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口语交际被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相提并论,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却常常成为语文教学的“鸡肋”。口语交际沦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仅在课堂上以话剧的形式呈现。笔者以为口语交际应该从“课堂”的囹圄中走出来,“生活”才是口语交际的最大舞台。
【关键词】口语交际;课堂;生活
口语交际進入小学语文课堂已十几年了,但在实施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部编教材首先从编排的位置上彰显其重要性,被边缘化的“口语交际”以崭新的姿态进入教学者的视野。在教材编写上注重创设生活化的交际话题,制定了完善的目标体系,并采取有效的任务驱动,方便教师实施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改变模式化课堂教学,让生活真正成为口语交际的最亮舞台。
一、重交际,轻内容,凸显交际的特点。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所有的口语交际都直接指向交际的目的、交际的功能,在交际中谋求理解和沟通,达到与人交往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口语交际课的认识比较模糊,把重心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上,偏离了教学目标。
如一年级下册第四次口语交际的课题是《一起做游戏》。“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交际话题,教师教学时不应该将很多时间放在共同讨论制定游戏规则上,而应该是学习“如何礼貌地邀请别人”“如何说清楚游戏是怎么玩的”。
有的教学中创设跟同学道歉的情境,同学不肯原谅的时候,教师的设问要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想什么办法取得对方的谅解,而不是讨论谁对谁不对这一道德问题。
口语交际能力不是能在有限的口语交际课堂上培养起来的。口语交际应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利用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当小记者、搞访谈、演小品、辩论赛、演讲、评价、庭审、辩护、拒绝、劝谏、求助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角色体验,使“口语交际”课具体、丰满,极具游戏性,使情和趣悄无声息走入课堂。这些都有利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重听说,轻讲解,突出听说的重点。
当前的口语交际课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主导性太强,讲得太多,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太少。课堂上,教师总是喋喋不休、一遍遍地提醒学生:向人请教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打电话爸爸不在家,小明怎么办?推销商品时要注意什么?与人商量时语气要怎么样?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帮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就是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既然是口语交际,自然离不开“听”。它是与语言同时产生的最为复杂的心智能力,能促进人的思维和智力的成熟和发展。语言的获得和运用,首先是从“听”开始的,它是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语文实践,能促进人的信息意识、参与意识、情意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要教会学生善做“倾听者”,只有听得清楚明白,才能架起通往“理解”的桥梁,才能提高“说”的质量。引导学生如何从倾听中获取信息、如何讲解和表白,除了要向学生交代必要的陈述性知识,如“听什么”、“为什么听”,更要把教会学生“怎样听”作为教学的主攻方向。要让学生知道:听话的态度要认真、有礼貌,要尊重他人不随便插话。听懂别人讲话,抓住要点;能辨别讲话的正误,听出弦外之音;边听边分析、比较、领会、记取,从听中学习如何说话应答,摸索口语交际的规律。
也许有人会认为,说话能力无需特意训练,只要是中国人,又生活在本土环境里,总会说通汉语,除非是哑巴。对此,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专论中作了中肯的分析,他说:“儿童不经过特意的训练,……所以零碎地说了,朴陋地说了,不完整地说了,……‘习惯成自然’……像这样自然的练下去,往往成为永久会零碎地说,朴陋地说,不完整地说,而且思想情感也跟着零碎、朴陋、不完整起来。”因此,对于“说话”这件事绝不能只让儿童“随便去摸索”,而应该“由学校里特意训练”。“随便摸索”多数只能达到“能够说话”,“特意训练”才能达到“善于说话”。
三、重生活,轻课堂,还原生活的本色。
口语交际强调真实的交际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创设各种情境活动。如《打电话》一课,教师会设置一些日常的生活场景(跟老师请假、约同学出去玩、接听爸爸同事的电话等),引导学生学会打电话。但很多情境的创设,只是生活的简单复现,没有设计带有明显认知冲突的戏剧化的活动,让学生学到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学到的东西,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如“打电话”,教师不断地让学生模拟各种打电话的场景,但每次都仅限于一问一答式的口语训练,教师着重指导的是如何使用礼貌语言,将内容讲清楚。虽然参与的学生很多,但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听说训练,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也没有教给学生应对复杂情境的交际策略,如:老师不同意请假应该如何应对?约同学出去玩被拒绝怎么办?特殊情况下如何打电话报警?没有这些复杂的交际挑战,学生的交际能力得不到提升,交际活动就会趋于平面化。
生活是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大舞台。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实践、多运用。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口语交际的源泉,在课堂上创设的情景,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还应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完善,学以致用。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
比如,在秋季,我们组织学生外出秋游,让学生多观察秋天的景象,然后让学生坐下来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秋天来了,秋天最吸引自己的是什么等等;冬天下雪了。
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然后,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冬天下雪时的感受……这样,我们既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又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学生也因为亲身体验和经历了,在对这些话题谈论起来时也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体验和见解,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总之,站在课程的高度,意味着以更广阔的视野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交际的话题“从生活中来”,教学的旨归是“到生活中去”,即经过教师教学中的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将学到的交际习惯、交际礼仪、表达应对能力等迁移至实际生活的交往中去,从而形成学生终身受用的素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2007年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3》《说话训练——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1924年
