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小的日子里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oo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我在村小这块看似贫瘠的园地里,持守自己的信念,辛勤耕耘了8年。8年来,我经历了“火热的激情——冰冷的苦涩——盲从的突围——积极的探索——丰收的美丽”的成长历程。
  
  年轻需要失败
  
  1998年8月,我从师范院校毕业被分配到一所村小工作。在按部就班地完成了第一学期的工作后,不满足于现状的我,产生了向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挑战的想法。第二学期一开学,我便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理论付诸实践。在课堂上,我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不必举手,有不同见解可以坐在座位上抢答。在教学上,我积极引进尝试教学法,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练习、自主测试。家庭作业由小组内成员轮流批改。在单元考试中,我推行“无人监考”,充分相信学生。起初,学生对我的这些做法很不习惯。渐渐地,学生由“幕后”走上了“台前”。我感到自己的担子轻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什么心里话都跟我说,我也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他们。其间,有领导和同事对我提出善意的劝告,我都没有理会。我认为,他们的思想陈旧,观念保守,方法落后。
  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一定的“度”,超越了这个“度”,就会适得其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胆子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学生不再把我当做教师,有人和我称兄道弟,直呼我的名字。我处理打架事件,他们几乎听不进我的批评,甚至跟我顶嘴。批改家庭作业的同学也只是马虎了事,应付而已,一时间,抄袭家庭作业成风。学校进行阶段测查时,竟有十多个同学“高挂红灯”。当我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大半个学期已经过去了。于是,我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然而,事与愿违。可以想象,我当时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尽管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想尽了各种方法,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毕竟积重难返,最终我没能改变失败的结局。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直到今天,我都无法原谅自己当时的自大、自傲。那个暑假,我把自己关在学校里40多天,面壁思过。经过一段痛苦的思索,我终于找到了失败的根源。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引进尝试教学法,让学生相互批改作业,这些先进的理念和做法都没有错。但一味地“拿来”,没有把握其精髓和要义,盲目效仿,注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工作的第一年,我以失败告终。我体会到:失败是一剂苦药,促人清醒;失败是一个警钟,催人深思。现在回想起来,我后来能在工作中取得小小一点成绩,还真要感谢当初的失败呢。
  
  “好成绩是骂出来的”
  
  品味过失败的苦涩,带着反思后的阵痛,我又一次走上了讲台。在工作中,我既严格要求学生,又注重人性化管理。在严和爱之间,我努力保持着一种平衡。但在各个学校都很重视教学质量的背景下,我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始终进入不了上游行列。我把书本上看到的一些好做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有些学生就是不认可。看来“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开始留心搜集那些学生经常考第一的教师的成功经验。令我惊讶的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喜欢骂学生。他们往往把学生骂得体无完肤、一文不值。我觉得,这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他们却说,这些都是虚的,上级领导看的是分数,你管学生的感受如何呢,你对他心软了,他就不怕你了,就像弹簧一样,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这不禁使我想起,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经常不做作业,跟他好好说,他就是不听;试卷上有些题目,我反复讲了好多遍,有些学生还总是出错。虽然我对这些“优秀教师”的做法不太认可,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还是违心地默认并接受了。我运用“骂”的艺术,果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做作业的同学,怕被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绞尽脑汁也要完成作业;试卷上易错题的正确率大幅度提高。这种教育方式持续到学期末,令我信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都很不错,令同行刮目相看。看来,“骂”还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方法。
  
