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最好的教育往往来自经历和体验,在受教育者身边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都可视为一次绝佳的教育契机。2020年爆发的全球疫情,相信已经带给我们非常深刻的经历和体验。而美育中的音乐教育,应如何把握这次重要的教育契机?笔者将从结合五个教学案例,从以下三点进行阐述。
一、在音乐美育中加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教育视野中出现以来,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概念的界定多种多样。以对生命教育内涵的适切认识与理解,不仅是理论研究的任务,更是学校生命教育实践的需要,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生命教育是教育发展战略中“四个重视”教育之一,更赋予生命教育丰富而多层次的内涵。
1.案例1——在音乐美育中感受生命教育的“真”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荆棘与坎坷。当灾难降临之时,我们是否能够直面生活中真实的一切,并充满信心地战胜它?相信可以从音乐美育中去获取答案。
以六年级欣赏作品《欢乐颂》为例。笔者提前让学生们搜索贝多芬的生平资料,在小组讨论时,同学们在家不仅聆听了贝多芬的部分代表作,如《献给爱丽丝》、《命运交响曲》等。同时,对于贝多芬的生平,所经受的磨难,以及听力上的身体疾病都有了一定了解。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们再对《欢乐颂》进行聆听欣赏,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课堂上,学生们被《欢乐颂》澎湃激昂的旋律所震撼,也被贝多芬所经历的种种磨砺却顽强抗争的精神感动着。在这次教学中,不仅能够深切感受生命教育的“真”,同时引导孩子们对身边发生的不幸、灾难和危机保持开放接纳的态度,正确去看待每一次人生的低谷,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有人生智慧。
2.案例2——在音乐美育中体验生命教育的“善”
苏霍姆林斯基在《我的教育信念》一书中提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人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他就是什么样的人。因此,笔者在直播课中设计了一个以《幸福是什么》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活动,通过四首音乐作品——《摇篮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让我们荡起双桨》和《真善美的小世界》为例。选择这四首作品的依据,即鉴于能够从母亲、老师以及孩童自身的音乐形象中,诠释出心中对于“幸福”的涵义。
做有价值的事就是生命的意义,有意义的生命,才是幸福的生命。教育乃至生命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使人幸福。在音乐美育中感悟生命教育的 “善”,使得学生能够在一生中去思考如何完善自己、成就他人。
3.案例3——在音乐美育中展现生命教育的“美”
生命之“美”的教育,是探寻、理解与感悟生命之美的教育。生命教育必须面向生活实际,而音乐美育更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提高核心素养,去发现并展现生命中的“美”。
在居家自主学习期间,我校音乐教研组的老师们多次发起形式丰富多样的线上艺术实践活动。例如,面向全体学生展开“云端音乐会”,孩子们纷纷上传视频,以声乐、舞蹈、器乐、曲艺等形式展现自己的特长;在特色社团建设方面,我校的合唱社团和管乐社团在音乐老师的组织下,通过合唱和合奏的形式,完成《听我说,谢谢你》、《我和我的祖国》等作品,向防疫工作中的“最美逆行者”致敬。
通过线上音乐美育教育活动的实践途径,不仅使独自居家的孩子们有了面对面的互动学习机会,更能够在艺术实践中探究、理解、感悟生活,在提高音乐核心素养的同时,进而展现生命之“美”。
二、在音乐美育中重视“情感教育”
社会情感能力是“儿童和成人在成长和发展的复杂情境中掌握并应用的一系列的与个体适应及社会性发展有关的核心能力。”这个领域的研讨话题较为丰富,笔者仅结合疫情期间的教学案例为切入点进行讨论。
1.案例4——在音乐美育中学习情绪调节
疫情防控期间,为缓解长期的居家学习方式带给孩子们的焦虑感,笔者在直播课上时常通过音乐作品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静心去欣赏音乐,同时指导学生调节呼吸的方式,并在聆听和学唱歌曲中进行使用。例如,笔者在直播课中复习《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聆听这舒缓的旋律时,引导孩子们闭上双眼,在美妙的音乐中放慢呼吸的节奏,感受音乐中美好的意境,从而缓解焦虑的情绪,释放正能量。而《小小少年》这首歌曲,歌词中表达了作为少年成长过程中对生活烦恼的困惑。笔者也将其在课中进行复习,让孩子在熟悉的旋律中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疫情期间的直播课中,笔者在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同时,再通过音乐美育的作用让其正视并接受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与之共处逐渐平静,缓解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音乐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情感教育,在音乐美育中牢牢把握住情感原则,从情感教育入手,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心灵之窗,在情绪的勃发和激动中,应对挫折、摆脱困境、享受美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三、在音乐美育中突出“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儿童中开展榜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具体阐释,他认为儿童要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通过榜样教育,培育儿童“见贤思齐”的情感,从而形成崇尚榜样、赞美榜样、学习榜样的良好风尚,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结语:
疫情终将散去,但教育永远在前线。教师应牢牢抓住契机,将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上好重要的一课。在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教育者的正向引导下,渐渐地,受教育者会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幸福的涵义”“理想和信念”等重要的人生命题。虽然这些问题不一定马上能够找到答案,但他们能够带着这些思考去成长,就是此刻的教育价值。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将继续提高思想戰位,在现今“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文化大背景下,在关注“实践性”的基础上,更多的体现音乐美育中“审美性”与“人文性”,更多地教会孩子如何进行思考、学会学习的能力,并在艺术学习中促进孩子交流、沟通、合作、创造等能力发展,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最终达成为祖国培养全方位优秀人才的时代目标。