[3]刘亚雄《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与对策》2018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黄沙港小学)
【关键词】口语交际;课堂;生活
口语交际進入小学语文课堂已十几年了,但在实施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部编教材首先从编排的位置上彰显其重要性,被边缘化的“口语交际”以崭新的姿态进入教学者的视野。在教材编写上注重创设生活化的交际话题,制定了完善的目标体系,并采取有效的任务驱动,方便教师实施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改变模式化课堂教学,让生活真正成为口语交际的最亮舞台。
一、重交际,轻内容,凸显交际的特点。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所有的口语交际都直接指向交际的目的、交际的功能,在交际中谋求理解和沟通,达到与人交往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口语交际课的认识比较模糊,把重心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上,偏离了教学目标。
如一年级下册第四次口语交际的课题是《一起做游戏》。“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交际话题,教师教学时不应该将很多时间放在共同讨论制定游戏规则上,而应该是学习“如何礼貌地邀请别人”“如何说清楚游戏是怎么玩的”。
有的教学中创设跟同学道歉的情境,同学不肯原谅的时候,教师的设问要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想什么办法取得对方的谅解,而不是讨论谁对谁不对这一道德问题。
口语交际能力不是能在有限的口语交际课堂上培养起来的。口语交际应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利用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当小记者、搞访谈、演小品、辩论赛、演讲、评价、庭审、辩护、拒绝、劝谏、求助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角色体验,使“口语交际”课具体、丰满,极具游戏性,使情和趣悄无声息走入课堂。这些都有利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重听说,轻讲解,突出听说的重点。
当前的口语交际课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主导性太强,讲得太多,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太少。课堂上,教师总是喋喋不休、一遍遍地提醒学生:向人请教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打电话爸爸不在家,小明怎么办?推销商品时要注意什么?与人商量时语气要怎么样?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帮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就是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既然是口语交际,自然离不开“听”。它是与语言同时产生的最为复杂的心智能力,能促进人的思维和智力的成熟和发展。语言的获得和运用,首先是从“听”开始的,它是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语文实践,能促进人的信息意识、参与意识、情意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要教会学生善做“倾听者”,只有听得清楚明白,才能架起通往“理解”的桥梁,才能提高“说”的质量。引导学生如何从倾听中获取信息、如何讲解和表白,除了要向学生交代必要的陈述性知识,如“听什么”、“为什么听”,更要把教会学生“怎样听”作为教学的主攻方向。要让学生知道:听话的态度要认真、有礼貌,要尊重他人不随便插话。听懂别人讲话,抓住要点;能辨别讲话的正误,听出弦外之音;边听边分析、比较、领会、记取,从听中学习如何说话应答,摸索口语交际的规律。
也许有人会认为,说话能力无需特意训练,只要是中国人,又生活在本土环境里,总会说通汉语,除非是哑巴。对此,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专论中作了中肯的分析,他说:“儿童不经过特意的训练,……所以零碎地说了,朴陋地说了,不完整地说了,……‘习惯成自然’……像这样自然的练下去,往往成为永久会零碎地说,朴陋地说,不完整地说,而且思想情感也跟着零碎、朴陋、不完整起来。”因此,对于“说话”这件事绝不能只让儿童“随便去摸索”,而应该“由学校里特意训练”。“随便摸索”多数只能达到“能够说话”,“特意训练”才能达到“善于说话”。
三、重生活,轻课堂,还原生活的本色。
口语交际强调真实的交际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创设各种情境活动。如《打电话》一课,教师会设置一些日常的生活场景(跟老师请假、约同学出去玩、接听爸爸同事的电话等),引导学生学会打电话。但很多情境的创设,只是生活的简单复现,没有设计带有明显认知冲突的戏剧化的活动,让学生学到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学到的东西,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如“打电话”,教师不断地让学生模拟各种打电话的场景,但每次都仅限于一问一答式的口语训练,教师着重指导的是如何使用礼貌语言,将内容讲清楚。虽然参与的学生很多,但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听说训练,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也没有教给学生应对复杂情境的交际策略,如:老师不同意请假应该如何应对?约同学出去玩被拒绝怎么办?特殊情况下如何打电话报警?没有这些复杂的交际挑战,学生的交际能力得不到提升,交际活动就会趋于平面化。
生活是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大舞台。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实践、多运用。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口语交际的源泉,在课堂上创设的情景,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还应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完善,学以致用。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
比如,在秋季,我们组织学生外出秋游,让学生多观察秋天的景象,然后让学生坐下来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秋天来了,秋天最吸引自己的是什么等等;冬天下雪了。
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然后,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冬天下雪时的感受……这样,我们既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又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学生也因为亲身体验和经历了,在对这些话题谈论起来时也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体验和见解,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总之,站在课程的高度,意味着以更广阔的视野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交际的话题“从生活中来”,教学的旨归是“到生活中去”,即经过教师教学中的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将学到的交际习惯、交际礼仪、表达应对能力等迁移至实际生活的交往中去,从而形成学生终身受用的素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2007年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3》《说话训练——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1924年
[3]刘亚雄《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与对策》2018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黄沙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