  走上科研之路
  
  在看到学生成绩上升的同时,我也明显地感觉到另外一些东西在无形中丧失。教师原本在学生心目中崇高的形象因“骂”而变得渺小,原本拥有欢乐时光的学生因“骂”而终日处于惶恐之中,家长因孩子被“骂”而对我产生了一些看法,甚至在背后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同事因发现我会“骂”学生而觉得我缺少文化修养。一时,我陷入了苦闷之中。我意识到,这样下去,我会在“骂”中失去一个教师的人格。于是,我渴求在困境中寻求一条出路。一次,我参加县里的教研会议,了解到,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我的眼睛一亮,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从那时起,我便走上了课题研究之路。
  选择什么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呢?我觉得应该从身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即有什么样的问题就去研究什么样的课题。我开始反思“骂出好成绩”背后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我逐渐领悟到:“骂”学生出好成绩,是因为消极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适合别人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我的学生,教法要因人而异;少数学生不做作业是因为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于是,在县教研室领导的关心下,一项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能力的课题——“运用‘导学卡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应运而生。
  在村小搞课题研究是件新鲜事。我怀着满腔热情,边研究边摸索前行。身为教导主任,我邀请县教研室专家来校指导工作,组织现场观课、议课活动,同时要求教师学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各种活动中,我总是尽力指导并和他们一起研究教学。后来,该课题研究成果发表于《海安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历经20 多年,49 道“减负令”,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仍然是困扰教育的一大难题。“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学生还在唱自己创编的儿歌,家长依然在左右为难,人大代表们也仍然在不断呼吁,可是,减负之路到底该如何走?    视点:25 年不布置数学家庭作业    没有家庭作业,是现在许多孩子的生活梦想。连续25 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不布置数学家庭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教育伴随改革开放迈开了新的发展步伐。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回顾30年走过的道路,总结我们应当汲取的经验,正视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是创造我国教育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  观念的转变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对“两个基本估计”的否定,推动了教育思想的解放。“三个面向”的提出,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校管理改革的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秩序恢复时期(1978-1984)、试点改革时期(1985-1992)、全面改革时期(1993-1999)、深化改革时期(2000-2008)。这是一个由外围到核心、由边缘到中心、由粗放到精耕的过程。  [关键词]改革开放;学校管理;述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8)11-0
摘要基于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义务教育“公民同招”政策核心要素和配套措施的总体分析,提出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操作风险、舆情风险以及对民办中小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同时提出“公民同招”政策推进的若干建议,包括切实推进政策落实落细、稳妥推动民办学校转型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内校际办学差距等。  关键词 公民同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民办教育;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獻标识码B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是的,让德育简约,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方式便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德育的真谛。从下面的学校生活场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痕的德育。    场景一:  学校400米长的主干道两旁,绿树葱茏,鲜花环绕,彩石点点,但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一排整齐的灯箱,上面记述着龚自珍在此讲学的故事,记录着著名校友闵惠芬、杨守仁、吕叔湘的求
听一位走南闯北的学者说,在她到过的很多偏远山村学校的校长的案头、床边都有中小学管理杂志的影子;听一位常出境考察的教育官员说,没想到,在参观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图书馆时,竟在书架上看到你们的刊物!每每听到这些,我们的心里总是甜甜的。一年又过去了,年根总是要“盘点”的:与2004年相比,我们对主题化运作模式(每期都围绕“本期视点”集中就某一专题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探析)的运用更为成熟与从容,特别是较好地解
摘要“三区三州”是我国教育短板中的短板,国家教育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满意度调查显示,随着国家加大投入,区域的“数字鸿沟”已被填平,但广大师生信息化“获得感”不强,满意度较低,出现了“新数字鸿沟”。“新数字鸿沟”正在毁掉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被困“信息茧房”,并不断加剧城乡学生的分化。建议突破“梯度理论”束缚,引领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云端学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北京小学在“培育优质学生群体”课题研究的统领下,以年级组、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扎扎实实地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数学教研组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近年来,数学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和广泛的社会认可:  3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4位教师被评为宣武区数学学科带头人、6位教师被评为宣武区数学学科骨干教师。  更有多位教师在区级、市级课堂教学大赛上获奖,教师们撰写
在知识经济时代,校长如何在学校组织中进行知识管理、构建学习型学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早出现在管理学领域,是由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恩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提出的。从信息管理的历史来看,知识管理并未超出人类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范围。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回归到以创新
漫步浙江金华街头,偶一抬头,有无数亲切的笑容吸引了人的视线。临街的一面围墙上,玻璃橱窗内张贴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照片,有黑白老照片,也有彩色“明星照”。这是什么?这不是市政府的市容工程,也不是广告公司的街头创意,而是金华师范附属小学的围墙。他们把学校荣誉、知名校友、历任校长、师生活动等等本来只在校内展示的内容,大大方方地宣示给校外来来往往的行人,未入其校,先睹其人,先知其事,其创意设计、宣传效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