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精彩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穿行于文本优美的词句之间,高歌浅唱、密咏恬吟,拨动着喜怒哀乐的情弦,弹奏着高低起伏的音韵,入情、入境、入心,给阅读教学赋予了生命的灵性,使得课堂书声琅琅,情感奔流,思维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追寻精彩的朗读,借助精彩的朗读走向文本,走进文本,融入文本。
[关键词]郎读教学 感悟 情境 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无论低、中、高哪个学段,都无一例外地把“流利、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第一位的目标要求,苏教版的教材还特别把每篇课文后的首项训练设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精彩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穿行于文本优美的词句之间,高歌浅唱、密咏恬吟,拨动着喜怒哀乐的情弦,弹奏着高低起伏的音韵,入情、入境、入心,给阅读教学赋予了生命的灵性,使得课堂书声琅琅,情感奔流,思维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追寻精彩的朗读,借助精彩的朗读走向文本,走进文本,融入文本。
一、在朗读感悟中形成情感共鸣。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作者灵魂的载体,与作者对话,就得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对话过程,借助已有的浅表感知,逐步与文本交流,逐步增进理解,形成情感的共鸣。
1.空白处补。在文本的空白处,加以适当的想象补充,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与文本情感交流是很有价值的。如《二泉映月》一课在讲述阿炳遭遇的人生苦难时,并没有作具体的描述,只是用短短的一句话讲述了阿炳在失明以后再次来到二泉池畔时的思绪万千。这对于缺乏人生体验的学生来讲,要体会他此时复杂的情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到阿炳内心经历人生磨难的痛苦和对命运的不屈的抗争,设计了让学生想象的环节,设想已成为盲人的阿炳在生活中会面对哪些苦难?当春寒料峭时——当夏日炎炎时——当秋叶飘零时——当雨雪纷飞时——原本文中并未用大量文字着力渲染的地方,经由王老师引领下的解读,学生插上了思维和想象的翅膀,从短短的一句话里悟到了阿炳曲折的心路历程,在内心情感上与主人公阿炳形成共鸣,也为随后的朗读铺下了情感基调。
2.疑惑处究。学习语文必須要“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潜心会文”中,成为文本的知音,成为作者的知音。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有疑处来引导学生深究,从而对文本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情感共鸣。比如,在《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中,这样讲述:“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为了读出“赶”的感觉,学生一般会单单通过加快语速来体现“赶”的感觉。其实,深究一下蝴蝶为什么要赶呢?原因有很多,或许是为了到山谷里来相互比美,或许是为了来和同伴相会,或许是因为旅途艰辛,不加把劲会错过时间……所以不单单是读快一些的问题,而是要在解决了疑惑以后领会出那种为了欢乐的聚会不远万里赶来,带点喜悦,带点匆忙,带点期待的感觉。
3.肤浅处引。在学生对文本领悟比较肤浅的地方,教师还要善于引导他们去深入挖掘文本深层次的东西,加深理解的力度,加深情感的感悟。比如,在《山谷中的谜底》一课中,作者主张:“有时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在此处就可以抓住“有时”一词让学生仔细思考、品味,懂得智慧并非是任何时候、遇到任何困难都采取弯曲的态度,而只有当困难真的一时无法克服时,才采取巧妙的弯曲,才是真正的智慧,引导学生抓住了关键词,深入地来理解文本,就能使学生正确领会文本的主旨,也从而形成正确的、深入的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二、在情境朗读中抒发情感
1.在教师的言语情境中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的语言情境一定要生动、感人,能触动学生的心弦。比如在《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王崧舟老师用“阿炳的脸像师傅一样饱经风霜,阿炳的心像师傅一样饱经风霜。有一个中秋之夜,又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在他耳畔流淌着的依然是淙淙的流水声,但你们听,渐渐地、渐渐地,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当春寒料峭的画面在阿炳的眼前出现的时候,他听到了……当夏日炎炎的场面在阿炳眼前浮现时,他听到了……当秋夜飘零的画面出现在他眼前时,他听到了……当雨雪纷纷的画面出现在他眼前时,他听到了……”这样诗化的、煽情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学生随后的朗读就真地达到了情心交融,于是师生和文本也合二为一了。