一、在音乐美育中加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教育视野中出现以来,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概念的界定多种多样。以对生命教育内涵的适切认识与理解,不仅是理论研究的任务,更是学校生命教育实践的需要,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生命教育是教育发展战略中“四个重视”教育之一,更赋予生命教育丰富而多层次的内涵。
1.案例1——在音乐美育中感受生命教育的“真”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荆棘与坎坷。当灾难降临之时,我们是否能够直面生活中真实的一切,并充满信心地战胜它?相信可以从音乐美育中去获取答案。
以六年级欣赏作品《欢乐颂》为例。笔者提前让学生们搜索贝多芬的生平资料,在小组讨论时,同学们在家不仅聆听了贝多芬的部分代表作,如《献给爱丽丝》、《命运交响曲》等。同时,对于贝多芬的生平,所经受的磨难,以及听力上的身体疾病都有了一定了解。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们再对《欢乐颂》进行聆听欣赏,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课堂上,学生们被《欢乐颂》澎湃激昂的旋律所震撼,也被贝多芬所经历的种种磨砺却顽强抗争的精神感动着。在这次教学中,不仅能够深切感受生命教育的“真”,同时引导孩子们对身边发生的不幸、灾难和危机保持开放接纳的态度,正确去看待每一次人生的低谷,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有人生智慧。
2.案例2——在音乐美育中体验生命教育的“善”
苏霍姆林斯基在《我的教育信念》一书中提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人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他就是什么样的人。因此,笔者在直播课中设计了一个以《幸福是什么》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活动,通过四首音乐作品——《摇篮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让我们荡起双桨》和《真善美的小世界》为例。选择这四首作品的依据,即鉴于能够从母亲、老师以及孩童自身的音乐形象中,诠释出心中对于“幸福”的涵义。
做有价值的事就是生命的意义,有意义的生命,才是幸福的生命。教育乃至生命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使人幸福。在音乐美育中感悟生命教育的 “善”,使得学生能够在一生中去思考如何完善自己、成就他人。
3.案例3——在音乐美育中展现生命教育的“美”
生命之“美”的教育,是探寻、理解与感悟生命之美的教育。生命教育必须面向生活实际,而音乐美育更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提高核心素养,去发现并展现生命中的“美”。
在居家自主学习期间,我校音乐教研组的老师们多次发起形式丰富多样的线上艺术实践活动。例如,面向全体学生展开“云端音乐会”,孩子们纷纷上传视频,以声乐、舞蹈、器乐、曲艺等形式展现自己的特长;在特色社团建设方面,我校的合唱社团和管乐社团在音乐老师的组织下,通过合唱和合奏的形式,完成《听我说,谢谢你》、《我和我的祖国》等作品,向防疫工作中的“最美逆行者”致敬。
通过线上音乐美育教育活动的实践途径,不仅使独自居家的孩子们有了面对面的互动学习机会,更能够在艺术实践中探究、理解、感悟生活,在提高音乐核心素养的同时,进而展现生命之“美”。
二、在音乐美育中重视“情感教育”
社会情感能力是“儿童和成人在成长和发展的复杂情境中掌握并应用的一系列的与个体适应及社会性发展有关的核心能力。”这个领域的研讨话题较为丰富,笔者仅结合疫情期间的教学案例为切入点进行讨论。
1.案例4——在音乐美育中学习情绪调节
疫情防控期间,为缓解长期的居家学习方式带给孩子们的焦虑感,笔者在直播课上时常通过音乐作品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静心去欣赏音乐,同时指导学生调节呼吸的方式,并在聆听和学唱歌曲中进行使用。例如,笔者在直播课中复习《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聆听这舒缓的旋律时,引导孩子们闭上双眼,在美妙的音乐中放慢呼吸的节奏,感受音乐中美好的意境,从而缓解焦虑的情绪,释放正能量。而《小小少年》这首歌曲,歌词中表达了作为少年成长过程中对生活烦恼的困惑。笔者也将其在课中进行复习,让孩子在熟悉的旋律中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疫情期间的直播课中,笔者在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同时,再通过音乐美育的作用让其正视并接受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与之共处逐渐平静,缓解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音乐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情感教育,在音乐美育中牢牢把握住情感原则,从情感教育入手,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心灵之窗,在情绪的勃发和激动中,应对挫折、摆脱困境、享受美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三、在音乐美育中突出“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儿童中开展榜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具体阐释,他认为儿童要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通过榜样教育,培育儿童“见贤思齐”的情感,从而形成崇尚榜样、赞美榜样、学习榜样的良好风尚,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结语:
疫情终将散去,但教育永远在前线。教师应牢牢抓住契机,将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上好重要的一课。在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教育者的正向引导下,渐渐地,受教育者会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幸福的涵义”“理想和信念”等重要的人生命题。虽然这些问题不一定马上能够找到答案,但他们能够带着这些思考去成长,就是此刻的教育价值。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将继续提高思想戰位,在现今“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文化大背景下,在关注“实践性”的基础上,更多的体现音乐美育中“审美性”与“人文性”,更多地教会孩子如何进行思考、学会学习的能力,并在艺术学习中促进孩子交流、沟通、合作、创造等能力发展,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最终达成为祖国培养全方位优秀人才的时代目标。