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把孩子领进色彩缤纷、生动有趣、广阔的语文天地,让祖国的语言丰富他们的思维,让祖国的文字净化他们的灵魂,让经典优美的篇章陶冶他们的情操,让小学生用自己的笔墨来讴歌他们心中最美好的事物,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试谈谈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总结,仅供同仁参考:
一、寻找引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布衣元帅》一课,上课伊始,可指导学生引爆点:什么是布衣?布衣和元帅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人,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想象,这堂课的学习会因了学生解决课前问题的浓厚兴趣而轻松愉快。
二、指导好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应该从各年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不要只盯着本年级的目标。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就应该学会怎样阅读,进而培养阅读能力。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堂阅读,课外阅读也不可忽视,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用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而忽视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首先, 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学会仿写一些句子;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次, 指导学生使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几种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一般我指导学生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要精读。
三、倡导学生合作探究,打造高效课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续写想象作文。如《粜米》、《凡卡》、《穷人》等文教学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收养孩子之后》为题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作文。许多课文中有“空白”之处,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想象补充。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在牺牲时有许多话要对“我们”说,却没有说出来,指导员可能会说什么呢?让学生进行补充想象,通过增扩续补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要增补得精彩,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这些课文的情节更加完整生动。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才能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会做笔记等。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善用工具书。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中年级更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3.阅读卫生的习惯。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讲究阅读卫生。
新课改是历史的潮流,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广阔自由的阅读空间,努力探索阅读教学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才能使阅读教学逐步达到“不教”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杨九俊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薛法根 《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
一、寻找引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布衣元帅》一课,上课伊始,可指导学生引爆点:什么是布衣?布衣和元帅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人,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想象,这堂课的学习会因了学生解决课前问题的浓厚兴趣而轻松愉快。
二、指导好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应该从各年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不要只盯着本年级的目标。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就应该学会怎样阅读,进而培养阅读能力。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堂阅读,课外阅读也不可忽视,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用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而忽视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首先, 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学会仿写一些句子;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次, 指导学生使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几种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一般我指导学生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要精读。
三、倡导学生合作探究,打造高效课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续写想象作文。如《粜米》、《凡卡》、《穷人》等文教学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收养孩子之后》为题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作文。许多课文中有“空白”之处,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想象补充。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在牺牲时有许多话要对“我们”说,却没有说出来,指导员可能会说什么呢?让学生进行补充想象,通过增扩续补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要增补得精彩,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这些课文的情节更加完整生动。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才能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会做笔记等。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善用工具书。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中年级更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3.阅读卫生的习惯。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讲究阅读卫生。
新课改是历史的潮流,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广阔自由的阅读空间,努力探索阅读教学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才能使阅读教学逐步达到“不教”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杨九俊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薛法根 《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