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我在村小这块看似贫瘠的园地里,持守自己的信念,辛勤耕耘了8年。8年来,我经历了“火热的激情——冰冷的苦涩——盲从的突围——积极的探索——丰收的美丽”的成长历程。
年轻需要失败
1998年8月,我从师范院校毕业被分配到一所村小工作。在按部就班地完成了第一学期的工作后,不满足于现状的我,产生了向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挑战的想法。第二学期一开学,我便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理论付诸实践。在课堂上,我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不必举手,有不同见解可以坐在座位上抢答。在教学上,我积极引进尝试教学法,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练习、自主测试。家庭作业由小组内成员轮流批改。在单元考试中,我推行“无人监考”,充分相信学生。起初,学生对我的这些做法很不习惯。渐渐地,学生由“幕后”走上了“台前”。我感到自己的担子轻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什么心里话都跟我说,我也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他们。其间,有领导和同事对我提出善意的劝告,我都没有理会。我认为,他们的思想陈旧,观念保守,方法落后。
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一定的“度”,超越了这个“度”,就会适得其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胆子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学生不再把我当做教师,有人和我称兄道弟,直呼我的名字。我处理打架事件,他们几乎听不进我的批评,甚至跟我顶嘴。批改家庭作业的同学也只是马虎了事,应付而已,一时间,抄袭家庭作业成风。学校进行阶段测查时,竟有十多个同学“高挂红灯”。当我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大半个学期已经过去了。于是,我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然而,事与愿违。可以想象,我当时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尽管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想尽了各种方法,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毕竟积重难返,最终我没能改变失败的结局。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直到今天,我都无法原谅自己当时的自大、自傲。那个暑假,我把自己关在学校里40多天,面壁思过。经过一段痛苦的思索,我终于找到了失败的根源。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引进尝试教学法,让学生相互批改作业,这些先进的理念和做法都没有错。但一味地“拿来”,没有把握其精髓和要义,盲目效仿,注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工作的第一年,我以失败告终。我体会到:失败是一剂苦药,促人清醒;失败是一个警钟,催人深思。现在回想起来,我后来能在工作中取得小小一点成绩,还真要感谢当初的失败呢。
“好成绩是骂出来的”
品味过失败的苦涩,带着反思后的阵痛,我又一次走上了讲台。在工作中,我既严格要求学生,又注重人性化管理。在严和爱之间,我努力保持着一种平衡。但在各个学校都很重视教学质量的背景下,我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始终进入不了上游行列。我把书本上看到的一些好做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有些学生就是不认可。看来“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开始留心搜集那些学生经常考第一的教师的成功经验。令我惊讶的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喜欢骂学生。他们往往把学生骂得体无完肤、一文不值。我觉得,这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他们却说,这些都是虚的,上级领导看的是分数,你管学生的感受如何呢,你对他心软了,他就不怕你了,就像弹簧一样,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这不禁使我想起,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经常不做作业,跟他好好说,他就是不听;试卷上有些题目,我反复讲了好多遍,有些学生还总是出错。虽然我对这些“优秀教师”的做法不太认可,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还是违心地默认并接受了。我运用“骂”的艺术,果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做作业的同学,怕被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绞尽脑汁也要完成作业;试卷上易错题的正确率大幅度提高。这种教育方式持续到学期末,令我信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都很不错,令同行刮目相看。看来,“骂”还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方法。
走上科研之路
在看到学生成绩上升的同时,我也明显地感觉到另外一些东西在无形中丧失。教师原本在学生心目中崇高的形象因“骂”而变得渺小,原本拥有欢乐时光的学生因“骂”而终日处于惶恐之中,家长因孩子被“骂”而对我产生了一些看法,甚至在背后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同事因发现我会“骂”学生而觉得我缺少文化修养。一时,我陷入了苦闷之中。我意识到,这样下去,我会在“骂”中失去一个教师的人格。于是,我渴求在困境中寻求一条出路。一次,我参加县里的教研会议,了解到,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我的眼睛一亮,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从那时起,我便走上了课题研究之路。
选择什么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呢?我觉得应该从身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即有什么样的问题就去研究什么样的课题。我开始反思“骂出好成绩”背后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我逐渐领悟到:“骂”学生出好成绩,是因为消极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适合别人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我的学生,教法要因人而异;少数学生不做作业是因为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于是,在县教研室领导的关心下,一项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能力的课题——“运用‘导学卡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应运而生。
在村小搞课题研究是件新鲜事。我怀着满腔热情,边研究边摸索前行。身为教导主任,我邀请县教研室专家来校指导工作,组织现场观课、议课活动,同时要求教师学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各种活动中,我总是尽力指导并和他们一起研究教学。后来,该课题研究成果发表于《海安教育研究
