
四、加强自主学法的引导,培养良好心惯
善于教人者,教人以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重点指导。
(一)课前预习
首先要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目的要求,重难点以及在单元中的地位;要设计好课堂步骤,让学生先学什么,方向是什么;要预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能懂得什么知识,认识到什么程度,哪些地方要进行启发、引导、点拨、传授;学生在学习中估计会碰到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疑问,应准备什么与之相关的资料、挂图、仪器;教师应怎样“收、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引导有方,主导有向,有效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预习的一般方法: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再读课文,读通句子,略知大意;熟读课文,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提出疑问;根据提示,查阅资料。
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每到学新课时,他们不用老师布置,便可自觉地按预习要求学习新课,常用一些好的方法指导自主学习的行为,自然而然地自主习惯便养成了。
(二)课堂引导
在课堂上,你总会发现有一部分孩子爱发言,有部分孩子不爱发言,对于不肯动脑思考,不会听课而不发言的学生,在课堂上老师就多关注他们,与其进行心灵的沟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三)课后练习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取新知,巩固运用教很重要。在学生已掌握了自主预习,积极发言,充分获得知识后的基础上,再加上及时的巩固练习,学生的知识学得很扎实,而且能学以致用,逐渐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标。
(四)课余实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以阅读链接为突破口,搞好课内外结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一时感兴趣还不够,要保持阅读兴趣的长久性,必须要以正确的方法作保障。
我们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