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离开朗读的语文课堂,无异于“种无根之树,饮无源之水”。笔者认为,学生朗读时,只有历经“正确、流利、有感情”三重境界,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一、正确——初读课文找对错
所谓“正确”,就是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洪亮,字字落实,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
1.自由读。自由读是让学生借助生字表、工具书,读准字音。小学生对于朗读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拿到课文就立即去读。因此,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让人人都有读书的机会,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自由读、读正确是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起点。
2.范读。范读是作者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中间环节,也是语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直观、感性的朗读不仅让他们听清字的发音,而且比一味讲怎样读的效果要好得多,好得快。
3.齐读。齐读便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也便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那些平时语言素养较差、语感能力较低的学生,如果让别人教他们读,势必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而齐读则使他们怀着轻松的心情,积极参与,努力读正确,找到朗读感觉,从而体会到一种成功的愉悦。
二、流利——“大珠小珠落玉盘”
流利地朗读,是对朗读的速度和流畅性的要求,是指朗读时的语速一般接近说话的速度,不结结巴巴,不读破句子,不重复字句。这涉及认知的敏捷性、语言表达,以及对所读材料的熟悉程度等。
1.反复读。朗读,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注意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等。如课文《雾凇》中有一句:“从当年12月/到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里的“丰满水库”是一个地名,不能读破,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意思。遇到一些难以读好的句子,不妨反复练习,各个击破,这对于流利地朗读是大有裨益的。
2.小组读。流利地朗读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熟读成诵”是经验依据。学生要能读得流利,必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必须对所读的材料非常熟悉,必要条件是对该材料有多次的感知和认知加工。当然,简单重复整体性练习(多读几遍全文)不但难以取得明显效果,而且可能影响孩子的兴趣。语文课堂应通过小组合作,以多种方式来增加对所读材料的感知,包括分析其语言特点,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插图或其他形象化的资源辅助理解和记忆,还可以通过小组朗读比赛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三、有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逐渐融为一体,并引发了新的联想,产生新的感悟,语文课就将成为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同的情感历程。打开情感的闸门,让真情通过朗读在我们的课堂恣意流淌吧!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我先让学生看文中插图,想象“瘦弱的母亲手里拉着孩子,背上背着孩子,肩上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再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反复引读同一个句子:同学们,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母亲是——(生读: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北风呼啸,冰天雪地,母亲还是——(生读:手里……)在我们成长的每一天,母亲总是——(生读:手里……)读到这里,很多学生已是眼含热泪,感动不已。通过情境创设,语言渲染,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感情朗读,读出文章的感情。
“读无定法”,但朗读是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因此,语文课堂应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练,以读代思,以读为主。“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是潜修“渔艺”。
(责编侯艳星)
一、正确——初读课文找对错
所谓“正确”,就是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洪亮,字字落实,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
1.自由读。自由读是让学生借助生字表、工具书,读准字音。小学生对于朗读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拿到课文就立即去读。因此,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让人人都有读书的机会,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自由读、读正确是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起点。
2.范读。范读是作者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中间环节,也是语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直观、感性的朗读不仅让他们听清字的发音,而且比一味讲怎样读的效果要好得多,好得快。
3.齐读。齐读便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也便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那些平时语言素养较差、语感能力较低的学生,如果让别人教他们读,势必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而齐读则使他们怀着轻松的心情,积极参与,努力读正确,找到朗读感觉,从而体会到一种成功的愉悦。
二、流利——“大珠小珠落玉盘”
流利地朗读,是对朗读的速度和流畅性的要求,是指朗读时的语速一般接近说话的速度,不结结巴巴,不读破句子,不重复字句。这涉及认知的敏捷性、语言表达,以及对所读材料的熟悉程度等。
1.反复读。朗读,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注意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等。如课文《雾凇》中有一句:“从当年12月/到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里的“丰满水库”是一个地名,不能读破,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意思。遇到一些难以读好的句子,不妨反复练习,各个击破,这对于流利地朗读是大有裨益的。
2.小组读。流利地朗读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熟读成诵”是经验依据。学生要能读得流利,必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必须对所读的材料非常熟悉,必要条件是对该材料有多次的感知和认知加工。当然,简单重复整体性练习(多读几遍全文)不但难以取得明显效果,而且可能影响孩子的兴趣。语文课堂应通过小组合作,以多种方式来增加对所读材料的感知,包括分析其语言特点,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插图或其他形象化的资源辅助理解和记忆,还可以通过小组朗读比赛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三、有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逐渐融为一体,并引发了新的联想,产生新的感悟,语文课就将成为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同的情感历程。打开情感的闸门,让真情通过朗读在我们的课堂恣意流淌吧!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我先让学生看文中插图,想象“瘦弱的母亲手里拉着孩子,背上背着孩子,肩上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再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反复引读同一个句子:同学们,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母亲是——(生读: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北风呼啸,冰天雪地,母亲还是——(生读:手里……)在我们成长的每一天,母亲总是——(生读:手里……)读到这里,很多学生已是眼含热泪,感动不已。通过情境创设,语言渲染,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感情朗读,读出文章的感情。
“读无定法”,但朗读是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因此,语文课堂应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练,以读代思,以读为主。“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是潜修“渔艺”。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