年轻需要失败
1998年8月,我从师范院校毕业被分配到一所村小工作。在按部就班地完成了第一学期的工作后,不满足于现状的我,产生了向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挑战的想法。第二学期一开学,我便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理论付诸实践。在课堂上,我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不必举手,有不同见解可以坐在座位上抢答。在教学上,我积极引进尝试教学法,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练习、自主测试。家庭作业由小组内成员轮流批改。在单元考试中,我推行“无人监考”,充分相信学生。起初,学生对我的这些做法很不习惯。渐渐地,学生由“幕后”走上了“台前”。我感到自己的担子轻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什么心里话都跟我说,我也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他们。其间,有领导和同事对我提出善意的劝告,我都没有理会。我认为,他们的思想陈旧,观念保守,方法落后。
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一定的“度”,超越了这个“度”,就会适得其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胆子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学生不再把我当做教师,有人和我称兄道弟,直呼我的名字。我处理打架事件,他们几乎听不进我的批评,甚至跟我顶嘴。批改家庭作业的同学也只是马虎了事,应付而已,一时间,抄袭家庭作业成风。学校进行阶段测查时,竟有十多个同学“高挂红灯”。当我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大半个学期已经过去了。于是,我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然而,事与愿违。可以想象,我当时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尽管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想尽了各种方法,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毕竟积重难返,最终我没能改变失败的结局。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直到今天,我都无法原谅自己当时的自大、自傲。那个暑假,我把自己关在学校里40多天,面壁思过。经过一段痛苦的思索,我终于找到了失败的根源。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引进尝试教学法,让学生相互批改作业,这些先进的理念和做法都没有错。但一味地“拿来”,没有把握其精髓和要义,盲目效仿,注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工作的第一年,我以失败告终。我体会到:失败是一剂苦药,促人清醒;失败是一个警钟,催人深思。现在回想起来,我后来能在工作中取得小小一点成绩,还真要感谢当初的失败呢。
“好成绩是骂出来的”
品味过失败的苦涩,带着反思后的阵痛,我又一次走上了讲台。在工作中,我既严格要求学生,又注重人性化管理。在严和爱之间,我努力保持着一种平衡。但在各个学校都很重视教学质量的背景下,我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始终进入不了上游行列。我把书本上看到的一些好做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有些学生就是不认可。看来“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开始留心搜集那些学生经常考第一的教师的成功经验。令我惊讶的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喜欢骂学生。他们往往把学生骂得体无完肤、一文不值。我觉得,这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他们却说,这些都是虚的,上级领导看的是分数,你管学生的感受如何呢,你对他心软了,他就不怕你了,就像弹簧一样,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这不禁使我想起,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经常不做作业,跟他好好说,他就是不听;试卷上有些题目,我反复讲了好多遍,有些学生还总是出错。虽然我对这些“优秀教师”的做法不太认可,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还是违心地默认并接受了。我运用“骂”的艺术,果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做作业的同学,怕被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绞尽脑汁也要完成作业;试卷上易错题的正确率大幅度提高。这种教育方式持续到学期末,令我信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都很不错,令同行刮目相看。看来,“骂”还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方法。
走上科研之路
在看到学生成绩上升的同时,我也明显地感觉到另外一些东西在无形中丧失。教师原本在学生心目中崇高的形象因“骂”而变得渺小,原本拥有欢乐时光的学生因“骂”而终日处于惶恐之中,家长因孩子被“骂”而对我产生了一些看法,甚至在背后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同事因发现我会“骂”学生而觉得我缺少文化修养。一时,我陷入了苦闷之中。我意识到,这样下去,我会在“骂”中失去一个教师的人格。于是,我渴求在困境中寻求一条出路。一次,我参加县里的教研会议,了解到,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我的眼睛一亮,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从那时起,我便走上了课题研究之路。
选择什么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呢?我觉得应该从身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即有什么样的问题就去研究什么样的课题。我开始反思“骂出好成绩”背后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我逐渐领悟到:“骂”学生出好成绩,是因为消极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适合别人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我的学生,教法要因人而异;少数学生不做作业是因为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于是,在县教研室领导的关心下,一项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能力的课题——“运用‘导学卡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应运而生。
在村小搞课题研究是件新鲜事。我怀着满腔热情,边研究边摸索前行。身为教导主任,我邀请县教研室专家来校指导工作,组织现场观课、议课活动,同时要求教师学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各种活动中,我总是尽力指导并和他们一起研究教学。后来,该课题研究成果发表于《海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