2.在音画的优美情境中读。良好的情境能为学生朗读过程中情感的流露推波助澜。富有感染性的情境,如音乐,画面都能为朗读铺设一定的感情基调,也帮助学生酝酿出朗读时所需的心境。解读文本、解读作者之后,学生内心产生的情感就能顺着这种音画情境的铺设进行顺利流畅地倾吐。比如在《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的朗读中,为了有助学生情感的倾吐,我们就可以配上富有傣族民族特色的音乐《西双版纳》和相关的泼水节的热闹画面,让学生在情景中朗读。有了生动的画面,有了优美的乐曲,学生内心的激情自然就被完全调动起来,朗读声中自然也就更加洋溢着节日的欢乐之情了。
三、在指导中提升朗读水平
1.巧点拨,指引情感流向。每当学生深入解读了一段文本,与作者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和精神的沟通之后,内心通常有一吐为快的感觉,这时再加上教师精妙地点拨和朗读提示,如同推波助澜,就能帮助学生内心积聚的情感之水顺着正确的感情朗读之渠,顺利地流淌出来。我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当学生理解了当丹顶鹤的三长“腿长”、“脖子长”、“嘴长”那如T型台上模特儿般修长迷人的身姿之后,就问学生:“面对身形如此迷人的丹顶鹤,你此刻有什么感受呢?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对这优雅的丹顶鹤的感觉吗?”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也暗中点拨学生这里的朗读不能为求体现丹顶鹤的长,一个劲儿地拖长加重对“长”字的朗读,而应当是要读出对丹顶鹤美的喜爱和欣赏的感觉。
2.妙评价,提升朗读水平。除了读前点拨能提示学生正确地处理感情的表达流向外,读后的评价也同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朗读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做更进一步的改进,提升朗读的水平。在教学《会走路的树》一课时,我请学生朗读:“‘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呀!’小鸟叫起来。”这一段时,有个孩子一开始读得不怎么响亮,语速也较缓慢。听完第一次朗读,我对他说:“你读得很流利,要是声音再大点,语速再快点,我们就能从你的朗读中更好地感觉到小鸟见到老朋友儿子时的激动心情了。来,再试试!”随后大家的齐声朗读都很出色。
在语文课堂上,追寻精彩的朗读,“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让我们的学生浸润在文本的优美意境中,一次又一次地读进去,读出来,沿着课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课文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那我们学生的心灵深处定会奏响高山流水的清韵,充盈慷慨激越的热情,绽放出一朵朵璀璨的生命之花。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关键词]郎读教学 感悟 情境 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无论低、中、高哪个学段,都无一例外地把“流利、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第一位的目标要求,苏教版的教材还特别把每篇课文后的首项训练设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精彩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穿行于文本优美的词句之间,高歌浅唱、密咏恬吟,拨动着喜怒哀乐的情弦,弹奏着高低起伏的音韵,入情、入境、入心,给阅读教学赋予了生命的灵性,使得课堂书声琅琅,情感奔流,思维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追寻精彩的朗读,借助精彩的朗读走向文本,走进文本,融入文本。
一、在朗读感悟中形成情感共鸣。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作者灵魂的载体,与作者对话,就得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对话过程,借助已有的浅表感知,逐步与文本交流,逐步增进理解,形成情感的共鸣。
1.空白处补。在文本的空白处,加以适当的想象补充,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与文本情感交流是很有价值的。如《二泉映月》一课在讲述阿炳遭遇的人生苦难时,并没有作具体的描述,只是用短短的一句话讲述了阿炳在失明以后再次来到二泉池畔时的思绪万千。这对于缺乏人生体验的学生来讲,要体会他此时复杂的情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到阿炳内心经历人生磨难的痛苦和对命运的不屈的抗争,设计了让学生想象的环节,设想已成为盲人的阿炳在生活中会面对哪些苦难?当春寒料峭时——当夏日炎炎时——当秋叶飘零时——当雨雪纷飞时——原本文中并未用大量文字着力渲染的地方,经由王老师引领下的解读,学生插上了思维和想象的翅膀,从短短的一句话里悟到了阿炳曲折的心路历程,在内心情感上与主人公阿炳形成共鸣,也为随后的朗读铺下了情感基调。
