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在小学阶段,各学校和家长还停留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足鼎立”的应试教育模式上,对其他学科不是那么重视,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前置性作业解决了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困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面笔者就前置性作业在品德教学中的运用做一些探讨。
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学生课前准备不足 “空枪”上阵 《品德与社会》教材都是以图片为主,学生需要大量查找资料,而许多学生都没有查找资料,导致课堂“冷场”。
内向学生动力不足 内向学生不善于表达,课堂上的探究交流活动总是由一部分头脑灵敏且性急的学生“主宰”。久而久之,内向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
老师教学方法单一 《品德与社会》兼任教师居多,教学方法单一,都是先让学生看书,简单提几个问题说一说的模式,空洞说教,缺少互动,令课堂气氛沉闷。
前置性作业的作用
前置性作业的运用是解决《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困惑的主要方法,它的作用是关键。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进入课堂,就会对要学习的知识有所准备,学起来也得心应手。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课堂上,哪怕把自己一点点的成果与同学交流分享,他们都会非常快乐,快乐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能够提高听课质量 学生认真完成了前置性作业,充实了课外知识,课堂交流就会各抒己见,有理有据,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令课堂效果更加理想。
前置性作业的运用
笔者认为,充分利用前置性作业的作用解决《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还需要一定的策略。
前置性作业运用要突显“趣味”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前置性作业运用要激发学生的最活跃因素,必须突显“趣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始终集中,陶醉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例如,教师在教学《怎样才是美》设计了一组前置性作业:请你挑选出最美的图片(图片是自然风景和穿着打扮的图),然后简单写出挑选的理由。这个前置性作业充满了趣味,让学生观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生活的积极性,通过对美景图的观察,让学生在课前对“怎样才是美”得到充分的感知、判断,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活跃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
前置性作业运用要突显“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老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让学生走进生活,杜绝 “无米之炊”的现象,生活与教育是缺一不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
在本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中,笔者把学生的生活与教育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父母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在家庭生活花费中的比重,同时让学生受到节俭和感恩教育。
前置性作业运用要突显“灵活” 《品德与社会》前置性作业的设置,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准备前置性知识让学生完成,也可以布置在书本上完成,还可以写在笔记本上。前置性作业运用灵活,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调动知识经验和思维,碰撞出新的思維火花,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让课堂充满魅力。
前置性作业运用要突显“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评价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手段:一是检查交流示范式。教师要在课前检查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对完成质量好的前置性作业,可以在全班进行表扬,交流展示,让它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二是穿插释疑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层次地穿插安排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感悟,提出自己的问题,方法简便,效果明显。三是总结展示式。每个学生对于自己的前置性作业都有研究心得,都想在同学面前“炫耀”,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如此,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兴致才能得以提高,学生才乐于去做,才能迸发更大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中《“法”在我身边》的教学中,笔者布置了两道前置性作业:①调查小学生有哪些违法行为?②“小学生违法没事,犯了法也不会被处理”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调查,并及时地记录、整理所获得的信息。课堂上,笔者让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整理汇报后再写出专题,全班交流、分享,然后再一起设计一些“违法克星”——法律宝典知识。
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汲取了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展了视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昂的“斗志”,就能解决《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上的困惑,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振兴第二小学)
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学生课前准备不足 “空枪”上阵 《品德与社会》教材都是以图片为主,学生需要大量查找资料,而许多学生都没有查找资料,导致课堂“冷场”。
内向学生动力不足 内向学生不善于表达,课堂上的探究交流活动总是由一部分头脑灵敏且性急的学生“主宰”。久而久之,内向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
老师教学方法单一 《品德与社会》兼任教师居多,教学方法单一,都是先让学生看书,简单提几个问题说一说的模式,空洞说教,缺少互动,令课堂气氛沉闷。
前置性作业的作用
前置性作业的运用是解决《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困惑的主要方法,它的作用是关键。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进入课堂,就会对要学习的知识有所准备,学起来也得心应手。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课堂上,哪怕把自己一点点的成果与同学交流分享,他们都会非常快乐,快乐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能够提高听课质量 学生认真完成了前置性作业,充实了课外知识,课堂交流就会各抒己见,有理有据,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令课堂效果更加理想。
前置性作业的运用
笔者认为,充分利用前置性作业的作用解决《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还需要一定的策略。
前置性作业运用要突显“趣味”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前置性作业运用要激发学生的最活跃因素,必须突显“趣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始终集中,陶醉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例如,教师在教学《怎样才是美》设计了一组前置性作业:请你挑选出最美的图片(图片是自然风景和穿着打扮的图),然后简单写出挑选的理由。这个前置性作业充满了趣味,让学生观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生活的积极性,通过对美景图的观察,让学生在课前对“怎样才是美”得到充分的感知、判断,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活跃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
前置性作业运用要突显“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老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让学生走进生活,杜绝 “无米之炊”的现象,生活与教育是缺一不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
在本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中,笔者把学生的生活与教育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父母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在家庭生活花费中的比重,同时让学生受到节俭和感恩教育。
前置性作业运用要突显“灵活” 《品德与社会》前置性作业的设置,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准备前置性知识让学生完成,也可以布置在书本上完成,还可以写在笔记本上。前置性作业运用灵活,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调动知识经验和思维,碰撞出新的思維火花,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让课堂充满魅力。
前置性作业运用要突显“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评价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手段:一是检查交流示范式。教师要在课前检查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对完成质量好的前置性作业,可以在全班进行表扬,交流展示,让它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二是穿插释疑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层次地穿插安排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感悟,提出自己的问题,方法简便,效果明显。三是总结展示式。每个学生对于自己的前置性作业都有研究心得,都想在同学面前“炫耀”,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如此,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兴致才能得以提高,学生才乐于去做,才能迸发更大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中《“法”在我身边》的教学中,笔者布置了两道前置性作业:①调查小学生有哪些违法行为?②“小学生违法没事,犯了法也不会被处理”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调查,并及时地记录、整理所获得的信息。课堂上,笔者让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整理汇报后再写出专题,全班交流、分享,然后再一起设计一些“违法克星”——法律宝典知识。
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汲取了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展了视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昂的“斗志”,就能解决《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上的困惑,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振兴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