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生朗读的效果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44516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是一项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艺术活动。它集声与情为一体,通过绘声绘色、入情入境的有声语言,阐发课文的思想内容,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鼓舞。因而,我认为,应该把师生的朗读放在首要位置。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师生共读的习惯。利用早读和课中的朗读时间与学生一起朗读,能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这里,就我肤浅之见,谈谈师生朗读的好处。
  一、引路开导,激发兴趣
  早读时,学生精力比较集中,情感比较丰富,记忆力也是处于最佳的阶段,是训练朗读的良机。可有些教师偏偏错失良机,让学生自由朗读。远闻书声琅琅,声势浩大;但近听南腔北调,壮语、汉语并用,没有几句是读得准确的。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等诸多因素,我们山区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朗读有相当一部分是“唱读”、“一字一顿”的读法,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几乎没有,更谈不上什么“语流”、“语脉”、“语理”、“语点”、“语感”了。遇到难读的字、词和多音字,干脆一过了之,听起来枯燥无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被表现出来。张而无声,有声则模糊不清。这样的朗读是无法理解课文的,更不用说什么感悟、欣赏课文中的“美”了。
  因此,早读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跟学生一起朗读,多作正确的范读。采用各种方式读,如挑战读,请读得好的学生范读等,让学生读出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学生的害怕心理,激发其爱读、乐读、读懂,读得准确、流利、生动而富有感情,久而久之,良好的朗读习惯就逐渐形成了,从不标准到基本标准,再到标准,克服了朗读中“拖腔拖调”的现象。比如,《黄继光》一文,描写了战斗英雄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壮烈场面,全文弥漫了烈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学生都很喜欢读,但刚开始读时对节奏把握不准,不能充分表现课文中所反映的那种让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的心情。于是,我就范读,然后又挑选了两位学生让他们进行比读,一位是读得较好的学生,一位是读得一般的学生。经过他俩一读,其他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黄继光请战时充满信心和力量,他的话应该读得坚定有力。”“‘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一句反映了黄继光在伤重的情况下行进的艰难,应该读得稍慢。”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朗读中的“拖腔拖调”、“一字一顿”的现象渐渐少了,他们开始注意调整朗读的速度,把握恰当的音量,语感的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扫清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障碍,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交流情感,彼此信任
  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可以调节朗读的气氛,通过把无声的情感,升华到有声的情感,解除学生“怕”的心理障碍,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信任和了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渐渐地被缩小,距离没有了,感情就会更融洽。这样,寓教于乐,读中有乐,乐中求知,师生的感情就渐渐地培养起来了。
  三、示范解疑,巩固提高
  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本身就具有示范性。山区民族学生因为方言、家庭及社会的影响,或多或少在朗读中夹杂着地方音,走调,读不准确。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一起朗读,就能逐步实现标准化。同时,通过读解决课堂中引出的“疑”,做到课中存“疑”,课后解。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消化、吸收和巩固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复习巩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品味语言,达到“美”境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美育这条线始终贯穿其中;不同体裁的课文,作者巧夺天工,把形态万千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自然的美、形态的美、语言的美、色彩的美等,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美的意境,让读者从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主要抓住语调、重音、停顿、语气,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方法、技巧。例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把它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力,声声有情,更富有感染力。这样,让学生读出“美”的意境,引起作者、读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人们追求真正的“美”。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从而分清好与坏、美与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正确的朗读方法的途径不尽相同,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是一种有效途径。只要教师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学生的朗读能力必然会提高。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的汉字是一些记事的符号,在长期的演变中,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汉字根本无法从字形来推想字义、猜测字音,怎样让这些符号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建立生字和事物的联系  汉字形象性强,通过横、竖、撇、捺、折等的奇妙组合,组成一个个美妙的汉字。这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困惑: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对刚学过的生字、词组、句子,没过几天就忘了,不是把偏旁漏掉了,就是把字的笔画写错了。这说明学生的记忆产生了暂时性遗忘。特别是到了期末,对全册教材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时,字多、词多、知识点多,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头昏脑涨,再看看那些后进的学生,更是顾了头却掉了尾。要想改变上述现象,就要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注意培养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离开朗读的语文课堂,无异于“种无根之树,饮无源之水”。笔者认为,学生朗读时,只有历经“正确、流利、有感情”三重境界,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一、正确——初读课文找对错  所谓“正确”,就是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洪亮,字字落实,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  1.自由读。自由读是让学生借助生字表、工具书,读准字音。小学生对于朗读有
信息时代对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信息素质的重要性及当代大学信息素质的现状,提出了文献检索课应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模式、理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