2.疑惑处究。学习语文必須要“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潜心会文”中,成为文本的知音,成为作者的知音。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有疑处来引导学生深究,从而对文本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情感共鸣。比如,在《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中,这样讲述:“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为了读出“赶”的感觉,学生一般会单单通过加快语速来体现“赶”的感觉。其实,深究一下蝴蝶为什么要赶呢?原因有很多,或许是为了到山谷里来相互比美,或许是为了来和同伴相会,或许是因为旅途艰辛,不加把劲会错过时间……所以不单单是读快一些的问题,而是要在解决了疑惑以后领会出那种为了欢乐的聚会不远万里赶来,带点喜悦,带点匆忙,带点期待的感觉。
3.肤浅处引。在学生对文本领悟比较肤浅的地方,教师还要善于引导他们去深入挖掘文本深层次的东西,加深理解的力度,加深情感的感悟。比如,在《山谷中的谜底》一课中,作者主张:“有时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在此处就可以抓住“有时”一词让学生仔细思考、品味,懂得智慧并非是任何时候、遇到任何困难都采取弯曲的态度,而只有当困难真的一时无法克服时,才采取巧妙的弯曲,才是真正的智慧,引导学生抓住了关键词,深入地来理解文本,就能使学生正确领会文本的主旨,也从而形成正确的、深入的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二、在情境朗读中抒发情感
1.在教师的言语情境中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的语言情境一定要生动、感人,能触动学生的心弦。比如在《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王崧舟老师用“阿炳的脸像师傅一样饱经风霜,阿炳的心像师傅一样饱经风霜。有一个中秋之夜,又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在他耳畔流淌着的依然是淙淙的流水声,但你们听,渐渐地、渐渐地,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当春寒料峭的画面在阿炳的眼前出现的时候,他听到了……当夏日炎炎的场面在阿炳眼前浮现时,他听到了……当秋夜飘零的画面出现在他眼前时,他听到了……当雨雪纷纷的画面出现在他眼前时,他听到了……”这样诗化的、煽情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学生随后的朗读就真地达到了情心交融,于是师生和文本也合二为一了。
2.在音画的优美情境中读。良好的情境能为学生朗读过程中情感的流露推波助澜。富有感染性的情境,如音乐,画面都能为朗读铺设一定的感情基调,也帮助学生酝酿出朗读时所需的心境。解读文本、解读作者之后,学生内心产生的情感就能顺着这种音画情境的铺设进行顺利流畅地倾吐。比如在《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的朗读中,为了有助学生情感的倾吐,我们就可以配上富有傣族民族特色的音乐《西双版纳》和相关的泼水节的热闹画面,让学生在情景中朗读。有了生动的画面,有了优美的乐曲,学生内心的激情自然就被完全调动起来,朗读声中自然也就更加洋溢着节日的欢乐之情了。
三、在指导中提升朗读水平
1.巧点拨,指引情感流向。每当学生深入解读了一段文本,与作者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和精神的沟通之后,内心通常有一吐为快的感觉,这时再加上教师精妙地点拨和朗读提示,如同推波助澜,就能帮助学生内心积聚的情感之水顺着正确的感情朗读之渠,顺利地流淌出来。我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当学生理解了当丹顶鹤的三长“腿长”、“脖子长”、“嘴长”那如T型台上模特儿般修长迷人的身姿之后,就问学生:“面对身形如此迷人的丹顶鹤,你此刻有什么感受呢?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对这优雅的丹顶鹤的感觉吗?”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也暗中点拨学生这里的朗读不能为求体现丹顶鹤的长,一个劲儿地拖长加重对“长”字的朗读,而应当是要读出对丹顶鹤美的喜爱和欣赏的感觉。
2.妙评价,提升朗读水平。除了读前点拨能提示学生正确地处理感情的表达流向外,读后的评价也同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朗读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做更进一步的改进,提升朗读的水平。在教学《会走路的树》一课时,我请学生朗读:“‘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呀!’小鸟叫起来。”这一段时,有个孩子一开始读得不怎么响亮,语速也较缓慢。听完第一次朗读,我对他说:“你读得很流利,要是声音再大点,语速再快点,我们就能从你的朗读中更好地感觉到小鸟见到老朋友儿子时的激动心情了。来,再试试!”随后大家的齐声朗读都很出色。
在语文课堂上,追寻精彩的朗读,“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让我们的学生浸润在文本的优美意境中,一次又一次地读进去,读出来,沿着课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课文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那我们学生的心灵深处定会奏响高山流水的清韵,充盈慷慨激越的热情,绽放出一朵朵璀璨的生命之花。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